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观电影冯志远后有感
观电影冯志远后有感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第2篇: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为冯志远的老师,在一个荒凉的沙漠边区支教,这一教就是整整42年,最终,因双目失明而不得不离开讲台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冯老师无私奉献、敬职敬业的崇高品德。
师恩难忘——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岁月如梭,师恩难忘。
当我写完作业,静下心来的时候,记忆的心扉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我的老师那既慈祥,又严厉的面孔来。老师,如同一个传递着许许多多知识的神圣的天使,全心全意地用自己的知识培育着我们成长。此时此刻,我真想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这种想法在看完了《冯志远》这部打动人心的电影之后,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我校组织了学生观看电影《冯志远》。我认认真真地观看完了整部电影,并从这部影片里面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这部电影大概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九五八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老师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宁夏腾格里沙漠的中宁县鸣沙中学教书。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老师的视力急剧恶化,终于,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失明之后,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坚持为学生授课。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年届七十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
电影的帷幕刚刚落下,我的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似地夺眶而出。冯老师的行为之所以能感动人心,是因为它一心扑在了教育事业上,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着,一心想着学生,在自己失明的情况下,依然为学生讲授功课。你瞧,影片中的冯老师这种无穷无尽的关怀不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吗?这时,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我的老师可亲可敬的面孔来。老师关心我的次数虽然数不胜数,但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要数我的一次生病的事了。那是一件令我难以忘怀的事情:
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我听别人说,在北风呼啸的冬天里吃巧克力之类的东西不仅不会上火,还能增加身体的.热量,滋补滋补身子。凉飕飕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做作业,忽然想起了糖盒里还有巧克力。由于一时的嘴馋,所以我吃了很多很多。到了学校后,“老毛病”扁桃体炎又发作了。我浑身热腾腾的,十分难受,小脸蛋红得像一块烧红了的铁。同学看见后,急急忙忙地走过来说:“要不要帮你打电话告诉你爸妈呀?”“不用了!”我低声答道。见我不想回家,同学便急匆匆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告诉班主任老师。老师心急如焚,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了教室,二话不说地把我扶到了办公室。老师又是给我倒水喝;又是打电话,让我的家长快点来接我;又是不时地抚摸着我的额头,害怕我的病情恶化;又是陪着我说说话,以减轻我的痛苦。看老师为了我而忙个不停,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想着想着,身体上的难受早已被心里的感激所代替,我霎时泪眼朦胧。
或许那时,我只是一瞬间的感动,而在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之后,我的感动就更加深刻,也对老师这种关心学生的行为感叹不已。感谢老师,感谢她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她虽然为了我们而付出了不计其数的汗水,可是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声苦。
记得国务院的温总理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老师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可是有些同学却认为老师的严厉是在伤害他们。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严厉,也是一种爱。单靠鼓励式的爱是不够的,这样不但会使人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冲昏了头脑,而且还会把人引入歧途。只有用严格要求的爱来平衡,才能使人有自信心,也有点警示感。总而言之,老师对学生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前途而着想的。
老师,像一个园丁,为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浇水施肥;老师,也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更像一盏明灯,把我们指向成功。让我们一起,在老师的呵护下,走向前方。长大以后,用我们的成就来回报老师吧!
第3篇: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
第4篇:观《冯志远》有感
观《冯志远》有感
今天,我在网上观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叙述了冯志远冯老师为学生付出了一切,最后双眼失明,却仍然教学直至到自己七十多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宁县鸣沙中学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不禁对这位人民教师肃然起敬。
当我看到这位老师晕倒在讲台上时,心中仿佛被紧紧地揪住了,我心里十分地担心冯志远老师的身体,因为在那里,没有优良的教学设备,没有滋润喉咙的枇杷露,有的,只是那一片片土黄色的沙漠,那一股股干燥得可以彻底把你身体里的水分蒸发得一干二净的夹杂着沙子的'风。最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冯老师的双眼失明了!在那里,有许多的年轻老师一看到中宁县鸣沙中学的校园设备就悄悄地走了。唯一留下的,就只有冯老师了。
冯老师双眼失明后,仍坚持上课。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在
第5篇:观《冯志远》有感8篇
观《冯志远》有感8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冯志远》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冯志远》有感1
今天,我在网上观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叙述了冯志远冯老师为学生付出了一切,最后双眼失明,却仍然教学直至到自己七十多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宁县鸣沙中学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不禁对这位人民教师肃然起敬。
当我看到这位老师晕倒在讲台上时,心中仿佛被紧紧地揪住了,我心里十分地担心冯志远老师的身体,因为在那里,没有优良的教学设备,没有滋润喉咙的枇杷露,有的,只是那一片片土黄色的沙漠,那一股股干燥得可以彻底把你身体里的水分蒸发得一干二净的夹杂着沙子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