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2 07:14: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3月1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报告显示,20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不同区域也受到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受到41号文件及其分工意见等政策效应的不断累积和释放的影响,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

第一,主要旅游客源地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聚性和经济导向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主要客源地,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市场份额最少。高客流产出地呈现“东中西”逐级递减的三级阶梯状空间格局,客流比例大致为“7:2:1”,累计70%的出游游客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此外,高客流产出地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和成渝城市群四大板块和“京、沪、广深”三个高客流产出极点。全国31个省市区出游能力前五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

第二,主要旅游目的地发展绩效东高西低,但区域间差异逐步缩小。以国内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作为核心绩效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全国十五大绩效高的旅游目的地省份依次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辽宁、河南、北京、四川、上海、湖南、湖北、安徽、云南、福建、山西;全国二十大绩效高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苏州、济南、重庆、深圳、无锡、天津、南京、成都、常州、宁波、青岛、武汉、沈阳、西安、大连、厦门。重要旅游目的地省份和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整体表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特征。从近十年的发展趋势上看,国内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收入较少的地区表现出更快的发展趋势,省份和城市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西部各省区和城市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正在逐步释放。

第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经济区成为主导旅游流动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我国区域旅游发展衔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旅游流空间格局体系。

报告还根据对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宏观环境的分析,对各级地方政府如何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报告认为,一是国家旅游局应加大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宏观分类指导力度,特别是对各种类型、级别试点区域在进行政策体制、市场机制等在综合试点或各类创新中的分类指导,探索以旅游资源一体化、旅游管理一体化等为主要内容的途径;同时,推动地缘临近以及文化共通区域间的旅游合作,促进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整合,实现区域间合作后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进而推动旅游产品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扩大区域旅游的对外影响力。二是地方政府在重视国内旅游市场开拓的同时,合理引导入境旅游市场,尤其是国内没有大型节庆赛事活动,区域旅游发展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通过不同规模、级别、有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的举办,强化区域旅游品牌和知名度塑造,并依据地方发展基础和资源特色,适度进行入境旅游营销和市场推广。三是重视依托国家战略,促进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重视本土旅游市场主体尤其是以旅行社为代表的高品质本土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旅游流的合理流动,提升区域旅游市场主体竞争能力。

第2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3月2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发布了《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该年度报告涵盖了最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加强了区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我国区域旅游的实证研究,及时关注了区域旅游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而且将中国国情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并为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预测。

报告显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仍不均衡,潜在出游力依然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状格局;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发展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分析了2012年区域旅游经济格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并持续增长,中部地区稳定快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巨大、形成区域性的“增长极”。

报告认为,客源地潜在出游力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传统经济区和新兴都市圈成为高客流产出区域,“3+1”的潜在出游力极点正在形成,即传统高客流产出极点城市北京、上海、广深(广州和深圳)和迅速增长中的极点城市成都。2012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排名前五位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报告显示,国内旅游接待量地域差距显著,东部、中部仍处于主导地位。2011年,旅游景区指数排名前五位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南,西藏最低;旅游接待能力排名前五位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西藏最低。2012年游客满意度排名前五位为上海、江苏、四川、浙江、重庆,江西最低。

报告预测,“美丽中国”建设将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新的契机,区域旅游发展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2013年区域旅游发展方式将更加趋于多元化,应突出东部地区的优势地位,重视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西部地区的精品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第3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发布

2016-08-23 11:13 年8月22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6》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概述了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情况,介绍了2015年旅游客源地、2015年旅游目的地、2015年旅游流的发展情况,并对2016年区域旅游发展作出了展望。

一、2015年区域旅游发展概述

2015年,在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区域的区位优势继续弱化,区域间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缩小态势,区域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表现出相似的态势,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趋势。

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影响进一步显现,“旅游+互联网”、交通方式变革的纵深影响,在理念和内涵上不断丰富区域旅游格局。地方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范文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范文

3月2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发布了《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该年度报告涵盖了最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加强了区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我国区域旅游的实证研究,及时关注了区域旅游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而且将中国国情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并为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预测。

报告显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仍不均衡,潜在出游力依然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状格局;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发展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分析了B年区域旅游经济格局: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并持续增长,中部地区稳定快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巨大、形成区域性的“增长极”。

报告认为,客源地潜在出游力东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出境旅游发展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

前言

旅游业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一个现代新兴产业,中国在想当长的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一直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总体发展方针。中国的出境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发展变化。近年来,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发展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其中,因私出境比例增大以及出境旅游目的地增多都是中国出境旅游初具规模的具体表现。就目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前景看好。中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明显增多,旅游需求已日益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必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出境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2003年,中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