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八大缺失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八大缺失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八大缺失,希望有所帮助!
缺失一: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许会是如“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不对则需要我们去反思。
我们都知道,要想驾驶车辆,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父母,“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学会的。何况连婚检都懒得做的现代人,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三个月的专业培训,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没做成的事情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缺失二:共同学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缺失三: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孩子小时候拿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的失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一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缺失四:童年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
缺失五:赏识和信任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的不同说起吧。
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残疾人舟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缺失六:一样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
其实,孩子学得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能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提高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缺失七:读书的生活方式
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
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缺失八:记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第2篇: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缺失
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缺失
就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席话可是说到了很多教育者的心坎里。这不,两会刚刚开幕,家风家教话题就成了热点。
其实,这并非一个新话题,就在2014年的两会上,就有委员的提案内容是“无家风,不家庭”、“重拾好家风,培育好德行”,莫言也曾建言过家教是“身教重于言传”。当前,在***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高度重视下,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哦!
代表委员们都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他们曾经如何谈论家教话题呢?看看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怎么说的吧!
中国家庭教育有四大缺失
第一大缺失是,没有一个社会系统告诉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一名家长。比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孩子在全世界孩子中是最辛苦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一点知识,也得到了高分,但是他们失去了很多能力。比如中国孩子失去了快乐能力,这些孩子整体来说不快乐,他们的快乐非常少,而且有时候快乐的原因是不对的,比如有的孩子在班内是前五名,所以很快乐,有些孩子在班内得不到名次所以不快乐,快乐和不快乐的原因不对。孩子应该怎样过一种快乐的生活,这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但是中国教育,从家庭到学校都把这个内容排除在外了。家长要求孩子成凤成龙,学校要求孩子考高分,但是如何使孩子生命本身有生命力,对生活有激情,对生命本身有热爱,这是中国所有教育都没有研究的内容。
第二大缺失是,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父母和老师联合起来,把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全部杀掉。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到父母教育,没有一整套对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机制,在我看来,对中国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代一代人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高峰时候就非常可怕,这次美国钱永建又得到了诺贝尔奖,如果把钱永建放在中国长大,他同样好学,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真是一个问题,如果把杨振宁、李政道、钱永建放中国,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大缺失是什么呢?中国家庭教育严重缺乏信仰和信念教育,父母本身就是迷茫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80”出生的现在才28岁,中国28岁结婚的人不多,生孩子的更少,他们是从没有信念和信仰的时代走向更加没有信念和信仰的商业时代。到底让孩子们相信什么,相信真、善、美,孩子们为什么相信,家长、老师都说不清,相信艰苦奋斗,还是相信安乐享受,老师说不清,家长说不清,而且家长本身自己的行为跟家长本身认可的理念完全相反。比如一方面认可善良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在商业时代里,看到的是不断追逐利益,损害人的声誉,比如三鹿奶粉事件,给孩子带来一种感觉,到底我要相信什么,家长没法告诉孩子,我对我孩子的要求就是你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你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爸爸不反对,但是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前提条件,没有伤害别人,这就够了,这就是最低境界了。第四大缺失是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艰苦能力的缺失,中国家长通常有一个毛病,有钱以后不知道怎么让孩子意识到钱跟你没关系,你自己要个人奋斗。犹太人有一整套系统,没有一户犹太人的家庭会因为自己家有钱把孩子毁了的,这也导致了几千年以来,从耶稣开始,到后来犹太人流离失所,几千年以来犹太人几乎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生根发芽的根本原因。中国典型的叫富不过三代,我看到现在富绝对不过两代,从我身上就看出来了,我完全没有能力告诉孩子这个钱跟你没关系。当然我跟我女儿、儿子都说了,爸爸已经把钱捐完了,跟你一点关系没有,爸爸只给你留下读大学结束的钱,我女儿很知道省钱,但是她依然知道我们家不愁吃穿。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几件事:人品、心情、鼓励
我想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他们不会说老师没教好,人家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得特别顺利。父母亲可以想一下,你们是想做一个倍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怎样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就是要进行心情教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确实高。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比如胡雪岩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但最后变成了最厉害的商人,而且还心怀大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孩子的分数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中国家庭教育的重大缺失与隐患
中国家庭教育的重大缺失与隐患
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这样教训小孙子:有一次他一进家门,就把手伸向几岁大的小孙子,意思是是说来让爷爷抱抱。可当小孙子扑过来眼看要到他怀里时,这个狠心的爷爷突然向旁边一闪,让孩子扑了个空,一个大马趴摔在地上,当时就哇哇大哭起来。这时候,爷爷过去对他说,记住,孩子,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要相信!
最近还看到一个例子:一位妈妈与她十一岁的女儿约定一起看A片。。。
其实还有不少,只是家长有意或无意识而已。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可以暂定为“混蛋式教育”。
是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教育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可是,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你真的不是“望子成龙成凤”吗?你确定以及承认你的孩子就是普通材料一块吗?
大部分家长都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同时,又心存侥幸地希望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