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7 07:12: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我选择的书是乡土中国,老实说这本书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从我现在读的内容来讲,这本书给了我不少体会和启发,当然也有不少疑惑,下面就其中的一些和大家分享。

首先,一个给我很深的感触是在文字下乡那一节中,里面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农村人不愚笨,也不是没见识。见识是相对而言的,你笑话农村人没见过火车,说他没见识,那城里人见到荒草说是麦苗,我是不是一样可以说他没有见识。看到这种观点,我的心头一震,心中暗自窃喜,因为自己曾经也有过这种想法。

我就在想,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算是一种见识。假设两个年纪相同的人,他们一个生活在农村,一个生活在城市,再假设农村和城市以同样的速度在发展,那么这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内他们的见识就无所谓谁的见识多谁的见识少。或许你会说以相同的速度发展,这个假设是不能成立的,且不论他是否能成立,就算以不同的速度在发展,也不能说谁的见识多谁的见识少,因为对于同一种东西,你经历的时间长一种感受,经历的时间短则又是另一番体会。如果再纠结一点来讲,马克思不是说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吗,从绝对的变化来讲,城市和农村都在时刻的变化之中,所以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他们每一天面对的也是新的世界,虽然这种新只是很少很少的。

这样讲可能会很纠结。但其实我只是想说明一点,那就是见识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见识只有多少之别,但是我们往往会从功利的角度

去看待见识,总是觉得只有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想了解的以后会用到的才算得上见识,觉得对那些看起来好像已经过时的或者自己认为是粗陋的就不是见识。

其实我觉得发生这宗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们心中早已存在的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偏见。虽然只是见识这一个很小的方面,但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往往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社会上的某一阶层。中国当今提倡和谐社会,国家采取经济的或是政策上的措施去缩小这种差距。但是其实这种问题其实也早就根深于我们的文化中。

再次,“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读完那篇文章,你会觉得“乡土”二字实在是用的太棒了。乡土揭示了农村的本质,是中国农村一切现象的根源。是的,乡土意外着它具有稳固性,它不会轻易改变,这也就注定了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在一个熟人的社会里,彼此熟知对方的性格,所以在相处方式上就有了其约定成俗的方式。于是乎,传统就被奉为至高无上。这时我不由想到了那部令人纠结的电影《秋菊打官司》,读完这本书,相信对于电影中秋菊在望着老村长拉走时那疑惑的表情会有你会有更深的理解。这应用我们的生活中,我想也是很有用的。比若说,同一个宿舍四个人,生活习惯都会不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入乡随俗。而不是去讨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错,因为没用,即使你由中国社科院出的理论依据能够证明你那样做是科学的,但是在生活中,是没用的。因为不符合当地习惯。况且这也不是说一些很举足轻重的大

事。

其实,最让我感受深的是费孝通先生对生活的透彻思考和他的不以权威的眼光看事情,而是能够跳出权威的包围圈,得出自己的看法。就如文章中写的,是一些很生活化的东西,我们也经历但是我们却不会思考。对于正处于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的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前人的东西是重要的,但是也要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学术流派中保持一分属于自己的观点。不断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看待问题。

第2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编著的,内容基于他的乡村生活考察研究,整理了他“乡土社会学”课堂上所讲的材料。是对中国乡土特色的社会学研究。《乡土中国》一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及其本色。叙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存在事实、乡土社会特点以及存在的其合理性、必然性。是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的探究。

本书内容部分大致分为十四章,每章之间既指向不同的研究问题,又有其内在的联系。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乡村生活作为研究的主体,消除了它在人们心目中所谓的“土气”,从其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乡土本色”一章中,费先生对这种不流动的聚村而居进行了解剖,在小面积、资源共享的乡下,村与村之间自然形成了隔膜与孤立,由此形成了封闭的村落。这种封闭下的结果却往往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自己的心安和对于行为的规矩的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而非契约性成为一种默认的不合时代的乡村本色。这种乡土特征是乡土“土气”的根源。又如,在乡村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下,文字无法真正的下乡,根源是在面对面的紧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要。在乡村,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才能摆脱他们的“土气”。

书中着重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对比了中西方有关公和私的区别。西方的私以团体为前提,如: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而中式的关系犹如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下”的界线是最不明显的,国是皇帝的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个人的道德修为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因而,中国乡土式的社会序列是乡土传统教育,乡土社会发展的基石。这种差序格局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另外,书中还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的四章中提到了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权力往往是与经济利益相互关联的,想要用暴力夺取自身利益的是横暴权力,用共同同意的契约分划权力的是同意权力;但是,往往在礼治的秩序下,乡土社会常常会沿着传统的痕迹前进,这种沿着长辈的教化而分利害的是长老权力,夹杂在长老权力里,沿袭着长老的教诲却在其名下创新符合时势的新路子并获取利益的便是时势权力。横暴权力渴望着大范围的统治,同意权力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对于乡土的小型经济来说二者是无意义的;在重视长幼秩序的乡土社会,长幼原则彰显了教化权力的重要,一种无为的走着前代路线的幼辈们在长老权力下被教化着,并且不断开拓着,用自己的新方法适应着时势的变迁。中国这些社会化的权力能够在乡土的小社会里表现尽致,因而,乡土社会方是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社会。

《乡土中国》一书,将社会学概念融入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放入乡村的条框下,用社会学的知识解释了一种为我们所不知的乡土,一种绵延了数百年的乡土,一种并非封建迷信和土里土气所围绕的乡土,这里的乡土是社会性的,是有其历史,有其缘由,有其合理性的。乡土,从来未被中国所摆脱过,从来未被忽略过,它的内涵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举止间,这个长老教化与社会变迁并存的社会中,新的一代不断蜕下不合时势的皮囊,渐渐在传统中发展着,更新着,但依然是安土重迁的,深爱着土地的,怀有中国土地的淳朴与厚重的中华儿女。

第3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5篇)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聚少离多”为你整理了“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5篇)”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

《乡土中国》此书,余早有耳闻,惜乎锐进之气已减,加之事务缠身,故于15年11月方粗略浏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是费孝通的一个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书名中的“乡土”二字,既证明了传统中国之基本属性,当然,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也是作者观察传统中国的立足点。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社会,土地是固定在地球上而不可移动,由此,以此谋生的中国农民也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不免带有种。种“乡土气息”(非贬义,仅仅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乡土社会,强调的是一种静止的、固态的生活秩序。处在这种秩序下的人们,对于秩序服从的原动力既不是横暴权力,也不是契约社会中的同意权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乡土中国个人读书心得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xingyun123”为你整理了“乡土中国个人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推荐度: 《乡土中国》读后感 推荐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学生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大学生乡土中国读书心得(共6篇)由网友 “ZZX”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生乡土中国读书心得,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大学生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以《乡土本色》开篇。乍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句话,费孝通仿佛就给中国给定了含义,此处不谈。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的流动性是较差的,我比较喜欢书中的一种表述:将乡土中国的社会比作一颗老树,人们共同依存着这株老树生存,一起享受树上结出的果实,也一起为它的根茎供给营养。当承载这颗老树生存的土壤无法结出完全供给所有人的所需的果实时,人们就会作为“蒲公英的种子”向远方漂流,重新播种成为新的大树。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其实,乡土中国并非是一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精选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篇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从1月23日开始,历时十多天终于在2月9日下午成功结束,我们圆满完成任务。《乡土中国》这部著作,思想超凡,字句严谨,具有极大的极珍贵的探索精神,让我感受到作者费孝通先生不折不扣的学术品格并为之折服。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滋养,更是对乡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感受颇深。

初得到这本书时,别人都说他苦涩难懂,我略翻开几页,满是文字,让我更是全无阅读兴趣。从小看惯了故事性的书籍,以至于对叙述性文章情有独钟。直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中国的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