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诗词鉴赏的开放性与答题思路(网友来稿)
胡其林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方面。诗词鉴赏在考试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并显示出个性化特征。在2002年以前,主要是通过选择题型来考查学生的理解、初步鉴赏能力。2002年后,《考试说明》把古诗鉴赏又列入“古代诗文阅读”中,题型由客观型向主观题型发展,对鉴赏评价的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在2004年《考试说明》中,考试命题中心对这一知识点又作了很大的变革,古诗鉴赏题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型。这样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显示出自己的鉴赏个性。
考试中古诗词鉴赏的开放性,即命题角度的不确定性,学生思维的多面性,答案表述的自由性。但“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张伟明语),因此在教学备考中,要针对各种开放性题型,探寻其大致的答题思路。笔者在诗词教学中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开放性题型及答题思路,以供同仁教学备考之需。
一、简答题型
简答题一般是从诗词的内容或形式的角度来设问,提问指向明确,答案要点简明。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问号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递加追问,问的是内容还是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示例〗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写愁情,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⑶两首词内容和技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分析及答案〗
这道诗词鉴赏题设置了三问,要求从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上去回答,提问角度明确,只有认真比较阅读两词,便可回答。答案参考:
(1)前者抒写了词人暮春时节个人生活空虚寂寞的闲愁,后者抒写了词人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凄楚、深沉、痛苦之情。
(2)前后两句都采用了比喻、衬托的手法。前句把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搬到船上运也运不动,说明愁之重;后者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永远也流不尽,言愁之多。都化抽象为具体可感,新颖别致。
(3)内容上:由春逝之景引发个人感受及闲淡愁怀。技法上: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
〖失误及矫正〗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显信息和潜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二、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
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三、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四 综合表述型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示例〗 观书有感(宋示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分析及答案〗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以上是对高考诗词鉴赏评价题型的几种情况的剖析,希望能对您高考备考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语文教育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联系:444300 湖北巴东一中 胡其林 E-mail:hql-ly@sohu〗
作者邮箱:
第2篇:古诗词鉴赏开放性题目答题例说(网友来稿)
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王茂军
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得分率是最低的,原因是以主观题形式单独设题,从被动的客观鉴赏到主动的主观鉴赏,一些考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2004年可能在这个考点出现开放性题目,在备考中加强从写作手法到诗歌情志的鉴赏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就古诗词中广为运用的描写与抒情手法作一些举例解说。
一古诗词中的描写
1.写意与肖形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例2: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例(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解说:
例(1)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其发状,表现诗人之愁。这种描写实为虚写,即写意。古代诗文的写作技巧,在描写这个领域,写意是一个传统,在写意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夸张、象征、比喻这些技巧。“写意”是为了“传神”,其重在神似。因而不叫“写形”。
例(2)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写与实写结合的描写方法,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表现了罗敷之美,可谓千古绝唱。
例(3)则是肖形。作者从其形态、色彩方面作了如真的刻画。
在此将“写意”与“肖形”放在一块解说,是为了让考生明白二者的区别所在:前者是虚写,后者是实写。
2.以物喻人,寓情于物
例(4):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上,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5):
蝉
(唐)许浑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解说:
例(4)一词,诗人以驿外断桥边被风雨摧残的孤梅,喻自己满腔热忱却备受摧残的遭遇,写尽了失意不遇之人的自哀、自爱与自重,情绪凄傲。诗中的梅喻诗人自身。后来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填了“咏梅”一词,以梅喻革命者,表现了战斗豪情和以民同乐的情志。
例(5)首联谓蝉本以清高而餐风饮露,难求一饱。不能温饱而作不平之鸣,亦不过徒劳而已。颔联上句承“声”字,谓即力竭声嘶,亦无同情之人。下句承“高”字谓高栖于树,而树亦无情。字字咏蝉,却字字自况。
3.诗情画意的风景描写
例(6):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猿。
依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例(7):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解说:
例(7)这首诗极力于秋暮中的山野景色的描写。诗题中的一个“闲”字,正是诗人情感的关节所在。全诗通过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那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而忘却一切尘事的纷扰的超然逍遥之情,
例(8)是一首送别诗,但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这类描写则是诗情画意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的诗意创造,得缘于作者将主观的情志融入客观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之中,其情志的流露又总是以含蕴为佳。
4.婉曲的描写
例(9):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解说:
该诗意如标题,写一个闺中少妇春日对于远征的丈夫的思念。可全诗既无一个“春”字,也无一个“怨”字。其第一、二句写春意,三、四句写的却是一个闺怨。她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因为怕氖且桓龉朐埂K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因为怕鸟儿啼叫惊醒自己的美梦--与丈夫欢聚的甜蜜。可是,梦毕竟是梦,现实确是亲人分离的凄苦,这婉曲的描写,借梦境以写人生,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br>
二.古诗词中的抒情
1.直抒胸臆
例(10):
《胡茄十八拍》中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以俳优,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例(11):
《流夜郎赠辛判官》(李白)前四句: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解说:
例(10)诗人将“滚滚一样不可遏抑的悲愤,绞肠滴血般的痛苦”(郭沫若语)用率直的呼天呛地的措辞表达出来,毫无“温柔敦厚”的痕迹。而其直抒胸臆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的是人生的何等悲痛?
例(11)直接抒发了诗人在京师时那种尊荣一时,豪气岸凌的情感,不借助比喻、象征之类手法。
2.间接抒情
例(12):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末二句: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例(13):
《短歌行》中末二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说:
例(12)诗人不直接表达离情别意,而是借助眼前之景间接抒情:流水是很长很长的,但我们的情谊比流水更长。诗人既写了景,也抒了情,一箭双雕,实乃妙手绝技。
例(13)诗人借助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这是间接抒情的另一方式。
3.运用词采和声韵手段抒情
例(14):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后略)
解说:
词开头连用七个声调凄恻的叠字,倾诉了诗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等忧患和离乱的哀愁。在此诗人借助词采和声韵手段将情感写得何等的深切感人!古人说:平声之字多用于表达阳刚之气,仄声之字则多用于表达阴柔之情。这种说法是有其科学性的。因为平声高扬,仄声则短促下沉。该诗深谙此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在诗文中常常是有机地结合的,很难找到完全用一种表现手法写成的诗文。但我们只有作这样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些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希望这些例说对考生学会对古诗词鉴赏有所帮助。
作者通讯联络: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王茂军
邮编:552200
电话:13035594805
(0859)4211771
作者邮箱:maojun0098@163.com
第3篇: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中学生诗词赏析题答题思路
一、题型分析
1、练字题。命名方式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某句中的某个字最能体现是人怎么样的感情?
③某句中的某个字还可换用成某个字,效果有何不同?
④某个字在句中有怎么样的表达作用?
示例: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酥”字表现了作者对早春有怎么样的感受?(“酥”即酥油,诗中形容春雨的滋润,表现了作者对早春滋润万物的小雨的喜爱之情。)
要点分析:①要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③把你认为好的字放到原句中,说明理由。
④说出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⑤说出句中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整句赏析题。命题方式:①描述名句展现的画面。
②揭示名句的含义(哲理性)
③说出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对李白《闻
第4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
第5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
第6篇: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南充市嘉陵区世阳中学 陈晓清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8分),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