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读书的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8 07:1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和读书的散文

我和读书的散文

一说读书,是供给人精神的食粮,我立感自个儿营养匮乏到面黄肌瘦。这不是说没有可食之物,而是懒惰、亦或某种观念、还有生活环境和现状等诸多理由及借口,少了主动摄取营养的本能。这实在怪不得他人了。看文友们满腹诗书,落笔成章,自己铺笺却笔瘦墨淡、文不达意,方恨读书太少知识浅薄,悔时光虚度没有把握。

年幼时,也许是身心发育的需要,对食物和读书同样的渴求。当时的农村孩子,每日粗粮淡饭即可供养生命成长,几本小人书,便是快乐的伊甸园。没有优质纸张,没有精美装帧,更没有色彩斑斓的画页,就巴掌大的小书,黑白线条画图,黑色文字。就这么简单的小人书,却给农村的孩子开启了智慧之门。

我家没有闲钱买书,多数时候是借别人的看。村里孩子多是这样的。谁有一本书,就满村借着看,传来传去,书皮都磨烂了,还回不到主人手里。

玩伴晓芳的妈妈是民办教师,爸爸在外地城市工作,她家是我印象中的“图书馆”,那是我常去读书的地方。许许多多小人书,还有画报(彩页的)、大书,《侍卫官杂记》《红与黑》也是在她家认识的。小孩子最感兴趣的,当是小人书。《龙潭得宝》给我的影响至今尤深。讲的是小领和小栓两个男孩子,一次二人上山打柴,小领掉进龙潭,由于他真诚勇敢,得到了老龙王的帮助;小栓却在朋友落难时,丢开朋友候跑掉了,看到小领在龙王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又开始眼馋。小栓的母亲,指使儿子去龙潭盗取宝贝,给儿子的全身衣服缝满了兜,叫他多装宝物回来,结果儿子携宝太多而迷路,一去不再复返。母亲遗恨终生。文中的故事,在我幼稚的心灵播下了一枚种子:贪婪,自私,会自取灭亡。

年少,尚不知爱情为何物,但小人书中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到了美好。《梁山伯与祝英台》十里相送暂且不说,《雁来红》那本八开半大的小人书,那是我人之初读的第一首爱情叙事诗。书中流畅的绘画线条、人物造型和优美的诗句,深深吸引了正读小学的我。记得开头是对古代一个妙龄女子的描述:

古时候

有一个姑娘

长得很漂亮

她走到河边

鱼儿便向她游来

她走到树下

鸟儿便为她歌唱

有一天

姑娘去河边提水

看见了河岸上的牧羊郎

......

老榆树下

一堆黄土

埋葬着美丽的姑娘

那往日的欢乐呢

那满地的花香呢

只有落叶纷飞

飞乱人的心肠

......

时间久远,记忆已有残缺,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诗文叙述女子与牧羊郎相识,相爱,后因不能结成眷属而饮恨黄泉之下,牧羊郎变作一只大雁,每当飞过姑娘的坟茔,坟前花草的叶子就变成了红色.....我把诗句抄在了笔记本上,一有空就捧出来读,爱不释手。那时懵懂的我,竟为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得流涕。后来,对叙事诗钟爱有加,大概原因在此吧。

初中时,翻箱倒柜发现了一本烟熏发黄的《红楼梦》,那是一本老古式大书,线装的,朝右翻页,竖式句子排版。书中繁体字,我有好些不认识,全凭通读句子来理解意思。读来读去,不求甚解,就认识了一些红楼梦人物,记了一些诗句,外无收获。还有父亲的什么《播火种》《红旗谱》,也是读得稀里糊涂,一知半解。再后来又借舅爸的一些现代长篇小说读,终是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

上了高中,专于课程学习,课外书就鲜见沾手了,订了《中国青年杂志》,多是被同学借走。有同学读《啼笑因缘》,思谋等她读完借阅,不料老师眼尖,没收了,在班上狠批了她一顿。师命难为。既然老师说读那些书有害而无益,那就只有啃课本、学习辅导之类了。

高考落榜,为打发无聊时日,步行近二十公里进城去新华书店买书。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买书。走进书的殿堂,眼花缭乱,我恨不得把全部书都抚摸一遍,真想据为己有。然而,囊中羞涩,选几种实用急需的,按钱购货。《写作知识漫谈》、《怎样写散文》、《文学词典》......对了,还有《唐诗三百首》,掏空兜,买了十多本。晚上返回家,肩膀被挎包勒出了深深的一道印痕。好长一段时间,徜徉在这些书中,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后来,工作,结婚,生子,为生活忙碌,一晃二十余年,精神食粮严重短缺。偶有《读者》为伴,干涸的心田稍有润泽。一系列的专业书籍,迫于所需不得不读。《刘墉文集》和一些报刊短文,便是我空闲时的唯一消遣了。

如今,蓦然回首,方觉时过境迁,吃进肚里的文字欠少。想要读书,读书,花在读书的时间却屈指可数。抬腿可进新华书店,店内装修雅致,书籍种类繁多,却不见当年人满柜台的那种情景。这恐怕是繁华街道最冷清的店面。营业员若无其事地坐着,寥落的`几个顾客在那里翻书或是转悠。我到几个柜台瞅瞅,满目书籍竟不知该看什么,浏览一圈,冷清清的。出门,见斜对面的教育书店,生意倒是红火。也难怪,学生要考试,成绩需竞争,辅导资料当然更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书店二楼是图书馆,书籍之多、环境之舒适,更胜新华书店,但它同样的门庭冷落,一派萧条。借阅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儿童借阅室——唯独见不到几个读书的、借书的人,工作人员聚头闲聊来打发无聊时间。一次去阅览室读书,一下午就四个人,人少,安静是安静,可诺大的阅览室空荡荡的,清冷的叫人有些不自在。

之后,我索性不再去,让爱人借了回来在家读。在家读书,时有干扰。一会儿电话,一会儿有人约起,如此这般,哪能静心读书呢?书是一直放在枕边,可终究不到手里去。怨谁呢?

人呀,就是这样:贫困时,吃碗酸菜面都觉得香不可及,富裕时,面对满桌大餐却没有了胃口——现代人对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呢?追求时尚、新鲜、刺激,网络和娱乐的吸引力远超越了书的分量,玩QQ、微信蔚然成风,能静心去读书的人算是稀世之物了。这么说来,缺乏营养的人就不止我一人了。至少,我们小县城的人的确这样。

也许,大型城市的人,读书氛围要好些吧?

第2篇:读书和阅历散文

读书和阅历散文

想要写出好的文章,除了多读书,还要靠阅历和见闻。

君不见一些写文章的牛人,阐述完自己或引用完他人的观点之后,总能拿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来举例,以对文章中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诠释。

如果说观点是一篇文章的内在,那么例子就是文章的外在。内在决定了这篇文章有无价值,而外在则决定了这篇文章是否平易近人以及是否有趣。

还记得那位在知乎上一人“分饰244角”的大神否?

他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为自己杜撰了244种不同的身份,因而总能做到现身说法。这种以自己为例的方式颇受欢迎,以致于其终于倒在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古老的`谚语之上——被封号了。

举此一例,正为说明例子的重要性,而例子举的恰当、举的精妙,就得靠阅历和见闻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要达到一定境界,确实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再举一例,诗仙李白,综其一生,行迹几乎遍布大唐版图。有人统计过李白的诗文,他游历过18个地方,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1200多年前,既无公路又无汽车,遑论飞机和高铁,李白就能游遍大好河山,获得远超常人甚至当代人的阅历和见闻,诗仙之名,自是无人能夺了。

当然,咱们大多数人,既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又没有时间和财力去游历世界,怎么才能增长阅历和见闻呢?

我有位师妹,是名博士,也称得上是一名网红。她红于网络,并非因为她在专业上取得了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而是因为整理术,没错,她是一名整理达人,也因此成为一名受追捧的整理术网红。她研究整理术,完全是兴趣所致,不知不觉中钻研的深了,超出了一般大众的水平,就变成了专家。她关于整理经验的文章浏览量,远超她的专业论文,这也是她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所以,老天是公平的,充分发挥你的兴趣,至少在你的兴趣这个范围内,你会逐渐成为一名专家,你所分享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受欢迎。

近的例子也有,简书上就有许多朋友分享自己做菜的经验,他们从做菜中找到了乐趣,也让我们看了都很开心。

综上,写一篇好文章,广泛的阅读是必须的,而阅历和见闻也必不可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不必艳羡他人生活的波澜壮阔,细细品味身边的小桥流水,诠释我们的所得所思、喜怒哀乐,自然是一篇过得去的文章。

第3篇:我和肺结核散文

我和肺结核散文

在寒假中,表姐连续咳嗽一个月,吃了药都不好,于是,舅妈带表姐到医院去检查。过了几天,检查结果出来了,发现表姐得的是“原发性肺结核”,大家都很着急。

什么是“原发性肺结核”呢?下面,就听我向你细细到来。

原发性肺结核是结核杆菌首次侵入人体,经呼吸道到达肺部形成感染的结果。特别是儿童期经常发生,因首次结核病的感染率为90%在肺部,故通常说的原发性肺结核就是指的原发性肺结核病。肺部病变的特征是病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构成的原发综合征。

怎么样,可怕吧?

但是表姐的家人并没有远离和不关心及不闻不问她的身心状况。瞧!舅妈可疼表姐了一会儿给表姐擦手,一会儿给表姐喂饭,一会儿给表姐讲笑话……看着我都舒服,其实舅妈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目的的呢?不是,是为了让表姐没有心理压力,安心的配合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和香烟散文

我和香烟散文

在中国,“送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家里面放了不少的香烟,却只有爷爷一个人吸烟,让爷爷这个烟客,过足了瘾。却也留下了一身的病根…

小时候,我是跟着爷爷一块生活的,爷爷平均每天一包烟。有事的时候捧着个烟灰缸,嘴里边叼着一支香烟,他说:“这是为了发散老年思维”。好吧,年前无知的我相信了。可没事的时候,他照旧如此,火柴,烟灰缸,香烟,他说:“小屁孩,没事别瞎打听,爷这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次,我半夜醒来,是被爷爷的烟味呛醒来的,看着他,大口的吸着烟,手里拿着奶奶的照片发呆,烟灰蹭到他粗糙的手也一动不动,坐着……

一次,我出于好奇,等爷爷出去做饭的功夫,我从电视机上面偷偷的拿着烟客的香烟,火柴,转身边跑,躲到厕所一根接着一根的点着,却不知道怎么吸。弄的厕所像着火似的,直冒烟。没等我弄明白怎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我和我们散文

我和我们散文

前两天看朋友圈,一个朋友发了一句话,我到底做了什么,让我如此的悲伤。

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什么,却真的很绝望,我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突然内心一抽,疼了一下,悲伤来的义无反顾。

这几天开始大量看书,想把去年一年的量全部弥补回来,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在看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时候,我也在想一个事情,我们的青春额度有多长,十年,二十年,我看关键不在于年龄在于自己,

十年的时间不长却足够改变一个人,我在那本书的扉页写上了一句话,我也想看看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包括十年后的你们,为人父人母,孩子已经打酱油了,还是依旧漂泊在城市里面,等待着夕阳升起的时候看见希望。

好久没有很矫情的说上一句关于自己心情的话了,文笔也变得越来越现实。有的朋友说不喜欢这样的文字,跟别人的一比差的好多,我深深的清楚他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和读书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和读书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