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9 07:12: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

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

世界上的植物凡能开花的,大多是在同一棵植物上开出同样颜色的花,凡我看到过的牡丹、月季、大理;桃花、樱花、梨花等都是如此。但惟有乡间棉花开的花就不是这样的,它一年中开二次花,而且是花容各不相同,色彩各异。

【一】

棉花,是农村每年在田间种的植物,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凡种棉粮的地区,它们和水稻是隔田相望的兄弟和姐妹。

每到春天的四月,头扎花头巾的姑娘们,唱着春歌,姑娘们在麦田里的条土壤上,用锄挑开松过的细泥,在布谷鸟的歌唱声中把手中的棉花籽轻轻放入笔直的泥土条里,然后弯腰在棉花籽上盖好细土。经过几场春风春雨的吹洒,棉花苗就从泥土里面顶出来,刚刚顶出泥土的棉苗是两瓣的绿色,圆嫩嫩的十分可爱。

不久,经过检苗,施肥、松土,棉苗就开始向上伸展,渐渐长出叶子和枝杆。这些苗儿\都如婴儿般娇贵。等到把麦子收割完毕,每一棵棉花就像绿色的宝塔一样,一层层地长高,慢慢地绿满田野。

到了七月初,当棉花托出枝叶的时候,就出现了花蕾,花蕾很奇特,它们被三片苞叶齐整地包围着,就像小女似的很美丽。棉花现蕾后,经过相当一段的时间,它的蕾逐渐生长发育成花朵,不久棉花就开始开出鲜花。十分奇妙的是:棉花在同一棵枝条上会开出不同的花,有乳白色、淡白黄色、粉红色、紫红色的,艳丽夺目。棉花的花蕊都是黄色的,花蕊四周都是深红色的,像金娃娃穿着红裙子,花蕊上有金色的毛茸茸的花粉,看上去漂亮极了。

棉花真是一种会变戏法的花,在昆虫的嗡嗡声中,棉花在晨风中抖洒了每天清晨的露水,迎着太阳开出了鲜艳的花。棉花开始时开出的花一般都是乳白色的,但到了下午就会慢慢变成粉红色的了,如果在第二天再去看它们,花的瓣就会由粉红色变成紫红色了,又大约过了三到四天以后,这棉花的鲜花也就渐渐开始谢了。谢了的棉花就会在下结出一个个棉铃,像个小葡萄似的,很有诗意。

棉花的花是从下面的枝条上开,然后再开到上面的枝桠,它们由下而上,很有秩序地开放。从第一朵花开放到所有的花开完,这一个过程大约要半月余,有时会更长,当棉花的铃开出生活所用的洁白棉花时,上面的枝头上有时仍在开着花,同一株棉花上开花是有先有后,所以棉花上开出好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是棉花特有特异功能和本领。

棉花为什么能开出这种奇异的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问母亲,母亲总是笑笑,然后讲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相传棉花原是天宫王母娘娘枕头包裹里收藏的彩霞,每当傍晚时分,它就要与天边的彩霞相互呼应,变换颜色并在宫中跳舞歌唱,给天宫王母娘娘带来彩霞般的美丽和希冀。

后来,彩霞耐不住寂寞,从王母娘娘的枕头里逃出来飘落到人间和一位无衣衫的苦儿相逢,彩霞决定亲自为苦儿裁剪天上的彩霞做了衣服送给他,而且还许下诺言嫁给苦儿。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念她心好,就罚她到人间变成了棉花,令它开出彩霞般的花朵,长出棉朵儿造福于民。从此彩霞吸足天边彩霞的精髓,在生长过程中终年不悔,用青春的热力开出了彩霞般的花,年复一年,灿烂无比。所以直到现在,棉花开出的花朵总是这样的美丽,像彩霞落满人间……母亲讲的故事至今长留我的心里。

当时在农村还有这样的说法:说的是棉花在昆虫没飞来进行授粉前,所开的棉花都是白色的,凡昆虫飞过的地方就是授过粉了,授粉后的花就转成粉红色,随着花朵的凋残,这些颜色就逐渐成紫红色。花朵谢了之后,花萼就结成果,称为棉桃。这个说法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

上中学后,从植物学老师那儿知道,原来棉花的颜色变化含有科学的道理。任何传说都是一个迷人的故事。棉花的色彩不只是简单的传说,也不只是因为单一的授粉而形成。

原来,棉花植物的花瓣里含有一种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变成红色,在碱性条件下会变成紫蓝色。棉花刚开花的时候,花瓣里主要含花青素原和一点儿黄的色素,黄白两种色素合起来,使棉花花瓣呈现出纯洁的乳白色。开花半天以后,在光照和气温条件作用下,棉花花瓣里的花青素逐渐演形成。由于棉株处在长旺盛时期,吸进二氧化碳气较多,使棉株体液呈酸性状态,花瓣里的酸性也渐渐加重,于是花青素在酸性相融条件下显现出红色,并且随着花青素的逐渐增加,花色也由粉红色变成紫红色。老师讲的道理含有明了的科学知识,我从此明白了棉花花开艳丽的秘密。

【二】

棉花开花绚丽多彩,棉花的花主要由花梗、花托、苞叶、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构成。棉花长到开花期间,就会出现病虫害。各种各样的虫子很多,而且总是爱躲藏在花朵内吃花蕊,有一种叫做棉花红铃虫的家伙,身子有点红红的,总是会咬掉花朵的'蕊,凡花心里空空地没了花蕊的铃就会受尽伤害自然脱落,农村里的人都十分恼火,除了喷射农药外就是采取人工捉虫。

在读书之余,我还常常随母亲去棉田一起逮红铃虫。捉虫的时候,我总是用小树枝把钻在花蕊边的虫子剖出来,然后放在玻璃瓶子里,带回家里用来喂小鸡。小鸡们可喜欢这虫子了,它们一看到这些虫子就欢蹦乱跳的抢着吃,看到它们高兴的样子,我捉虫的兴趣倍增。有好几次,我还把鸡放到田间去,让它们欢欢喜喜地在田里吃个痛快。被生产队长说成是小发明,表扬了好几次。

除了捉虫外,村里还采用了以虫除虫的新方法。这就是用金小蜂杀灭红铃虫,金小蜂是擒拿红铃虫的能手。一部当年的彩色科教片告诉我们,金小蜂就是棉花田的卫士。瞧,金小蜂看上去像蜜蜂但又不像,它们的身材细长瘦小。雌蜂的全身为青黑色,有点金属光泽,它的头顶横阔,头上有细纹,胸部的背板及侧板上有细刻纹。雄蜂与雌蜂相似。头、胸部全是呈绿色,腹部有青黑色,亦有金属光泽。腹部第一、二节之间还有一个梯形半透明浅黄色的斑纹。金小蜂的尾部有一个敏锐的产卵器,它们是红铃虫的天敌。能把卵产到红铃虫的茧蛹中或体内,成千上万的金小蜂在田野上飞翔,它们见到的红铃虫的茧就剌,然后用腹部下比针还细的产卵器刺破茧壁伸进虫体去,并且迅速分泌出一种麻醉液来。在棉花田里,我们亲眼看到金小蜂和红铃虫交锋的激烈战斗,

那红铃虫受到袭击后便会拼命挣扎,有的因结茧自缚无济于事。金小蜂把红铃虫或它们的蛹刺死后,并不把产卵器拔出来,而是在那里搅动,待产卵器管周围分泌出一种乳白色而透明的胶液,形成了一条由茧皮直通红铃虫或蛹体内的细管后,才慢慢地把产卵器拔出来,然后用嘴挨着管道,吸取其中的体液。金小蜂吃饱喝足后,就把卵寄生在红铃虫或蛹体内。

金小蜂的幼虫就靠着红铃虫或蛹体内的养分生活。七、八天以后,小蜂就开始长大,咬破了茧皮飞出来,又到别处除害灭虫去了。金小蜂越来越多,这种“以虫治虫、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式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最科学的防治措施。

再后来,棉花田就又郁郁葱葱,该开鲜花的时候就开鲜花,该开棉花的时候就开棉花,这捉红铃虫的一幕幕,至今还仿佛在眼前刚刚发生一样。

【三】

每年七月,也是棉花生长的旺盛时期,最高的棉花有一米五六十高,好像一棵小树。我小时候在农村,那年村里大搞农业科研放卫星,有一块试验的棉花田里,一棵棉花大王开出了三百多朵花,很是好看,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参观者,看了赞叹不已。

棉花是最喜欢盛夏的夜露,经过夜露后的棉花会越长越好,天放亮花就鲜花盛开。等到太阳一出,成片绿油油的棉花田里,花开得一望无际。红白相映,一朵朵娇艳柔嫩,它们饱蘸露水争艳,像是满天的彩霞落满了人间。

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们常常会在棉田的田埂边欣赏。随着年龄增大,我们也手拿剪刀跟在大人后走进棉花田帮着整枝。那时候的我们才知道,棉花的长势不能太茂,茂了就要用剪刀打去边叶,让它们通风透光。

棉花的枝还有雌雄两种,凡长得光滑的、伸直向上的棉枝就叫做雄枝,那雄枝头上也偶有小花,但它们不会结铃,反而会把肥源吸走影响雌枝的正常生长和开花所需的养料,所以必须把雄枝果断地剪去,乡下人把这一过程叫做整枝,经过整枝后的雌枝上,棉花会越开越多,开得美丽无比,而且结的棉铃又大,成熟后开出的棉花就会吐着长丝洁白和纯美无比。

我喜欢看那些盛开的花。当然还有看蜜蜂和蝴蝶,它们常常会在太阳光下翩翩起舞,给美丽的棉花田增添了一道生机盎然的风景。到了中午太阳光强烈的时候,棉花的花就会一朵一朵合上,满眼望去,满野里都是叶子的绿,绿得可爱。到了八月下旬,江南的棉桃开始绽开,到了九和十月份,棉田又变成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棉花一生中第二次开花最盛的时候,整棵整棵的棉花枝上,棉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景,那才是人们所说的是花非花的壮观图画。

阳光下的棉铃似笑开的石榴,张开的嘴里吐出洁白如玉的棉花,经过一至二天的绽放,棉花绒就团团地垂开来,一朵朵地争相开放。这时,站在田埂上望去,像是阳光下从天空掉下了一片片星星,耀眼的银亮,棉花的绒绒洁白,又如一片柔软的雪白的海洋,棉枝上挂满了白色的灯笼,无限的幽雅美。

这时,年轻的姑娘们和老年妇女们又会戴上草帽或扎上条花头巾,她们腰间系一个花口袋,用手轻轻地把棉花摘进口袋。她们唱着歌,来来回回地摘棉花,把快乐和希望一起摘进口袋。

有时眼看天气不好,男人们也会集中走进棉花田,在哈哈的笑声中一起采摘。如果知道第二天真的要下雨,我们这些放学的孩子也会一起出动,帮着把刚吐出白棉花的棉铃一起摘回家,一袋装装满了运到家中再把棉花剥下来,避免雨淋了影响棉花的质量。

棉花摘回家后,家家就把纯白色的棉花挑选好,然后分晒在阳光下。放在芦竹制成的似蓆的上面晒,既透风,又快干。晒干的棉花装在麻布的大袋里,送到生产队里的仓库,再由大车拉到乡镇的收购站,然后再进厂脱籽,脱籽后的棉花再运往纺织厂。这一个过程是系统的,是快乐的和喜悦的……。

【四】

世界上产棉花的国家很多,埃及、土耳其等国都是优质棉花盛产的地方。我国的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等都是棉区。

我国产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了他在中国看到的棉花,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可见棉花早在古代已经种植,但以欣赏之多。

据考证,古代传入中国的棉花有两种,一种是原产非洲的草棉,另一种是原产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广。

根据元代《王祯农书》记述,到十五世纪前期,华南地区种植一年生棉花在《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就有记载。当时的棉花已传遍南起闽、粤沿海,北至辽东的广大地区。

宋末元初上海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从海南返乡,改革家乡的纺织工具和方法,生产较精美的棉布,布甚软白,推动了上海和江苏太仓一带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起,也对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起了促进作用。

河南、山东、河北诸省约在十六世纪中叶后才种植棉花,这一时期棉花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也日趋进步。到明中叶后,棉的地位已大大超过丝、麻。明代《农政全书》记载“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植棉“十四字诀”,总结了明末及以前的植棉技术。当时,长江三角洲已进行稻、棉轮作。

十九世纪前,在今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除西北地区有少量草棉种植外,其他各地种的全为纤维较短的亚洲棉。十九世纪后期机器纺织业在中国兴起,需要纤维较长的棉为原料。这时有西方传教士等零星携带陆地棉种子来华,散发给农家试种,但数量极少。

我国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质量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据记载:清末大规模引种陆地棉的是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他于一八九二及一八九三年两次从美国购买陆地棉种子,在湖北省东南十五个县试种。辛亥革命后,江苏等省也曾先后从美国输入陆地棉种子推广。到四十年代末,陆地棉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各地。直至五十年代,亚洲棉被淘汰,国内完全栽种了陆地棉。现在中国种植的都是陆地棉及其变种,其产量也逐渐在增高。

【五】

棉花真的是与众不同的,它花开有两季,而且花开又不同质,这是棉花和别的植物的不同之处。有哲人这样赞美棉花:多彩的鲜花是棉花青春的靓丽时光,是纯真的花季少年的怀春;雪白的棉花是成熟和幸福在绽放,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伸延与充分展示。

是的,“棉花夏晨几多彩,棉花秋阳几多白”?我喜欢夏日里色彩缤纷的棉花盛开着的鲜花;我也喜欢秋日里棉花第二次盛开的白云般的朵儿世界。我喜欢抚摸柔软洁白的棉朵。我喜欢亲吻绒绒的棉花,从开鲜花到成熟结果后的开花,花开复花,我觉得棉花最纯美!

第2篇: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是春天雷阵雨的产物,它长在春雨欢洒的茅草丛里。茅草耳个儿不大,略带点淡黑色,水灵灵的,样子有点像小黑木耳。

说到茅草耳,自然就要想到乡间的茅草。在我小的时候,家乡村口的大路和河道傍,长满了野茅草。由于这种草有固土的功能,所以它们被誉为保护河道和路基的小卫士,乡下人都会让它们自然繁衍生长。

每当三月下旬,当一声春雷伴随闪电划破长空,春雨便急速从天而降,春天的雨不仅唤醒了田野里春播的种子,同时也唤醒了沉睡在河畔和路两边的茅草地,茅草芽在春雨洗礼下顶出泥土开始长高,绿色的茅草叶软柔柔的,在微风中绿波涟涟,起起伏伏的很有诗意。十分奇妙的是,在经受了春雨后的茅草根边,常常会滋生出许多黑乎乎的像小耳朵似的东西,由于长在茅草丛中,乡人们管叫它们为茅草耳。这些小东西密密麻麻地挤在茅草根边,希冀地望着雨后的天空。弯着腰用手轻轻地把它们采摘进竹篮子,水嫩嫩的茅草耳躺在竹篮里,浮着嫩黑色的光泽,显得十分娇嫩。

常常是这样,当春雷响过后,春雨便铺天盖地从天上泼下来,速度甚快,雨点密集得像一根根撕不断的线。春天的雷阵雨一般要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才停下来,当大雨变成淅淅沥沥的小雨时,乡人的脸上就开始舒展丝丝笑容,他们不仅感谢春雨肥绿了农田,而且又感谢春雨为乡人带来了嫩嫩的茅草耳。

那时雨后,我们欢喜穿上草鞋,跟随村里的大人,拎着小竹篮去河边或路边的茅草丛捡茅草耳。雷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就像被滤过的一样特别人润肺。提着小竹篮走在铺满茅草的河堤上,小孩子手脚快,眼睛又亮,大家争先恐后地走在大人前面捡茅草耳,常常是这样,我们就唱着歌猫着腰,低头找寻茅草耳,有的还干脆蹲下身子,快速地伸出手捡拾,就连指尖嵌进了泥泞土也不怕。细看鲜嫩的茅草耳,形似薄皱着的花瓣,它们和茅草耳融合在一起,铜钱般大小的成片粘着,捡在手里有点滑腻腻的感觉,充满着无限的童趣。

等到捡拾的差不多一小篮子时〔约二斤〕,我们就用茅草刮掉鞋底上粘连的泥巴,高高兴兴地拎回家去,还俏皮地在路边折上几片柳叶,放在嘴边就“呜呜—”的吹起来了。悠扬的音乐在雨后路上传响,收获了雨后的成果感到特别快乐,跑跑跳跳的走进家门。

茅草耳由于营养价值高,成为乡人舌尖上的所爱。在村里,乡人们大多用它来炒韭菜、炒鸡蛋、蛋花汤等,鲜美无比。虽不是山珍海味,可它是百分之百没受到污染的绿色食品。每一次,当我把茅草耳捡回家,母亲就会一边唠叨着责备我不该弄了一身泥巴,一边又会拿了篮子到屋后的小河中把茅草耳洗干净,然后用她高超的手艺为我们做菜。那时候,母亲最喜欢吃茅草耳炒蛋。蛋是家里的老母鸡所生,茅草耳是捡来的,经母亲从锅里快速炒出的茅草耳口感甚佳,既有嫩木耳之味,又如粉皮之柔软,润而不滞,滑而不腻,鲜美无比,常常被我们一扫而光。除此之外,母亲还把茅草耳清洗干净后,用肉糜之类的鲜货加入其中,真是美极!母亲红烧的茅草耳可以称得上她炒菜中一绝。将茅草耳洗净后,用手将它挼干水分,放入一些生姜葱末爆炒,熟了就在锅里放一些香油,盛在盆子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令我们垂涎欲滴。用筷子夹至口中,甚至可以不用咀嚼,糯得不知不觉滑入腹中。那份香甜,梦中也会笑出声。

茅草耳捡得多的时候,乡人们除了留下一些家里吃的外,其余的就会放进小竹篮,迅速骑上自行车,赶到二三里路的小镇上卖掉。小镇上有几家小饭店,每到春天总有茅草耳这道招牌炒菜。所以远在城市里的一些工人家属,常会带着孩子乘着公共汽车来到乡下小镇,除了观赏农村风景,看到有鲜货的就上饭店吃一点,美味了还要带一些回去。所以茅草耳带到小镇是不愁卖的,小镇上的人也喜欢吃茅草耳。

每一次跟随乡人到茅草丛里捡茅草耳,看到那些从雨后茅草丛里长出的一些小耳朵,总是觉得很是奇怪,这种状似木耳的微黑色的半透明状的小东西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不长在成片的庄稼地里,而偏偏要生长在河边和路上的茅草丛里?为什么等到雨后的天空出太阳了,从茅草丛里长出的小耳朵怎么就渐渐不见了身影。这些问题,都是我小时候在母亲面前提出的。

母亲常说:“这个我也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后读了书去研究,也许是每年秋天有人在河滩和路上放牛时,牛拉尿渗入了草根,就变成了一种像蘑菇似的菌类,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了茅草耳。”而村子里的一些老人和邻居,都把茅草耳叫作“雷公菌” 、“地皮菜、“天仙菜”。母亲说的话和乡人说的哪个对,我一直捉摸不透,反正那时还有人把茅草耳说得神乎其神。在那个缺少文化的年代,我们不能得出茅草耳如何生长的道理,只是每年等到响起春雷下春雨了,就会自然地拎着竹篮子走出门去捡茅草耳。在捡的过程中对茅草耳有了更多的探奇兴趣,并且一直执着地想解开这道关于茅草耳神秘生长的面纱。

到了五月下旬时,有时候天不下雨,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结伴来到茅草滩上玩,经春风春雨滋润后的茅草,已经长得青绿色,最高可达尺余。天晴的茅草丛中是没有茅草耳的,但它们身上会长出一种像小麦孕穗时的东西,乡人唤作它为茅针。茅针一经拔出,那嫩穗可以含进嘴里吃,咀嚼一下,就有一股甜津津的味道。有时,我们还喜欢挖茅草的根吃。茅根的颜色是白的,从泥土里挖出来呈细长状,一节一节的,形状如长江口滩涂上的芦根,把根从地里挖出来擦干净了就可嚼汁,滋味十分甘甜。茅草的生命力很强,只要地里留下一段根,来年也能长出青芽勃发。

长大后从书本中知道,在我国,关于春雷过后捡茅草耳吃的历史其实己十分悠久。相传早在东晋时,医学家葛洪在春雨后捡到茅草耳后,就对此耳进行了品尝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道很有营养价值的养生保健菜肴,他便把此物当作“仙菜”派人敬献给当朝皇帝。据说当时皇太子正在得病,食用了葛洪送的这些“仙菜”后,病魔消退,神清气爽,身体奇迹般地很快康复……

在书中还知道,原来乡间茅草耳的繁殖是通过一种细胞分裂后长成新的藻丝形成的,它是一种菌藻类的结合体,经春天的.雷电和雨滋润催生出茅草耳。茅草耳的营养很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蓝藻及钙磷铁等各种营养成分。尤其含钙还含有铁量,对人体补铁养血极为有利。有外国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茅草耳中还含一种可以抑制人体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的成分,从而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特殊疗效,是天然的保健菜肴。

有时,春天的雷雨过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赶到河畔采摘茅草耳,但也常有扑空的时候。原因是春雷不响,雨点不大,下雨时间不长,茅草丛里的菌就长不了茅草耳。有好几次,我们拎着竹篮子高兴而去,结果都扫兴而回。这就告诉我们,茅草耳的生长有它的特殊性。后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闪电和打雷、春雨的时间长短和雨量的大小都是催生茅草耳生长的必备条件,没有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不会催生茅草耳的。所以我们也在实践中学也会了把握时间去采捡茅草耳。

在捡茅草耳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看到一种看似小伞形的像蘑菇似的菌类,它们长得很大又很漂亮。但我们都知道这东西是能看不能吃的。原因很简单,这些伞一样的菌类就是野蘑菇,它们的身上是有毒的。我十岁那年,村里有个叫阿毛的裁缝师傅,看到雷雨后的茅草丛里长出了漂亮的大蘑菇,就高兴得瞒着大家,偷偷采摘着拿回家,结果当晚全家四口人吃了肚子就疼痛,上吐下泻,脸色苍白。要不是邻居拉着板车把他们送到医院抢救,差点送了全家性命。这一次贪嘴,阿毛全家住院一周,家里的二只壮猪钱白白丢失。医生说,长得好看的“伞菇”都不能吃,越好看毒素就越多。从此,我们在采茅草耳时,凡看到不伦不类的长了花儿的野蘑菇,都会用脚把它们踢到路上,让雨后的太阳把它们活活晒死。

茅草耳是春天带来的食尖上的美味,食久而不忘。记得母亲九十二岁高龄的那一个春日,我去看望她,时值正逢下着春雨。在聊谈中,母亲忽然提到了乡间早年吃过的鲜美的茅草耳。母亲话中有话,她是多么希望能吃到当年的茅草耳。但是到哪里去找呢?家乡已经开始新农村建设,农村的路大都变成了水泥大道,河道被养鱼人承包变成了鱼塘,四周大多铺上了水泥板,没有茅草的地方是找不到茅草耳的。但我一直把母亲的话记在心中,想办法要找到茅草耳,好让高龄的母亲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美味。

看望母亲不久,我和文友受周庄朋友之邀去采风,第二天在回沪途中经过一个叫陈墓的古镇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春雷滚滚,一场雷阵雨从天降临。看到急剧的雷阵雨,我想起了茅草耳,便建议文友把车开进小镇一起赏雨,等雨停了看看有谁卖茅草耳的。

车靠街口停下,我们坐进一个大亭子里,观赏了淀山湖畔春雨迷蒙中小镇的风景。一个多小时后,雨开始停下了,我和文友打着雨伞去小镇的农贸市场看看,希望能遇到卖茅草耳的人。当我们转了一圈,买好淀山湖的大鲫鱼准备返回车上时,在农贸市场的一条过道上,遇到一位头戴斗笠、身披防雨布的年近花甲的老农正骑着自行车库急匆匆地赶来。自行车停下,只见老人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篮,正在抬头四处张望。

“是卖鲜货吗?”我加快脚步走了上去。眼尖的我看到老农手中提的小竹篮里,躺着黝黑的约有半斤多的茅草耳。这是多年不见的好东西。那一刻,我的心里一阵兴奋,我决定要买下老人篮子里的茅草耳,带给母亲尝鲜。一番交谈,知道那篮子里的茅草耳是老人在绽山湖畔的茅草丛里捡到的,他准备出卖,我二话没说,立即付给老人二十五块钱,把茅草耳与小竹篮子一起买下了。

当天下午,我请文友开车绕道把我送到了老家。当我兴高采烈地把茅草耳拎进家门时,坐在大门口的母亲看了大吃一惊。她眯着眼睛问:“这是哪里捡来的?”我笑着含含糊糊地作一回答,因为她知道了这个价钱会心痛的。

茅草耳经在井水漂洗过几次后,我就当起了厨师,为母亲做了一个她喜欢吃的茅草耳炒鸡蛋。当我把香味喷鼻的菜肴端到母亲面前时,我看到她老人家开心地笑美了,她用筷子夹着尝了一口,葵花般的笑脸带着诗情画意:“儿呀,这是哪里弄来的?这东西已经好几年不见了,多少钱买来的?”

我笑着说:“娘,你别问了,只要你吃得开心就好!”

茅草耳,嫩嫩的、糯糯的、香喷喷的;茅草耳,黑黝黝的、像小耳朵似的,母亲尝了一口又一口,这是一顿多么有味道的晚餐,充满了对乡情的回忆。难得能够品味到如此纯正的茅草耳了。那一天,母亲脸上的笑容一直挂着。这也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吃到茅草耳,了却了她的一份心愿……

此事一恍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家乡建起了新农村,大路条条,河道清清;新楼幢幢,树木葱茏,花草繁茂,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不见了茅草丛,没有了茅草耳,我的心里总觉得有点失落了点什么。

其实,在人生的旅程中,有些自然生态的东西,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很难找回,但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和新的生活,不管以后走的路多么遥远,然家乡曾经有过的那些鲜美味道,只要永久珍藏在记忆中,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第3篇:追记曾经的美妙散文

追记曾经的美妙散文

生命已走过不惑之年,那些萦绕在脑海中的记忆清清浅浅,总有些怀念使我留恋,在无眠的夜晚回味,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就是再苦涩的印记也有了一丝甘甜。

记忆中最早的是我三至四岁的时候,详细年龄记不准确了,只知那时我很小,我一个人在玩“蒸馍馍”的游戏(农村的孩子吃面就是很好的美食,馒头也是美味的好东西。蒸馍馍就是把潮湿的泥土放在一个碗里压实,然后反过来扣在地上,好像一个个大馍馍),季节也在记忆里没有了踪迹,只记得一高一低的两个咸菜缸,一个缸上盖着东西,一个没有盖什么,这两个缸就在家南面的石头院墙下,一只大老鼠正带着几只小老鼠仔在缸边玩耍。

我三姑(大爷爷家的三女儿,我爷爷是老三)和我婶子正在北屋(堂屋)做着各自家的家务活(剥玉米粒或捺鞋底),记不真切了,好像是姑姑对我说:“小强,你能把那个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的追记散文(通用10篇)由网友 “陆子庄”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茅草耳的追记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的追记散文

茅草耳是春天雷阵雨的产物,它长在春雨欢洒的茅草丛里。茅草耳个儿不大,略带点淡黑色,水灵灵的,样子有点像小黑木耳。

说到茅草耳,自然就要想到乡间的茅草。在我小的时候,家乡村口的大路和河道傍,长满了野茅草。由于这种草有固土的功能,所以它们被誉为保护河道和路基的小卫士,乡下人都会让它们自然繁衍生长。

每当三月下旬,当一声春雷伴随闪电划破长空,春雨便急速从天而降,春天的雨不仅唤醒了田野里春播的种子,同时也唤醒了沉睡在河畔和路两边的茅草地,茅草芽在春雨洗礼下顶出泥土开始长高,绿色的茅草叶软柔柔的,在微风中绿波涟涟,起起伏伏的很有诗意。十分奇妙的是,在经受了春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棉花的追记现代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