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4 07:12: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反馈

(三)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淡薄名利的品质。

【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1.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情况。2.“铭”这一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4.并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缓急、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言的节奏、语句的停顿、感情的褒贬)

2.注意重点的字音。3.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三、自学课文

借助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四、解读文本: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3.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6.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又有什么关系?

7.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五、质疑:

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六、仿写拓展:

例文:《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2篇:陋室铭(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

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学法指导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而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

2、练习法: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简介刘禹锡和“铭”这种文体。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1、借助资料或网络,查阅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安石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读准字音

陋()室德馨()调()素琴

鸿()儒案牍()西蜀()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二)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三)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训练巩固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②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拓展延伸

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清旦()2)衣冠()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4)徒见金()

2、选出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A、清旦衣冠而之市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3篇:陋室铭(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0、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陋室铭(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0、《陋室铭》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揭示目标

1、学会本文生字:馨儒牍陋铭庐;多音字:调

2、理解课文字词、内容及其寓意。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