《华夏文明之源》的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5 07:13: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华夏文明之源》的阅读答案

《华夏文明之源》的阅读答案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但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 种成熟文字系统。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发达的 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 貌究竟如何?

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仓颉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不过这只是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 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划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 见的字类似。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 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 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 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了。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它已经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 远的影响。虽然汉字在甲骨文之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 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符号,是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充满时代 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标识。

1.以下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学者许慎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不过在他看来,“文”“字”有别,“文”只关涉汉字的外形,而“字”则形声兼具。

B.不少传说和古籍都以仓颉为汉字创造者的观点并不正确,他对汉字发展做出了特大贡献,在整理汉字方面集古代之大成。

C.山东莒县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有密切关系,被有的学者看作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D.朱书文字被断定与甲骨文、现在通行的汉字等属同一系统,说明最迟在夏代前期,汉字已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骨文当时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字只有当时存在的部分字,却有着成熟、发达的系统,这些事实证明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B. 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一种完整的文字系统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C. 汉字的出现是先民在历史发展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手之功。

D.学者们依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及山西出土的朱书文字断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者们探寻最早的汉字,主要依据地下考古资料,包括商代前期的遗物和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B.大量史料证明,汉字在甲骨文之前已经以各种刻画符号——陶符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文化分支的陶器上,呈现出早期文字的雏形。

C.汉字从夏商时期开始,已能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将它辐射到周边民族地区,从而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D.汉字能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符号和文化标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固有的的特色和基本语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

参考答案

1、B(变可能性为必然性。原文是“极有可能是”。)

2、D(断定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依据是最后一段首句的“此”,它的指代意义是前文的“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

3、C(其一,改变了准确性,原文说“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其二夸大其词,原文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非“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第2篇: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长久不息;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永流传。

那滔滔不竭的黄河流水,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那巍峨屹立的雄伟泰山,撑起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那被尊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让中华民族的眼界开阔目光长久,思想永不狭隘;幽静恬然,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时刻使中华民族受到心灵的洗礼。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一条腾飞的神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在,看我们尊敬的毛主席;看“导弹之父”钱学森,看“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人杰地灵,中华民族,是受天眷顾的民族!

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的“庄子”“老子”,成就中华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时中西商贸联合在一起的丝绸之路,诉说着我国当年经济上的强大。体现了我国航海术的先进的郑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万里长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发明,我们品析那些经典佳作,回忆那些光荣的历史,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今朝的美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变得更加灿烂阳光!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文明点赞。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302班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是: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那么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呢?请听以下九条:

1、对父母、长辈讲话要恭敬,不惹父母长辈生气。

2、大人问话时,要认真听,并有礼貌的回答。

3、早晚要向父母、老人问好。出去玩和回家都要告诉父母。

4、吃饭时不抢食、不挑食。

5、家中来客时要热情接待招呼,家长和客人讲话时不插嘴打扰。

6、不随便向客人要东西吃。

7、求人家帮助时,要说“请、谢谢”。

8、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捂住嘴鼻,向下或朝外,而不要对着别人。

9。不要在别人面前挖耳朵、抠鼻子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个人的素质。我想只要我们能从小养成好习惯,一定能成为一名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第3篇:“书”华夏文明作文

“书”华夏文明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书”华夏文明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及中华文化,我叹其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刚强而有力量。说那是多个省市自治区组成一只勃发向上的雄鸡。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我会好好珍惜它。

十七年了,在这人生的五分之一的光景,我一直独爱着它——笔、墨、纸、砚。

记不起是谁发明了这四种神奇的东西,从古至今,他已带给了人们太多太多的感触。一个书童摆放好砚台,小心研磨着墨汁,主任乘兴归来,遂落笔成诗,写下千古绝唱。从小时的`“床前明月光”背到现在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们用心爱的笔书下万人传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华夏文明故事读后感

华夏文明故事读后感(整理20篇)由网友 “苦丁茶叶”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华夏文明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华夏文明故事读后感

华夏文明故事读后感

《华夏文明故事》这本书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上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以一个个人物故事的形式和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顽强拼搏精神。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就给我讲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现在看完了《华夏文明故事》这本书后,我才理解了为何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我国远古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鲧和尧先后都没有能够制服洪水,历史的重任落到了禹肩上。禹是鲧的儿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华夏文明之源》的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夏文明之源》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