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宋词《水调歌头》赏析
宋词《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十一月,章森奉命出使金国,为金主完颜雍祝寿。作者对此深感耻辱,在友人章森出发之前,慨然以词相赠。
上片为友人壮行。“不见南师久”,暗含对朝廷不思北伐的不满。“漫说北群空”,强调宋朝有人才。“当场”以下,以国家与民族的奇耻大辱激励章森,希望他能不辱使命,做个堂堂正正的汉使。
下片抒发作者胸中的感慨。“尧之都”以下五句,以连珠式的排句喷薄而出,二十字一气贯注,痛切呼唤千古不灭的民族之魂。这几句犹如奇峰拔地而起,犹如利剑猛然出鞘,慷慨激昂,使人投袂而起,充分揭示了全词的主题。结句“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痛快淋漓地倾泻了豪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此词既批判了昏庸的朝廷,又赞许鼓励友人的出使,还鞭挞了敌人的罪恶。
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第2篇:宋词赏析:水调歌头
宋词赏析:水调歌头
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浦作歌头一片,奉祖行色。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此词作者为岳飞之孙岳甫。据《全宋词》其名下简介推知,岳甫主要活动在孝宗、光宗年间,南宋覆亡前宋金对峙之际。胡尘未已,烽烟时烈。送人移镇武昌,从国难时艰的大局需要着眼,语多劝勉和激励,弹拨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调。
词中所谓“神都”,即京都临安。封建官员向来看重在京城供职,接近权力中心,享受优渥;而不愿外放,尤其视任所偏远者为畏途。行者身份是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纂者,也可能在国防机关枢密院掌文字,均清要之职,而武昌则西距杭城千里。现在编修楼某要易地任职,驻镇武昌了,看来他显出了一些不痛快。词上片歇拍处说得颇明白──“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莫诵”是清楚的劝止、勉慰。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现在词人对行人说,不要讲“不食武昌鱼”,而是应该到武昌去。劝止之语放在上片结末处,很有份量,因为前面七句分两层,说的是武昌形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这两点说得很充分,出一“莫诵”便自然而有力。
“鲁口天下壮”,发语雄断,振领全篇。第二句直接点“壮”之原因,第四句“拱”字,又对“壮”字作了作用上的补充,四句神完气足,笔势浑成。鲁口当即指武昌一带。武昌形势险要,雄踞京华上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侵略者南犯,或由下游取扬州、润州,或由武昌犯潭州再西上东下,均证明了武昌居战略之要冲。“襟楚带三吴”,襟、带均名词作意动用:以楚地为襟,以三吴为带。意为,譬如人的衣着,楚地是武昌的襟领,三吴(宋时约指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则是它长长的飘带;它昂首荆楚,顾视湖杭,举措拂拭间,牵动全身。自从王勃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形容南昌地势后,人们看重了这个“襟”字“带”字的形象比拟作用,一用它,既使接受者生出很多联想,而且飘逸了文势。“山川表里营垒”,武昌一带既有历史上争战时遗下的旧垒,又有当时设防的军营,这些营垒外凭长江,内倚山峦,得造化之独钟。“屯列拱神都”,承“营垒”而来,是说无数的营垒屯列在武昌上游,它便象铜墙铁障拱卫着下游的京城临安。四句极写楼公移镇所在,形胜险壮,扼据冲要。
“鹦鹉洲前”三句,则是说武昌一带隐士高人众多,人才云集。比如有乘鹤云游的子安那样的仙人,还有洲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逸者。楼公如今去为军政长官,只要拍一拍手,就能招呼到很多旷世名流。有人把“拍手试招呼”释成武昌人在招呼楼公,上下文意不顺。
词前小序谓“奉祖行色”,奉,敬语;祖,祖送,送行;行色,行者的风采气度、神色气概。即作此歌头,意在敬献小词,聊为送别,为行者增添些豪壮风采。如前说,上片的'作用,正是解除行者登程前掩饰不住的些许不快。下片则更用历史人物之业绩来激壮行人,引发其俊杰之思、豪雄之举。
换头处三短语,是为行者设想之辞:当你西行渐远,望鄂城樊口一带峰峦,经赤壁一带峭壁,一定缅怀三国时群雄争战的雄图大略吧。“寂寥”以下四句,词人从两方面,对行者的未来提出了告诫和期望。当年霸气有寂寥的、让人嗟叹的一面,因为曹操一时疏忽,中了周黄之计,大败亏输。“应笑”是提醒,是箴试,要后来者勿蹈曹操旧辙。这是从反面说。另一面,孙刘集团则汇聚众人谋略,成就了大业。“收拾周黄策略”,“收拾”,继承,集中。这是从正面说,只要善于谋事,善于汲取前人有益经验,就能成就孙刘那样的大业。与武昌相关的典实,最引人的,无疑就是这公元208年的赤壁鏖兵了。尽管词人送楼公之时,国势、时局与汉末迥殊,然而用智用勇破灭一时强敌,此精神则古今相通。故词人说,“未信赏音无”,即我不相信今人已不欣赏那转弱为强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胜举!“未信”,用语含蓄,与上片“莫诵”之直言不同,用墨一变。“收拾”三句,从内在精神里,遥应发端一个“壮”字,是“奉祖行色”,以增壮慨的最高音。
结笔二句,在场面和拟想性描述中悠然打住,令人神远。“我醉君起舞”,君我对举,醉醒不同,情绪与神姿俱出。为着送别,为着吐露肺腑,我已沉醉如斯,用你重任在身,豪兴方酣,阶前起舞,发扬蹈厉,正显得壮气如虹。“明日隔江湖”,孤帆远影,春树暮云,一笔悬拟,情韵悠悠。
第3篇:水调歌头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赏析:
道家不止与教内师友交往,同时也有不少尘俗中的朋友。此词,便是南宋著名道家葛长庚结合表现羁旅行役苦况而抒发挚友间的深厚情谊之什,读来很有人情味,非无人间烟火气可比。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突兀而起,引人关注;就其句型看,为写景对偶句,工整而流畅,绘出一幅由远而近层次分明的春暮山川图;而且如此山川景色,实为送行者和远行人佇立江岸之即目所见,故虽仅止写景而惜别之情已隐隐可见。紧接上一句“相留相送”,才把此词抒发离情的旨意点醒,并写出了送
第4篇:京镗《水调歌头》宋词赏析
京镗《水调歌头》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
京镗
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赏析:
宋孝宗绍熙十六、七年间,京镗曾以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驷马桥(“楼”字“桥”字之误)落成之日,当地都运(“都转运使”的简称)、都大(“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兼提举四川等路买马监公事”的简称)、判院(专管接受吏民上书的机构)等地方官员均有词致贺,故京镗作此词奉和。词首二句述桥所在之地理位置,大处落墨,从城和江的依托中凸现其雄姿。龟城为成
第5篇:宋词赏析 :方岳-水调歌头
宋词赏析 :方岳-水调歌头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方岳,安徽祁门人。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绍定5年(1232)登进士第,做过吏部侍郎和饶、抚、袁三州知州等官。从这首词中看,他是有收复中原之志的。全词表现了一种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
第6篇:《水调歌头·盟鸥》宋词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盟鸥》宋词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盟鸥》
宋朝: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盟鸥》翻译/译文
《水调歌头·盟鸥》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
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