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醒心亭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醒心亭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22.地理位置;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 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 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第2篇:醒心亭记文言文翻译
醒心亭记文言文翻译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醒心亭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文言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起了一个叫“丰乐”的亭子,他自己写了一篇记,来说明他取这个名字的用意。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个取名“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凡是欧阳公和宾客来这里游览,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欣赏环绕的群山,越聚越多的云烟,一望无际的旷野,茂盛的花草树木,秀丽的山泉岩石,所见到的美景使眼睛为之一亮,所听到的泉声使耳朵为之一新,于是心胸顿觉清爽,酒也醒了,甚至更想久游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情形给亭子命名,取韩愈《北湖》诗的意思,叫它“醒心亭”。啊!这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擅长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呀。
尽管如此,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我可以说出来。我们的国君在上能悠然自得、清静无为,我们的百姓在下能丰衣足食,没有什么不满意,天下的读书人都贤德有才能,边境夷民、鸟兽、草木等等凡有生命的,都各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所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这不过是他将快乐之情寄托在山水之间罢了。像欧阳公这样的贤德之士,韩愈死后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懂得欧阳公的难得、将来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瞻仰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那时才真正明白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能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又能够以这篇文章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又岂不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滁(chú)州:宋州名,属淮南东路,今安徽省滁州市。
涯:边际。
欧阳公:即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作州:任知州。
构:建筑。
几:将近,接近。
得:寻到。
即:到达。
滋(zī):生。
嘉(jiā):美。
洒(sǎ)然:不拘束的样子。
即:猜想。
所以然:可以造成这种醒心的效果。
韩子退之:即韩愈,字退之。
《北湖》:韩愈的诗歌作品。
其实:这个地方真实的情景。
吾君:这里指宋仁宗。
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
无为:清静丽无所事事。
给(jǐ)足:富裕,丰足。
且良:泛指有才能。
夷(yí)狄(dí):泛指少数民族。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崩的统称。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隅(yú):角落。
寄意:寄托自已的心意。
殁(mò):死。
始:才。
托名:依托他人而扬名。
白话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像欧阳公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几百年才产生一个。今天和他同游的宾客还不知道欧阳公那样的贤人是很难遇到的。千百年后,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瞻仰他的遗迹,而想要见他的人,就会因没有与他同时代而感叹。到那时,才知道遇到欧阳公真难。如此说来,凡是现在与欧阳公同游的人,能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而我曾巩又能够用这篇文章托名在欧阳公文章的后面,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八月十五日,曾巩随父北上,在赴京途中曾巩去滁州拜访了欧阳修,留连二十天。这篇记就是在滁州应欧阳修之请而作。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青年时,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从此名闻四方。与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王安石推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历任齐、襄、亳等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其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
第3篇:《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醒心亭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1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
第4篇:《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醒心亭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作品。当时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曾巩这篇文章,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含蓄地反击当时的政客,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