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志存高远散文
志存高远散文
那个小孩约摸二岁多一点的样子。分不清是男孩,还是女孩。他穿了一件天蓝色带有些许海底小动物图案的罩衣,用一把几乎比他长一倍的铁锹很认真地工作着。周围的花儿、草儿、藤儿很融洽地与他联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很童真的画。
这是在那个秋日的午后,我们在白兆山李白故里闲游时看到的。与我在一起的是一位画家和一位作家朋友,他们看见这一幕自然不肯放过,拿出相机要拍下来,当时我有点担心,深怕这个乡下的小朋友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会停止动作,抑或被吓住。但是很快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那个小孩见到我们时丝毫没有惊恐之色,反而一本正经地任由我的朋友拍摄,他还是自顾自的,一本正经地干他的活儿,那样子就像一个长期浪迹于“v”型舞台上的职业模特,甚至对于我们的“骚扰”还有那么一点不屑一顾。直到满足了我的画家朋友,却始终都没有和我们说一句话。我的作家朋友是个热心快肠的人,她看到这个小孩很有趣,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些食品要对他的付出给予一点补偿。小孩见到这些食品,似乎有点动心,先是有些扭怩,隔了一会儿,不知是被我朋友的诚意所打动,还是抗拒不了眼前的诱惑,最终还是用他那沾着泥土的小手接了过去。
这张很有趣味的照片至今还存在我的空间里,闲来无事就打开浏览一遍,应该说这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在乡村随处可见。只是因了当时那么超然的神情才让人难以割舍。它使我想起了法国十六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画家让.奥古斯特.安格乐的油画“舞蹈着的拿波里少年”。如果要让我为这幅照片取名字的话,我就会叫它“劳作中的乡下孩子”或是“修地球的孩子”。
“修地球”这话听起来有些不着边际,却是我在前不久的中秋节突然收到一位在东北的朋友发来的慰问短信提到的这个词,这位朋友算起来是在二十多年前与我同在北京参加文学函授时认识的,仅仅见过一面,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先是靠书信联络感情,互诉衷肠,后来又靠网洛勾通,始终没能断了音讯,只是近年来,大家都忙,打交道自然少了些。中秋节那天我突然收到他的短信,想了半天才记起来,于是便相互寒喧,当我问及他的近况时,他说:除了修地球,最近还参加了当地的一个由民间组成的“二人转”剧团,他在这个小剧团担任编剧。而他说的修地球,实际上就是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听出了朋友的弦外之音,那时搞函授时,一个班就我和他是农村出身,也正因为这,我和他相处最好,虽然相隔千里之遥,虽然只有一面之交,但是我们有相同的出身,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这些铸就了我们的情谊。我对朋友说:修地球才是世界上最“大气”的事情,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劳动者最伟大,劳动者最光荣嘛!
那个小孩他要不是拿着一把长锹在那儿一本正经地干活,你会觉得有趣吗?修地球!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修地球就更让人肃然起敬了。虽然,虽然那个小孩并不懂得真正修地球的含义,也许他只是闲得无聊,打发他的童年时光,或者是想摸仿他的父母,可能在他的眼里,劳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要不,父母们怎么那么喜欢劳动呢?当然这可能只有我们的作家会想象出的`结果。如果在画家的眼里,他可以把小孩的长锹看作是他的画笔,不错!那个小孩是在作画,田原、山野就是他的画布。这在我们这片国土里不是没有先例,曾被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绘画之乡”东沟,就有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画家,叫宋绍德,他就能把荒凉的土地当作画布,在那上面一点点耕耘,结果把一块块“巴掌”大的田像挂画一样悬在半山坡上。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据说宋绍德在劳作之余总喜欢站在自家房前屋后去欣赏在别人看来是一块块田,而在他眼里却是一幅幅挂画,天长日久,他就萌发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冲动:我既然能用锄头,用铁锹把他绘到山上,为什么就不能用画笔把它们描绘到纸上呢?
说干就干,他蹲在脚下的黄土地上用树枝作画,不满意的就用脚一抹,又省笔墨又省纸。晚上回家再将黄土地上的画“复制”到纸上,他的一幅幅画就这样诞生了。宋绍德最著名的一幅画是“庙会”。他在一张仅一米长、半米高的纸上,竟绘出男男女女200多个神态各异的鲜活人物活跃在繁华的农贸市场上。这幅被誉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让许多专业画家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我们知道,那个照片上的小孩他还太小,我们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我们更无法猜测他的未来,也许他会是画家,也许他是作家,或者是将军,或者是企业家。总之没法预料,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这么小小年纪就开始修地球,这个人生的起点真是太高了。志向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他把我们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很委婉地“将”了一军!
第2篇:志存高远
“志存高远,振兴中华是我们的责任”广播稿
甲: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乙:欢迎准时相约“责任之声”广播。我是播音员 甲:我是播音员
丙:我是播音员,今天就由我们三个为大家服务。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的故事。
甲:朋友,如果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要读书?”恐怕你会有很多答案,也可能你一时间不好回答,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对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乙: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同伯父来到东北的沈阳,在当时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
丙: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的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一次讲“立命”的修身课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甲:有的同学回答:“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饭,为不受欺侮而读书„„”
还有一个鞋店老板的儿子说:“为家父而读书!”引的全班同学一阵笑声。
乙: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脸色沉了下来,他走到新来的周恩来座位旁边,问道:“周恩来,现在你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丙:由于周恩来是南方人,魏校长一时间没能听懂他的回答,于是周恩来又沉着、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甲:这异乎寻常的回答,使魏校长为之一振,也使得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校长万万没有想到这年幼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老校长高兴得连连点头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乙: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他们
第3篇:志存高远
“志存高远,关注社会”先进事迹 感动你我2011年11月27日徐茂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九教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学生工作部陈国华主任主持,来自各学院的三百多代表和我校风纠察队员共同参加。徐茂为北大在读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栋梁之星、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志愿服务金奖等荣誉称号。
报告会首先以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节目开始,让我们一步步走进徐茂。从高考落榜到家庭变故;从学生干部到为民服务;从资助孩童到出席欧盟,这一路的坎坷心酸,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用最朴实的语言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还提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
第4篇:志存高远
志存高远,争当高水平、高素质的化学教师
——“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之知识建构”专题讲座
2013年6月2日晚7点,由师范生成才启蒙协会和2012级各化学师范班共同举办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之知识建构”专题讲座在5301教室举行。讲座内容结合了我国当前化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旨在让同学们以另一种高度看化学教育。主讲人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胡婷婷学姐,参加讲座的有姬波老师,2012级化学1班,化学2班,化学3班等。
胡婷婷同学曾担任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会学习部部长等职务,同时在2009-2011年在甘肃岷县一中任高中化学教师;2012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对化学教育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她,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从职前教师属性入题,她向我们讲解了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