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4 07:13: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1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效

江苏省根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打造农业强省的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科技转化运用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着力攻克影响高产稳产的技术难点,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增加粮食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1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2011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330.8亿kg,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414.6kg/667m2,连续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553kg/667m2,连续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麦单产322.9kg/667m2,实现了新的突破。

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围绕“四主推”和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全省各地切实加强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种田大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强化技术服务。2011年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达83%、90%、98%;全省种植面积66666h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有14个,其中,超级稻678000hm2,占30%,粳稻1956666hm2,占86%;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949333hm2,优质化率达85%以上。全省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占50%、25%左右,其中机条播小麦占21%,水稻机插秧915333hm2,精确定量栽培、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和塑盘旱育抛秧分别达1521333hm2、1044666hm2、196000hm2。

1.3农作物科技综合展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新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充分利用并拓展农作物综合展示基地功能,依托展示基地面向农技人员、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宣传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展示基地熟化集成、展示示范、观摩培训等功能,是农民亲近的田间学校。2011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共建立了12个水稻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共展示水稻品种55个,展示技术12项,展示新产品15个、新模式5套,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二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幅提升示范带动能力。2010年认定2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1年认定了4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量达到71家,建成面积102000hm2,占规划面积的68%。全省农业园区示范带动433333hm2,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1.4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2011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共设立超级稻技术集成示范、水稻优质高效栽培、麦棉油超高产栽培、发酵床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家禽健康养殖、蚕桑高效养殖、果茶花高效生产、设施蔬菜高效生产、食用菌高效生产、智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12个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1名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加强协作组内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实施管理,显著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1.5每年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极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省3万多名县乡农技人员已普遍轮训一遍,2011年已开始第二轮培训。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参训农民达200万人,每年培育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农民10万人。在农民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组成有100名成员的讲师团,积极开展培训。针对农村剩余劳力不足、素质弱化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造就新一代知识农民。

1.6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把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自2005年我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全省选择16个县进行试点,2006年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进,实现产业全覆盖,2010年实现村村全覆盖;共选聘技术指导员160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0多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0万户。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到户指导,创新入户模式,严格督促检查,绩效公开,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最后1km”问题。

2江苏农业推广存在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江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虽然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传到急需的农民手中,形成闲置,无法融入产业。

2.2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接受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推广机构的双重领导,导致农业推广机构受行政干预影响严重,系统内的管理弱化。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建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系统功能和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2.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有待提高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但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艰苦,尤其是基层的推广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工作条件差,造成人心不稳,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面太窄,技术陈旧,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际经验尚不如长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农民。

2.4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务农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而这些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整体偏低,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土地经营分散化江苏省目前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的仍占大多数,土地经营规模小,影响了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运用及土地产出的增加。

3加强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3.1明确推广机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推广机构江苏省应在强调突出公益性职能的大原则下,进一步细化明确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定位,省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县级机构应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在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上,与其他各类新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差异化服务。

3.2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对农技推广的人员配置,要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严格考核、业绩评价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真正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引导、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到第一线工作。

3.3保障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充足的农技推广经费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各级政府应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省级财政增量投入调控和引导市、县、乡镇相应地加大投入。同时逐步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支持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将技术推广经费的使用置于有效的评估之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3.4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进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提高各主体的服务能力,并促使各类服务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可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激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3.5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并将该中心建成集农业生产各专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等)的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基地。由于各区域中心承担了多数专业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活动,因此,中心站也是一个技术与信息交流的场所,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中心。所有区域中心试验站的人员构成应该以目前县乡两级技术推广人员为主。

3.6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引进竞争机制,对农技推广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竞标制,并成立农技推广基金会,鼓励所有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申报相应的农技推广项目,使最有能力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实施农技推广项目,以取得好的推广成效,提高农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率。

3.7构建农科教企联合协作的推广机制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服务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村科技服务力量,将服务直接联入农户。

第2篇: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论文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论文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三农”改革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趋于多元化、科学化,各种新兴产业组织在农技推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区域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个性化差异。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前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来说,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肩负科技推广的职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措施,旨在探求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中受广大农民喜爱并广泛应用的项目仅为1/10 左右,成果加配套措施项目为2/5左右,约有1/3 左右农民群众表示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科技成果如此现状不仅成为中国整个农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和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内涵

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内涵不同、解释和理解不一,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基本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示范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特征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

1.行业综合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行业产业,涉及农、林、水、牧、副、渔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从客观上看,它还跟科技、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产学研、政金介相结合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个关联行业,成为一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地域差异性。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地区、南北地区地域差别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农技推广服务也相应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成果时效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必须在农时季节及时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误了农时,就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打折”。

4.工作实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需求多样化。由于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的结构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国内外。主要表现为不同目标、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同时存在。

6.业务风险性。一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要涉及很多的学科,不但研发周期相当长,而且科研难度非常大。有的时候,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一定见到成效,更谈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实施受当地当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经常面临着被生产淘汰的危险。所以,农民个人或组织应具备相当的化解和规避农技推广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

农业科技推广是联系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传达式推广是指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传导到使用者;教育式推广是指帮助推广对象掌握如何学会使用新技术。反馈职能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效果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有利于农业科研部门更有针对性地的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据调查,寿光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着体制机制不灵活、工作职能不清晰、人员队伍不稳定、物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加之作为国家级的寿光市,寿光市农业整体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结合寿光市实际,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加以消化吸收、用于工作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寿光市实际、体现寿光市特色、展示寿光市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1.必须建立合理的农业技术供需调节机制。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重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用新技术来引导农业生产,本研究将从建立农技推广的合理供需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寿光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2.必须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目前,寿光市的农技推广组织大多是行政机关的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经常被抽调参与行政工作,机构设置不明晰,容易产生职能不清的问题,减弱推广效果。学习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组织参与的合作推广机制。

3.必须建立农技推广的良性运行机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进行机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探索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工作机制,才能凸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而更大力度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只有农民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土地生产和经营中,才能有效的将使用的新技术进行转换,提高我国农民收入。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就必须要使用新的技术成果,农民使用新的科技就是,使用优良品种、先进的饲养和种植技术,对其所经营的土地和饲养的经济动物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经济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在应用新科技的过程中,要坚持按照科技要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涛,翟英军,程浩.对城市农业推广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村经济,2010(3):85-88

[2] 赵树凯.农村技术流动的组织化特征[J]社会学研究,1997(1):17-26

第3篇: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制度

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制度

目录

农技推广绩效考评制度................................................................................................1

一、考核内容和标准.........................................................................................1

二、考核组织.....................................................................................................2

三、奖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为重要支撑。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员匮乏,农民交互机制缺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制度创新。因此,必须把握好农民的需求与农业科技的需要,切实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表达机制,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培养工作,准确判断和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共同体机制,从根本上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农业科技服务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属于公共物品范畴的农业科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供给的基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发挥作用来实现有效供给,导致农民需求表达缺乏,很难实现农业科技的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