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张爱玲散文
张爱玲散文
张爱玲散文《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的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张爱玲散文《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散文《借银灯》
有一出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这里就擅自引用了一下。《借银灯》,无非是借了水银灯来照一照我们四周的风俗人情罢了。水银灯底下的事,固然也有许多不近人情的,发人深省的也未尝没有。
我将要谈到的两张影片,《桃李争春》与《梅娘曲》,许是过了时了,第三轮的戏院也已放映过,然而内地和本埠的游艺场还是演了又演,即使去看的是我们不甚熟悉的一批观众,他们所欣赏的影片也有讨论的价值。
我这篇文字并不能算影评,因为我看的不是电影里的中国人。
这两张影片同样地涉及妇德的问题。妇德的范围很广。但是普通人说起为妻之道,着眼处往往只在下列的一点: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梅娘曲》里的丈夫寻花问柳,上“台基”去玩弄“人家人”。“台基”的一般的嫖客似乎都爱做某一种噩梦,梦见他们自己的妻子或女儿在那里出现,姗姗地应召而至,和他们迎头撞上了。这石破天惊的会晤当然是充满了戏剧性。我们的小说家抓到了这点戏剧性,因此近三十年的社会小说中常常可以发现这一类的局面,可是在银幕上还是第一次看到。梅娘被引诱到台基上,凑巧遇见了丈夫。他打了她一个嘴巴。她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的余地,就被“休”掉了。
丈夫在外面有越轨的行动,他的妻是否有权利学他的榜样?摩登女子固然公开反对片面的贞操,即是旧式的中国太太们对于这问题也不是完全陌生。为了点小事吃了醋,她们就恐吓丈夫说要采取这种报复手段。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总是拿它当笑话看待。男子们说笑话的时候也许会承认,太太群的建议中未尝没有一种原始性的公平。很难使中国人板着脸作此项讨论,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没有比奸淫更为滑稽可笑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强迫他们采取较严肃的评判态度的话,他们一定是不赞成的。从纯粹逻辑化的伦理学观点看来,两个黑的并在一起并不是等于一个白的,二恶相加不能成为一善。中国人用不着逻辑的帮助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们觉得这办法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太太若是认真那么做去,她自己太不上算。在理论上或许有这权利,可是有些权利还是备而不用的好。
虽如此说,这一类的问题是茶余酒后男宾女宾舌战最佳的资料。在《梅娘曲》中,艳窟里的一个“人家人”便侃侃地用晚餐席上演说的作风为她自己辩护着。然而我们的天真的女主角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权利不权利的话。一个坏蛋把她骗到那不名誉的所在去,她以为他要创办一个慈善性质的小学,请她任校长之职,而丈夫紧跟着就上场,发生了那致命的误会。她根本没有机会考虑她是否有犯罪的权利——还没走近问题的深渊就滑倒了,爬不起来。《桃李争春》里的丈夫被灌得酩酊大醉,方才屈服在诱惑之下,似乎情有可原。但是这特殊情形只有观众肚里明白。他太太始终不知道,也不想打听——仿佛一些好奇心也没有。她只要他——落到她份内的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兴趣。若是他不幸死了,她要他留下的一点骨血,即使那孩子是旁的女人为他生的。《桃李争春》是根据美国片《情谎记》改编的,可是它的题材却贴恋着中国人的心。这里的贤妻含辛茹苦照顾丈夫的情人肚里的孩子,经过若干困难,阻止那怀孕的女人打胎。——这样的女人在基本原则上具有东方精神,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以宗祠为重。
在今日的中国,新旧思想交流,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颇占优势,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妇女典型,如果存在的话,很需要一点解释。即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这一类的牺牲一己的行为,里面的错综心理也有可研究之处。《桃李争春》可惜浅薄了些,全然忽略了妻子与情妇的内心过程,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导演李萍倩的作风永远是那么明媚可喜。尤其使男性观众感到满意的是妻子与外妇亲狎地,和平地,互相拥抱着入睡的那一幕。
有这么一个动听的故事,《桃李争春》不难旁敲侧击地分析人生许多重大的问题,可是它把这机会轻轻放过了。《梅娘曲》也是一样,很有向上的希望而浑然不觉,只顾驾轻车,就熟路,驰入我们百看不厌的被遗弃的女人的悲剧。梅娘匆匆忙忙,像名人赴宴一般,各处到了一到——她在大雨中颠踬,隔着玻璃窗吻她的孩子,在茅芦中奄奄一息,终于死在忏悔了的丈夫的怀中,在男人的回忆里唱起了湖上的情歌。合法的传奇剧中一切百试百验的催泪剂全在这里了,只是受了灯光的影响,演出上很受损失。
多半是因为这奇惨的灯光,剧中所表现的“欢场”的空气是异常阴森严冷。马骥饰台基的女主人,那一声刻板的短短的假笑,似嫌单调。严俊演反角,熟极而流。王熙春未能完全摆脱京戏的拘束。仓隐秋演势利的小学校长,讽刺入骨,偷了许多的场面去——看得见的部分几乎全被她垄断了。在《桃李争春》里演那英勇的妻,太孩子气了些。白光为对白所限,似乎是一个稀有的朴讷的荡的妇,只会执着酒杯:“你喝呀!你喝呀!”没有第二句话,单靠一双美丽的眼睛来弥补这缺憾,就连这位“眼科专家”也有点吃力的样子。
第2篇:丈八沟雪景散文
丈八沟雪景散文
很早以前,我对丈八沟比较陌生。在人们的传说当中,她显得非常神秘。我几乎想象不出她的模样。近几年来,由于开会的缘故,我到丈八沟去过几回,但是,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返,并没有看清她的面貌和全景。一般都住在湖滨楼或者11号楼,没有时间和机会领略她全部的风姿。有人说,完成了的事情,实现了的梦想,人们对它也就丧失了兴趣;对没有完成或者未曾知晓的事物,追求的欲望就会更加浓厚。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特别留心有关丈八沟的过去和现状。
有关研究表明,丈八沟是唐代皇家的避暑胜地。她开通于唐天宝初年,起初作为一条人工河流,主要往京师运送物资。因为沟深一丈,沟宽八尺,所以叫丈八沟。经过安史之乱后,沟道逐渐堵塞被废弃了。到了唐代大历年间,朝廷将它疏通,开始在这里栽植花木,修建行宫,供高官佳丽避暑消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陪同官宦公子,到这里游览,为丈八沟写过两首五言律诗,其中有“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的诗句。
丈八沟位于古城西安西南10公里处,占地28万平方米,其中湖面4.5万平方米,名贵花木300余种,绿化面积占85%。1954年5月,在这里筹建西北高干疗养院。1959年5月,改为陕西省委第二招待所。1978年8月29日改名陕西宾馆。2001年9月起,正式使用陕西丈八沟宾馆的称谓。50多年来,经过不断修葺完善,她园林式宾馆的格局初步形成,大小建筑15栋分布在平湖翠林之间,是陕西省的国宾会议中心,曾经接待过5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元首。
这是都市里的村庄,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拥挤,没有污染。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楼台亭阁、湖光水色、白墙黛瓦、曲径回环、嘉树成荫。那吊桥、那凉亭、那鸟鸣、那藤萝覆盖的走廊,那垂烟袅袅的柳丝,平生许多秀丽,充满温馨和妩媚。漫步在如此静谧安详的环境中,人的心情也像湖水一样变得柔和平静、温顺通达起来。在这里,人与自然得到了恰如其分地默契与融和。我觉得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松弛和涵养,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夜幕在鸟语花香中降临了,一轮明月挂在蓝天上。我们沐浴在如银的月色中,脚踩着柔和的灯光,在甬道上缓缓地散步,与友人并肩交谈,彼此都在享受着惬意。回首月光下的园林,让人有一种若梦若幻的感觉。
那是深冬季节的一天,我来到丈八沟的时候,天气阴沉沉的。朝北的大门口站着哨兵,南北走向的公路两边全是商铺和修理摊点,看起来极其普通,好似一个小镇。我们办完入住手续时,天已经黑了,草草吃了一点饭,大家便分头洗澡,很快就休息了。多少年来,我养成了早晨起来散步的习惯,每天六点左右自己就会醒来的。这天清早,我穿上衣服,拉开窗帘,却发现丈八沟外面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景象,银妆素裹,原驰蜡像,非常壮观。湖心岛的八角亭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白雪,风景树的枝桠上积雪成棒,好像膨化过的海景仙树。总统楼的瓦脊沟道被白雪盖平了,几只不知名的小鸟从屋檐下斜穿出来,撞得旁边雪松上的雪花扑簌簌地飘落下来,在地板上很快融化了。雪还在飘飘扬扬地下着,通道上和湖面上并没有雪花驻足的痕迹,它们霎时就隐身不见了,只是路上变得湿漉漉的,好似黑色,与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草坪中的景观灯还在发出黄色的光圈,在它形成的光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雪花飘落的'密度,使人想起来野外放映电影时那种昆虫扑光的景象。我漫步走在丈八沟的人行道上,没有一点避雪的想法,却享受着雪花的湿润,聆听着雪花的声音,观赏着雪花的舞姿,体验着雪花的温情,头脑格外清醒,精神也顿时抖擞起来。这是丈八沟的雪景,这是被大自然诗化了的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意境。
我走出上面总有遮掩的回廊,有意走在露天的道路上,任凭雪花飘落在头发上、衣服上,却觉得这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我发现路旁的一切物件都被白雪覆盖了,完全变成了另一种景象,给人另一种感觉。瓷质的熊猫形状的垃圾桶被白雪包裹成了雪人,它蹲在那里,一声不吭,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就连丈八湖边的示意牌也变得生动了许多,雪花在上面磨擦着、碰撞着,戏谑着,留下一道道细微的不被人察觉的痕迹。忽然,桥头那边的地上刮起一股寒风,一堆积雪被旋风卷起,迅速抛洒到银杏树的旁边。那里的积雪变得稀薄,露出了湿润的草坪。这时候,我听见园子里响起了低婉而舒缓的乐曲,我始终没有找见蜂鸣器安装在什么地方,可是,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旋律一直把我陪伴到餐厅,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独具匠心。
丈八沟的雪景,清晨的雪景,融入了我记忆的血液之中,我对这片心灵的净土充满留恋和怀念。我很快就要离开丈八沟了,心里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遥望着这让人难以忘却的胜地,我不禁思忖着,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再到那座花草相间的园林里去走一走,去感受那种气息清新甜美的环境,去领略那种优雅舒适的气氛,以便洗去个人身上世俗的尘埃,安抚浮躁焦虑的心灵。
丈八沟是个好地方,是一个让人值得留恋的去处。
第3篇:张爱玲散文名句
张爱玲散文名句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
4、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
5、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
6、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
7、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
8、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
第4篇:张爱玲散文爱
张爱玲散文爱
引导语:《爱》是张爱玲散文创作中的一个异类,其中看不到张爱玲其他散文“世俗”的影子,张爱玲通过讲故事加哲理性总结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她自己对于“爱情”——这一人类永恒话题的独特个人体验,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下文是这篇文章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这是真的。
这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的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你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门后,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的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