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体会论文
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体会论文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体会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整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阐述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基础科学,并与临床结合紧密[1]。本教研室承担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意识,强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以下实验教学方法。
1.从源头做起,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内容比较多,操作性强。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放置时间,不同批次试剂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同时做预实验。通常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确认后才用于实验教学。
2.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细菌为致病菌,所用的试剂也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因此对废弃物品有严格要求。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实验室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务必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另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精密仪器,如生物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爱护仪器,正确恰当地使用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使用过的仪器,学生使用后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回原处,要求仪器使用前后保持一致,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以备有迹可查。鉴于实验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用完后不能正确摆放实验设备,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实验指导老师造成较大工作负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加强学生生物实验室安全事项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随堂强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前预习开始、在实验的准备和操作及内容上结合医学微生物课程特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如下。
3.1实验前预习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掌握和巩固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次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思路。实验课时,指导教师首先针对本次实验内容提问学生,然后将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实验准备及操作
实验准备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从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作到预实验的操作。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等相关性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3实验内容安排
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烦琐零乱,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来代替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比如学生从自己身上取标本,用自己的粪便或咽部拭子作为标本进行综合性实验。利用平板画线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找出若干株典型细菌,纯化后再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由于学生觉得和自身的健康有关联,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所取标本为自身相应标本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与以往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区别,受学生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现象,通过讨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现象进行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能锻炼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步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而实验报告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坚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报告,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进行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差异,我们主张学生无论结果如何,在实验报告上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分析,严禁在实验报告中抄袭他人报告内容或编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2]。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
[2]吴海军,高劲松,吴龙,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84.
第2篇: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
分别在茯茶“发花”不同阶段取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计数。
1.1 分离培养基
细菌分离: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20g、蒸馏水lO00mL。将上述成分溶解定容,调pH7.2~7.4,分装,12l℃灭菌20min。倒平板前按50μg/ml的量加入用乙醇溶解的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起抑制霉菌的作用)。酵母菌分离: 采用YPD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10g、酵母膏1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自然,113℃灭菌30min。霉菌分离:
采用PDA培养基:称取200g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mL煮沸半个小时,纱布过滤,定容至1000mL,添加20g葡萄糖和17-20g琼脂并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等降温至55℃左右时,加入氨苄青霉素(或链霉素)50μg/ml(真菌分离计数时用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或者加入氯霉素或庆大霉素灭菌之前加入。放线菌分离:
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氯化钠0.5g、硝酸钾lg、磷酸氢二钾 0.5g、硫酸镁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18~20g、蒸馏水1000ml、pH7.2~7.4,121℃灭菌20min。可在盛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加10滴100g/l的石炭酸(苯酚)溶液和50μg/ml的制霉菌素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察氏培养基(1L):葡萄糖30g;MgSO4·7H2O 0.5g;NaNO3 3.0g;KCl 0.5g;FeSO4·7H2O 0.01g;K2HPO4 1.0g;琼脂20g(观察霉菌形态用),如要分离用需要灭菌后加30U/mL链霉素)。
其他鉴定用培养基成分及配方参照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 1.2 计数方法
计数方法参照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测定方法 1.3 取样:每隔2天取一次样,每个样至少做1次重复,总共取7次样,为了减少误差,尽量取同一批样。尽量保证茯砖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发生较大变化,样品取回后立即进行微生物分离计数。在取样时要测定发花环境(烘房)里的温度、湿度,取回样品后,要测定茶样的含水量和pH值。其余不做微生物分析的茶样应立即放在-20℃的冰箱里低温保存。
pH值的测定:准确称取2.00g茶样,加50ml蒸馏水,置于150ml三角瓶中,在振荡器上振荡浸提20分钟,过滤,滤液置于100毫升烧杯中,然后用通过标准pH溶液校正后的Backman电子酸度计,测定浸提液的pH值,每个试样重复两次。
1.4 分离、纯化茯砖茶中的微生物
菌种分离:以无菌操作分别称取试样25克,投入盛有玻璃珠及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500ml三角瓶内,振荡20min,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菌悬液,加到9ml的无菌水中,然后依次制成10-2,10-3,10-4,10-5,10-6,10-7,10-8等7个浓度梯度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缓缓注入平板培养基内, 稀释涂布平板培养微生物, 密封置于28 ℃条件下培养, 4~5 d 后菌落长满整个平板。
菌种纯化:根据初分菌落的形态特征, 用接种针挑取各菌落的少量菌丝体, 接种在事先准备好的PDA 琼脂培养基上(每平板内接种3个菌落),进行划线平板培养,菌丝体生长1周后, 根据长出的各菌落特点进行筛选和纯化, 如此反复, 直至菌落的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均表现一致时视为单一菌种的菌落。
1.5 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借助菌落结构和显微镜观察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如要进一步鉴定,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深入鉴定。微生物的分类检索鉴定方法
2.1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常用细菌鉴定手册》作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大小;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状、大小、边缘、表面、隆起形状、透明度及培养基的颜色等。,(2)染色:革兰氏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
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氧化酶的测定、好氧性测定、糖或醇类发酵试验、葡萄糖酸盐的氧化试验、V.P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水解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产生吲哚试验、H2S产生试验、石蕊牛奶试验、酪氨酸水解试验、精氨酸利用实验、柠檬酸盐或丙酸盐的利用试验、pH生长试验、生长温度的测定以及耐盐性试验等。2.2 酵母菌鉴定
酵母菌鉴定参照《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和《微生物学实验手册》对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无丝营养细胞的显微镜观察、掷孢子的形成和形态观察、子囊孢子的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观察。
(2)染色:美兰染色法。
(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碳源同化试验、氮源同化试验、糖类发酵试验、产生类淀粉化合物的测定、在60﹪(w/w)葡萄糖-酵母膏中生长测试、在37℃下做生长温度的测定、脲酶试验等。2.3 霉菌鉴定
参照《真菌的形态与分类》和《真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形态观察包括:
(1)菌落形态观察:颜色、大小、表明特征、质地等。(2)个体形态观察:菌丝、子实体、孢子的形态等。2.3 放线菌鉴定
参照《放线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参考文献
[1](美)杰伊(James M.Jay).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78-155 [2]
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l:346,364 [3]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验菌落总数测定》 [5] 布坎南等.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 [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舨社,1978 [7] 东秀珠,蔡妙英。《常用细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英)J.A.巴尼特等.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9]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 [10]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第3篇:医学微生物题库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
绪论
一、A型选择题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E
A.个体微小
B.分布广泛
C.种类繁多
D.结构简单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C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3.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C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二、是非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器。F 2.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有害的。
F 3.一种病毒只具有单一核酸。
Y
三、名词解释 1.微生物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微生物,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绪论测试题答案(仅附A型选择题、是非题答案,以下各章类同)1.E 2.C 3.C 1.否 2.否 3.是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A型选择题
1.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
第4篇:微生物实验复习
微生物实验复习
1.微生物实验室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防火,节约,标记,记录,安全,清洁与秩序。
2.观察常用什么显微镜?它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观察细菌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它主要有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光学部分由目镜、物镜、反光镜和聚光器组成:机械部分由镜座、镜筒、镜臂、转换器,镜台、粗细调节器。
3.使用油镜时用什么作为物镜与玻片间的介质,有几种?
答:加拿大树胶、二甲苯、石蜡、松柏油、甘油、水、香油
4.观察细菌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操作步骤:放置好显微镜;调节好光源;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清洁显微镜;还原显微镜。
注意事项:
5.制备细菌染色标本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接种环要充分灭菌,避免带入新的细菌
2)加蒸馏水时,应用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