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3 07:13: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考点罗列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都是数位。

考点1:数位和计数单位是学生容易弄混的两个概念,常以判断的形式予以考查。如:万级的计数单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必考点2:学生对数位顺序表是否熟记:、一个八位数,最高位上是8,十万位上是5,万位是6,百位上是2,其他数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一个十位数,最高位是7,百万位和百位都是5,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这个数最高位是()位。

考点3:计数单位的改写,如: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295330000人,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人,省略“亿”后面尾数约是()人。

5、最小的自然数是0,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1.考点: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的积是()。

6、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考点2:学生对“相邻”一词的理解和把握。如:判断: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7、读数时,只是在万级或亿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考点:下面各数,读数时只读一个零的是()。

①603080 ②6030800 ③6003800 下面三个数中,一个0也不读出来的是:()A、90000900 B、90090000 C、900090008、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用0来补足。

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再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中间要用“=”连接 如:4500000=450万

1300000000=13亿 题例:48万○4800019、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题例:49()987≈50万,在()上可以填的数字是()

A、最小是4 B、最小是5 C、最大是4 D、最大是5 一个数的近似数是60万,这个数最小是(595000),这个数最大是(604999)。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或MC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MR是提取键,M+是存储健。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考点:一条射线长5厘米。()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题例:判断:过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边)。题例:判断(1)周角就是一条射线。()(2)平角是一条直线。()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考点:用一个放大10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º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是()。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题例:用量角器画一个105º的角。

三角尺上的角度有90度、45度、30度和60度四种,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的角度有15度=45—30,75度=45+30,105度=60+45,135度=90+45,150度=90+60

10、对顶角相等。

11、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题例:右图中,已知∠1=43°,∠2=(),∠3=()。

13、1平角=2直角。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题例: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题例: 钝角一定比直角大,比直角大的角一定是钝角。…………………………()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考点:3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度,7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钟面上()时和()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直角,钟面上6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度角,是()角,12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角。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如: 106×37=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07×80= 240×30=

3、积的变化规律(不要求都掌握):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例如1: 已知: A×B=215,则A×(B×2)=()。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例如2: 已知:(2×A)×B=200,则A×B=()。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考点:若A×40=360,则A×4=()。

①3600 ②36 ③360 两个数的积是24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则积是()。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例如: 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③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则积就扩大5×3倍。④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则积就缩小5×3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如果m>n则积扩大(6÷3)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6倍,则积缩小(6÷3)倍。

6、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考点:汽车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按原路返回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考点:实验小学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买一本价格为12元的作文辅导书。已知三年级有145人,四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校买来30套桌椅,桌子的单价是45元,椅子的单价是18元,学校买桌椅花了多少元? 一束鲜花30元,买5束送一束。王阿姨一次买6束,每束便宜多少元?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题例: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做()条直线与它平行,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做()条直线与它平行。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测量土地面积,通常用平方千米或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是400米,宽是50米。它的面积是(),合()公顷?

题例: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是400米,宽是50米。它的面积是(),合()公顷?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考点: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是400米,宽是50米。它的面积是(),合()公顷。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题例:画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考点:429÷4口,要使商是二位数,口可以填()。

要使4□6÷46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可填(),要使商是一位数,□最大可填()。A、1 B、5 C、6 D、9

()÷6=98------()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最大可能是()A、97 B、5 C、6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除数看大了商可能偏小,除数看小了商可能偏大。

题例: 512÷48 = 验算: 875÷31= 验算: 598÷13=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商不变性质(不要求都掌握):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题例:两个数相除,把被除数乘以10,除数除以10,商不变。………………()考点:考查学生对0的把握:判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注意: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常常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这时的余数要根据原来所在数位添0,如:200÷30=6„„20,此时的余数在十位上,是20而不是2.题例: 230÷50的余数是()。A、B、30

C、300 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③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以)几。题例:两个数的商是200,当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5倍时,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5倍,商是()。

7、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题例:在A÷15=14……B中,余数B最大可取(),这时被除数A是()。

水果店李大伯带2000元钱去批发市场买苹果,买了25箱,还剩150元。每箱苹果的批发价是多少元?

第六单元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七、应用题

1、单位量不变的题型,关键步骤是求出单位量:学校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照这样计算,学校一年能节约用水多少吨?

2、总量不变的题型,关键步骤是求出总量: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36页,25天看完,如果每天看45页,需几天看完呢?(本题型还可见为上山和下山或两地往返类。)

3、剩余量的题型关键步骤是求出剩余量:一个工厂要生产3000个零件,前6天生产了750个,剩下的要在1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4.连续平均分的题型:12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个窗户,一共安装了288块玻璃,每个窗户安装了几块玻璃?

第2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

,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8.射线特点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

(2)射线不可测量。

9.直线:直线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10.线段: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11.线段特点

(1)有限长度,可以测量

(2)两个端点

12.线段性质:(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13.角(1)角的静态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14.角的符号:角的符号:∠

15.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16.乘法: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17.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8.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如图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平行线永不相交。

19.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20.平行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1.梯形: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

22.除法: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扩展资料

1.“数位”与“位数”、“计数单位”均为意义不同的概念。

“数位”是指一个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例如,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时,同一个‘6’,放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放在百位上表示6个百,放在亿位上表示6个亿等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458这个数有三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占了一个数位,我们就把它叫做三位数。198023456由9个数字组成,那它就是一个九位数。“数位”与“位数”不能混淆。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所以在读数时先读数字再读计数单位。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3.角的其他分类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4)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3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数学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