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物理效应与心理效应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8 07:13:0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色彩的物理效应与心理效应

色彩的物理效应与心理效应

一、色彩的物理效应

色彩对人引起的视觉效果还反应在物理性质方面,如冷暖、远近、轻重、大小等,这不但是由于物体本身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不同的结果,而且还存在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形成的错觉,色彩的物理作用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大显身手。

1、温度感

在色彩学中,把不同色相的色彩分为热色、冷色和温色,从红紫、红、橙、黄到黄绿色称为热色,以橙色最热。从青紫、青至青绿色称冷色,以青色为最冷。紫色是红与青色混合而成,绿色是黄与青混合而成,因此是温色。这和人类长期的感觉经验是一致的,如红色、黄色,让人似看到太阳、火、炼钢炉等,感觉热;而青色、绿色,让人似看到江河湖海、绿色的田野、森林,感觉凉爽。但是色彩的冷暖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愈靠近橙色,色感愈热,愈靠近青色,色感愈冷。如红比红橙较冷,红比紫较热,但不能说红是冷色。此外,还有被色的影响,如小块白色与大面积红色对比下,白色明显地带绿色,即红色的补色的影响加到白色中。

2、距离感

色彩可以使人感觉进退、凹凸、远近的不同,一般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凸出、接近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较低的色彩则具有后退、凹进、远离的效果。室内设计中常利用色彩的这些特点去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

3、重量感

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明度和纯度高的显得轻,如桃红、浅黄色。在室内设计的构图中常以此达到平衡和稳定的需要,以及表现性格的需要如轻飘、庄重等。

4、尺度感

色彩对物体大小的作用,包括色相和明度两个因素。暖色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扩散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大,而冷色和暗色则具有内聚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小。不同的明度和冷暖有时也通过对比作用显示出来,室内不同家具、物体的大小和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处理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利用色彩来改变物体的尺度、体积和空间感,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关系更为协调。

二、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生理心理学表明感受器官能把物理刺激能量,如压力、光、声和化学物质,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到脑而产生感觉和知觉,而人的心理过程,如对先前经验的记忆、思想、情绪和注意集中等,都是脑较高级部位以一定方式所具有的机能,它们表现了神经冲动的实际活动。费厄发现,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在不同色光的.照射下发生变化,蓝光最弱,随着色光变为绿、黄、橙、红而依次增强。库尔特·戈尔茨坦对有严重平衡缺陷的患者进行了实验,当给她穿上绿色衣服时,她走路显得十分正常,而当穿上红色衣服时,她几乎不能走路,并经常处于摔倒的危险之中。

也有人在对色彩治疗病方面作了如下对应关系:

紫色——神经错乱;靛青——视力混乱;蓝——甲状腺和喉部疾病;绿——心脏病和高血压;黄——胃、胰腺和肝脏病;橙——肺、肾病;红——血脉失调和贫血。

不同的实践者,利用色彩治病有复杂的系统和处理方法,选择使用色彩的刺激去治疗人类的疾病,是一种综合艺术。

有人举例说,伦敦附近泰晤士河上的黑桥,跳水自杀者比其他桥多,改为绿色后自杀者就少了。这些观察和实验,虽然还不能充分说明不同色彩对人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作用,但至少已能充分证明色彩刺激对人的身心所起的重要影响。相当于长波的颜色引起扩展的反应,而短波的颜色引起收缩的反应。整体机体由于不同的颜色,或者向外胀,或者向内收,并向机体中心集结。

此外,人的眼睛会很快地在它所注视的任何色彩上产生疲劳,而疲劳的程度与色彩的彩度成正比,当疲劳产生之后眼睛会很快地在它所注视的任何色彩上产生疲劳,而疲劳的程度与色彩的彩度成正比,当疲劳产生之后眼睛有暂时记录它的补色的趋势。如当眼睛注视红色后,产生疲劳时,再转向白墙上,则墙上能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因此,赫林认为眼睛和大脑需要中间灰色,缺少了它,就会变得不安稳。由此可见,在使用刺激色和高彩度的颜色时要十分慎重,并要注意到在色彩组合时应考虑到视觉残象对物体颜色产生的错觉,以及能够使眼睛得到休息和平衡的机会。

三、色彩的含义和象征性

人们对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这种心理反应,常常是因人们生活经验、利害关系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联想造成的,此外也和人的年龄、性格、素养、民族、习惯分不开。例如看到红色,联想到太阳,万物生命之源,从而感到崇敬、伟大,也可以联想到血,感到不安、野蛮等等。看到黄绿色,联想到植物发芽生长,感觉到春天的来临,于是把它代表青春、活力、希望、发展、和平等等。看到黑色,联想到黑夜、丧事中的黑纱,从而感到神秘、悲哀、不祥、绝望等等。看到黄色,似阳光普照大地,感到明朗、活跃、兴奋。人们对色彩的这种由经验感觉到主观联想,再上升到理智的判断,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虽有正确的一面,但并未被科学所证实。

因此,我们在进行选择色彩作为某种象征和含义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决不能随心所欲,但也不妨碍对不同色彩作一般的概括。

第2篇: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

11新闻1班

王超飞

111505427

摘要: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去理解。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工作者利用其可使新闻工作更加顺利的完成以及方引领受众的关注方向

关键词:暗示效应 反暗示效应 新闻传播新闻采访新闻编辑

一、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定义:

暗示效应(effect of hint)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反暗示效应:是说反语或过分夸大产生相反结果的效应。与暗示效应相反,这是指在有一定心理对抗的情况下,用夸张或者激将的间接方法影响别人的行为,从而诱导别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生想得到的事件。

二、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案例:

(一)暗示效应

案例一:《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于是曹操大谈:“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案例二: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买者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说,“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末梢神经坏死”,以及“转移”等,都是医学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效应。结果,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于是,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卖拐》也成了小品的经典之作。

望梅止渴,卖拐,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但它们却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但是文坛却流传着一则发生在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应。叶圣陶有严重的失眠症,每天都由夫人给他三片安眠药服下,才能安然入睡,这已成了他的入眠习惯。可是,谁又能想得到,夫人提供的安眠药居然是三片维生素C呢!叶圣陶先生也始终被蒙在鼓里,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维C而不是安眠药,那么,他肯定会辗转反侧而不能入眠(见《名人趣事》)。

(二)反暗示效应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也没有多少军队。在众人都大惊失色的情况下,诸葛亮对众人说自有妙计可使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口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前看后,疑惑不已,就下令撤退。别人不解,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法国的克隆堡啤酒在打开美国市场时,当时运用了这样的广告:描述了法国的男女们到码头与运送克隆堡啤酒的轮船依依惜别的情景。片中人们一边哭一边说:“美国人呀,少喝点儿我们的酒啊!”。这个广告在美国一播出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到底多好的酒让法国人如此留恋?结果人们争相购买。香烟商有意在广告上写:“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而人们便偏要去买这种香烟尝尝。这与逆反心理不同,而与调动人们注意力有关。但有时候广告过头,也造成了反暗示效应,如油嘴滑舌的小贩,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反而使人产生怀疑而不去买其商品。

这就是“反暗示效应”。是指暗示者发出信息后,却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都 可能引起这样的结果。

反暗示可分为有意的反暗示和无意的反暗示两种。前者是故意说反话以达到正面的效果。例如在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面前故意说他遵守纪律,以期激发这个学生的羞耻心而改正迟到的毛病。有意的反暗示必须注意分寸,不能说得过分了,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得不到反暗示的效果。无意的反暗示是指暗示者故意进行正面暗示,却无意得到相反的结果。如“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未曾偷”的故事,就是无意反暗示的例子。

三、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一)暗示效应与新闻传播 1.新闻编辑中暗示效应的运用

新闻受众群体有接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接收暗示心理是指受众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接受将某种意图隐蔽其中的新闻报道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客观报道”的原则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新闻传播中的暗示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画面、版面编排等进行,比如文字中的含沙射影,语言中的旁敲侧击,画面中突出意在言外的镜头,版面编排中突出与压低等。

(一)暗示效应在编辑中的应用:暗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受众,比如在平面媒体中,编辑通过词语的选择,利用版面样式、栏目设置、头条位置、标题大小等说明自己的意图,使读者领会编辑对专刊的设想以及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扬子晚报有个副刊叫“繁星”,该副刊的名字对此刊的定位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星星不同于太阳的耀眼,让人联想到微小但是仍然闪烁的光芒,而以“繁”来修饰“星”,“繁”又与“凡”同音,意味许多星星,而不是一家之言,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这一版不是刊登一两位名家之作,而是选取平凡百姓的来稿,意在让众多平凡的“星星”也闪烁出光芒。再从版式来看,它的板式很普通,显示了与平民的生活有关,此外,每位作者名字前由所在省份的名称,说明是向全国征稿的;再就是报眉上留有Email地址。这几点是对有意向这个版面投稿的作者最好的稿约。

编辑用这种手法说明刊物的定位、表达了他对稿件的要求,可以省却许多解释工作以及繁复的约稿、退稿、筛选工作,这种方法已被作者和编辑认同,利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2007年3月31日的新京报娱乐周刊,整版以许多刘德华的照片为背景,又用五分之四的版面呈现出一张刘德华微笑的脸,而版面的右下角则是杨丽娟对着许多话筒流泪,表情悲伤的照片。在杨丽娟照片的右边,红色飘带般的一段底色上,用白色字印着小标题:“本报记者赴甘肃、香港调查杨丽娟生活的真相见B版3页到B版6页”,以及白色字的大标题:《悲剧,与刘德华无关》

虽然整个版面的文字只有这样一个标题,但其中暗示的信息非常丰富。从整个版面来看,整版上并没有别的新闻留出条目,可见这则新闻是当时娱乐周刊的重头戏,很可能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通过一组稿件进行系列的报道,这点我们可以从小标题的B版3页到B版第六页,即文章占据B3到B6四版这一信息得到证实。其次,编辑选择了杨丽娟哭泣的照片和刘德华微笑的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哭泣相关联的悲剧一词镶嵌在大标题中,而小标题中的真相、大标题中的无关,无不暗示这一组稿件的基调:杨丽娟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需要探讨她的内因。报道的着眼点不会关注刘德华的反应和他的经纪公司的表态以及读者的观点上,而会从杨丽娟的生活本身去寻找这一事件的症结。文字为白色,那种惨惨的白印在红色的底色上,这样肃穆但是鲜明的颜色让我们联想到血和太平间的寿衣,联想到杨丽娟父亲的惨死,进而想去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暗示手法在编辑组稿中虽然不可或缺,但是也常常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是因为这种手法的使用需要先决条件,即读者群中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且有一定的阅报经历。由于大多数读者存在着选择性理解,当被暗示的人群没有接受暗示时,编辑也就无能为力了。暗示的含蓄特性使稿件更加温和,但是也可能达不到明示的效果。因此,使用暗示需要注意在适当的环节中,在一定的范围中使用,并且要注意技巧。2.新闻采访中暗示效应的运用

暗示效应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调集情感因素和理智因素,综合运用采访主体的语言、神态、表情、衣着和环境等条件。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会的、公众的、亲密的、私人的四种由远而近的心理距离。希望一个陌生采访对象能乍见之初就对你开启心扉是不近情理的,采访者必须想方设法缩短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也就是说,记者必须寻找达到采访对象心灵的引“桥”和开启采访对象心扉的“金钥匙”,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切合点”。所谓心理切合点,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和接近处,借助这些,他们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心理氛围,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双向对等交流活动,它包括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寻找情感的默契。找准心理切合点,有助于双方的心理沟通,使心理效应建立在记者(暗示者)与采访对象(被暗示者)之间良好的交际关系上。这也是心理效应产生效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即记者(暗示者)对采访对象(被暗示者)产生某种权威感,进而获得采访对象(被暗示者)的信任。

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往往体现在变化中。比如在现场采访中,有的采访对象会脱离原定方案,信口开河、添油加醋、夸大事实,做出某些不负责任的情况介绍,或是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此时,临场不乱的应变能力对记者完成工作尤为重要。沉着冷静地运用暗示技巧,含蓄而巧妙地或打断谈话、转移话题或婉转警告、间接反驳。例如在采访对象“跑题”时记者可以说:“您说得也有道理。刚才我们说到„„”;在采访对象有意信口开河时记者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到了另外的说法,您看„„”,这就在暗示“:您离题了。”“您这是一面之辞,说话请负责任。”接收到这种暗示信号,采访对象往往会自觉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或悄悄地修正自己不负责任的说法。

总之,采访是一门艺术,在采访中暗示的技巧因采访对象的各自不同,变化无穷,记者通过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才能使采访艺术地运用得心应手,才能使提问的技巧相应而生。在采访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将会使采访获得一次次成功。

(二)反暗示效应与新闻传播

一般来说在现场采访中,记者是主动的、自觉的一方,而采访对象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记者往往能使采访对象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向行动,从而达到引导和控制采访对象的目的。但是,采访对象并非完全被动,尤其是在涉及到自尊和道德等原则问题时,会产生抗拒抵触心理。记者应善于利于这种心理,巧妙地运用反暗示技巧,故意说反话,达到“请将不如激将”的目的。

例如一位记者有一次到某厂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问题,在一个车间里进行现场采访时,有一位老工人结结巴巴说不出所以然,笔者灵机一动,向其发出暗示信号:“我感觉转换(机制)后跟转换前比没什么两样,您觉得是不是呢?”这一反暗示语言引起了那位老工人的抗拒心理,他当即用车间里新气象的一些事例,针对笔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驳。采访机里录下了他的声音,伴着现场机床的轰鸣声,音响效果极佳。

反暗示效应是暗示效应的另一种形式,是指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向采访对象发出暗示刺激,有意引起采访对象的与原本要表达的性质相异的反应。

四、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的启示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要学会利用他们,这有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新闻。只要合理的应用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记者必须明确新闻心理学的任务。新闻心理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繁重的,主要为探讨人的新闻心理活动的规律,使之条理化、完整化、理论化,扩大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充实新闻学的理论内容,以及促使新闻工作者清醒地认识自我,自觉地改造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适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记者作为采访主体,除了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外,还要注意自身心理素质、采访技巧与职业品质,恰当使用心理暗示,从而达到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胡晓军.《广播电视现场采访的暗示技巧》.声屏世界,1994年

3.钟坚.《浅谈记者的交际与采访对象心理的效应》.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 4.王小燕李广月.《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艺术百家.2004年 5.裘小桦:《浅谈报纸专副刊组稿中的暗示手法》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心理学期末作业

暗示效应与反暗示效应

班级:11新闻1班

姓名:王超飞 学号:111505427

第3篇:C效应与I效应

共轭效应;

性质:又称离域效应(delocalization effect)。存在于共轭体系中的一种极性(静态)和极化(动态的)现象。是一个分子在“静止”状态以及在微扰状态(例如在反应过程中)的特性。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共轭分子中,可以看做两个孤立的双键用一个单键联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由两个碳原子之间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因此称为离域现象。在外界的影响下,共轭效应能使电子分布移并在化学特性上有所反映。例如(1)电性:离域π键的形成增加了物质的电导。(2)颜色:离域π键的形成扩大了π电子的活动范围,使体系能量降低,能级间隔变小,由σ键的紫外光区移至离域π键的可见光区。含离域π键的化合物往往是染料、生色剂和指示剂等。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就是因为扩大了π电子的离域范围。(3)酸碱性:苯酚呈酸性,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色彩的物理效应与心理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色彩的物理效应与心理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