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D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5 2 3| 4.7|1-|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童年》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D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5 2 3| 4.7|1-|。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激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银屏之声》说课稿
青岛育才中学 程晓田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领域之四“音乐与相关文化”要求“ 初一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能够运用综合艺
术表现手段,进行班级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
乐的体验与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根据第六单元“银屏之声”为教学
内容。
本单元赏析的音乐作品为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
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
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与其它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联系,易于理解,传播途径也比其他仅通
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把“银屏之声”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
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做到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从中感受音乐魅力,并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的作用。知道四大名著及电视剧主题音乐的相
关常识知识。
b、能力目标: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乐 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表格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并能由此引伸到音乐
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c、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象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题音乐的功能及对主题歌曲内涵的理解。
难点:音乐与其它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
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列出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
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四、说教法
四首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共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的作
用。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一般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梗概都了解,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主题曲。
2、对比欣赏法:
对于四首主题歌曲风格之间的区别以及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我运用表格的形式将四首歌
曲的作品风格、主人公性格、主题歌曲风格、演唱方式作对比,从而使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主题
音乐的作用。
3、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
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四大名著”的主题歌曲,了解主题歌曲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
环环相扣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提问导入
这环节中我采用提问法直接导入新课。
⑴、课前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⑵、首先简单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西游记》知道多少。如:主人公、作者、故
事梗概等。然后提问了解学生对主题歌曲的感受。(认知目标)
⑶、用简练语言介绍《西游记》的文学地位与影响(德育目标),引出其他三部名著。
2、认定目标
列出表格,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敢问路在何方》的表格中。(能力目标)并口述3个目标。
(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⑴、与学生交流《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剧情、主人公、作者、主题曲等常识和文学地
位与影响。(德育目标)(认知目标)
⑵、聆听、跟唱《好汉歌》和《滚滚长江东逝水》体会两首主题歌曲的乐曲风格和情绪,思
考为何同为赞颂英雄的影视作品,主题曲风格和曲调会相差那么大。
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好汉歌》和《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表格中。(能力目标)⑷、情景体验。播放《三顾茅庐》片段,先请学生配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模仿创编表演,后请学生配以《枉凝眉》表演同样的剧情。最后请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在两次使用不同音乐表
演中的体会。(体验与感受)
⑸、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到《枉凝眉》的表格中。(能力目标)
⑹、探讨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表格和其他学生喜欢的主题歌曲以及影片讨论“主题音乐的作用”,而
后各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交流。从而总结出影视作品主题歌曲可以起到丰富银幕形象,加强影
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的结论。(完成能力目标和教学重点)
⑺、内容引伸
音乐是我们大家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除了这种形式之外还有哪些形式?(文学、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音乐与这些艺术之间有没有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其它艺术和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还可将绘画、雕塑和
建筑的艺术美转化为听觉的艺术美,总之音乐与其它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成能
力目标和教学难点)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2个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掌握达
标。
⑴、给影视片段,选择恰当的音乐
⑵、将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配合恰当音乐,进行综合艺术表演。
5、最后教师总结本堂课,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六、自评
本课优势:
1、教学内容均为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
2、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3、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模仿、探究,体现“过程与方法
”的课程目标。
UID TOP
30帖子 11309精华 1095积分 36258威望 44605金币 398933阅读权限 150性别 男
在线时间 1104 小时注册时间 2006-4-13最后登录 2010-7-27查看详细资料
第2篇:《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篇一:《送别》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C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
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激
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完美体现
篇二:送别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索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基础版第二版第一单元声乐选曲《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银屏之歌》即电影、电视剧里的歌曲。本单元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影视歌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自主分析其中影视音乐的作用。这节课就是通过学习电影《城南旧事》里的插曲《送别》来了解影视歌曲的。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城南旧事》荣获198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影片选用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学堂乐歌(也就是《送别》)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为此,《送别》这首歌曲的主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歌颂了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
3、说学习目标
由于现在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 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为此,我制定
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背唱歌曲《送别》。并能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德育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歌曲《送别》,理解主题音乐的内涵
难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学生对《城南旧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和视频,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启发探究法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潜能。主要从听、说、唱、演四个要素入手,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和表现欲,让学生能达到会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展示音乐的效果。
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分别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转》《红楼梦》四个电视剧里的插曲的片段,让同学们竞猜
1、分别是什么电影的什么歌曲?
2、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银屏之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银屏之歌——《送别》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而且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1.播放第一张幻灯片:学习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
A、什么是学堂乐歌?(教师播放第三章幻灯片)
2、教师对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李叔同
播放第六、七、八、九章幻灯片,让学生知道李叔同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以及他从事艺术的经历。
3、欣赏课件播放音画,回答问题:
A、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和特点?(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B、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声音轻柔含蓄)
(目的:让学生通过聆听来熟悉音乐的旋律和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通过视频来感觉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能从课本上找出《送别》这首歌的作者,出处,地位。或根据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说出歌曲的相关信息。)
4、出示简谱,播放第十三章幻灯片。
教师给学生讲解乐理知识。如:C调、4/4拍、附点音符、半音7和4唱法等。
5、教师范唱和教唱简谱一至二遍
6学生跟音乐唱一至二遍。(播放第一张幻灯片)。
7、老师伴奏,学生哼唱
(再一次熟悉歌曲,通过哼唱让学生更能感受歌曲的意境,使中上游学生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很想大声音唱出来,跃跃欲试的想表现自己,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5、老师伴奏,学生大声齐唱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把最完美的声音表现了出来,老师也掌握了学生的自学程度,并能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
6、纠错:
(齐唱后,个别小节可能有唱错的地方,如:第三句和第六句的结束音分别是2和1,容易错;最后一句的附点四分音符,唱不足一拍半。半音7唱不准。) 纠正: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学的好的同学范唱,其它同学学唱,这样生教生,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补充了差异,张扬了个性。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实在纠正不好的,老师来精讲点拨。
(三)巩固补救
A、男女分唱
B、小组分唱
C、男女轮唱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中下游学生,这些同学个别地方还唱的不熟,通过以上措施使会唱的能带着感情背唱,不熟的能达到会唱、熟练的效果。)
(四)拓展知识
1、新编歌词,唱给你的好友听。
(本环节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用多彩的形式来展示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充满了活力,让音乐与其它艺术紧紧的融合为一体。展现出音乐的魅力。)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这样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掌握程度有个正确的分析)
四、总体说明:
整节课,老师只教唱一两遍,学生就能圆满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了才华,水到渠成地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第3篇:《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一名一线的教师,我遵循音乐课程标准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开展有活力的课堂教学。通过音乐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结合,同时充分发展评价的积极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送别》
一、说教材: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词作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歌词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展现了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细腻的表达了忧伤惆怅的诚挚感情。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全曲为4/4拍子,中速深情,(一)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审美教育为核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
第4篇: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查哈阳乡中心学校
赵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甘南县查哈阳乡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师赵静。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其内容包括:说教材(教学内容、教材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教法、说教学用具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送别》
2、教材分析
“送别”是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