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4 07:12: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摘 要: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土地保护 城市化进程 建设规划 居住环境 环境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也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置新居,安家落户。而一部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或没有经济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在家农民也在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

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及翻建新居的热情不断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不断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1],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空心村”或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2]、乡村聚落空废化[13]和住宅空心化[26],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张昭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27];张军英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28];薛力从城市化角度出发,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16];

对于“空心村”现象产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主要有几点:

1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意识,而是看做私有,甚至认为承包的耕地也看做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户籍差别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城务工,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变为“城里人”。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宅基地管理薄弱

我国多数农村是过去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长期不搞村镇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只注重新房的便利、风水,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上建房时缺乏长远眼光,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

4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生产生活极不便利

一般情况下,村落的空间演化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33],十分反常。这种反常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公用设施缺乏,不少道路没有硬化,很多岗地村庄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平原村庄则是“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人们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治理措施

随着乡村—城市转型速度加快,乡村的生产要素以及社会发展要素随之发生了分化和重新组合,空间上逐步从分散走向集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伴随乡村工业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乡村城市化转型,传统乡村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在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乡村发展资源如人口、资金、土地等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村庄空废化、乡村衰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统筹下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城乡整体规划等是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快速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机理、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等是我国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晓华、章莉莉曾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策略。

刘彦随提出农村空心化“三整合”调控理论,认为农村空心化调控与新农村建设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农村空心化兴盛期到来之前,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管制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从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径,实现农村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还是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说,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国的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所以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要从长远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重点在于改变我国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搞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长远之计。进而从本质上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的问题,给我国农村带来长久的、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 8~13.[3]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999(11).[4]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J]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第2篇: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摘 要: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土地保护 城市化进程 建设规划 居住环境 环境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也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置新居,安家落户。而一部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或没有经济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在家农民也在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

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及翻建新居的热情不断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不断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1],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空心村”或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2]、乡村聚落空废化[13]和住宅空心化[26],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张昭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27];张军英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28];薛力从城市化角度出发,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16];

对于“空心村”现象产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主要有几点:

1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意识,而是看做私有,甚至认为承包的耕地也看做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户籍差别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城务工,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变为“城里人”。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宅基地管理薄弱

我国多数农村是过去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长期不搞村镇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只注重新房的便利、风水,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上建房时缺乏长远眼光,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

4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生产生活极不便利

一般情况下,村落的空间演化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33],十分反常。这种反常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公用设施缺乏,不少道路没有硬化,很多岗地村庄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平原村庄则是“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人们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治理措施

随着乡村—城市转型速度加快,乡村的生产要素以及社会发展要素随之发生了分化和重新组合,空间上逐步从分散走向集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伴随乡村工业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乡村城市化转型,传统乡村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在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乡村发展资源如人口、资金、土地等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村庄空废化、乡村衰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统筹下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城乡整体规划等是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快速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机理、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等是我国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晓华、章莉莉曾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策略。

刘彦随提出农村空心化“三整合”调控理论,认为农村空心化调控与新农村建设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农村空心化兴盛期到来之前,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管制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从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径,实现农村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还是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说,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国的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所以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要从长远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重点在于改变我国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搞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长远之计。进而从本质上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的问题,给我国农村带来长久的、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城市规划, 2001,(6): 8~13.

[3]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999(11).

[4]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J]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第3篇: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城镇化转型过程中,有必要对国外城镇化模式及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提供经验借鉴。文章以美国、欧盟为例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涌人大城市,城镇化呈加速之势。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0/0。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城市膨胀、人口拥挤、道路拥塞、污染严重、犯罪活动猖獗、房地产价格攀升、耕地大量消失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城市发展,降低了城镇化质量。中国城镇化模式面临转型,城镇化由聚集走向分散在所难免,城乡协调及一体化也势在必行。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河北省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既要重“物”,更要重“人”,“人”是核心。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促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当前深入研究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问题,对于促进河北省城镇化,促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并最终促进河北省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探索了扩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机会的途径。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