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阅读理解附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2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三国志·吴书》阅读理解附答案

《三国志·吴书》阅读理解附答案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然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伏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瑾昔要子敬来东 要:通“邀”

B.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 出:距离

C.孤谓不辞剧易 剧:繁多、繁难

D.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苟:随便

6.比较下列各句中“及”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便及大略帝王之业 ②及身长大 ③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A.①与②意同 B.①与③意同 C.①②③意同 D.①②③均不同

7.下列对人物关系判断,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敬即鲁肃,子明即吕蒙

B.张苏,指张仪、苏秦

C.公瑾、周公即周瑜

D.曹公即孟德,子布即张昭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①公瑾胆略兼人,在三人中功业最为卓著。

②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但仍可算功过参半。

③子明“学问”“筹略”“言议”不及公瑾,而胜于子敬。

④孙权用人,能发现并看重其长处,而不计较其短处,不求全责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至 子 布 文 表 俱 言 宜 遣 使 修 檄 迎 之 子 敬 即 驳 言 不 可 劝 孤急 呼 公 瑾 付 任以 众 逆 而 击 之

(2)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3分)

②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4分)

参考答案:

5.B(超过)

6.D(①句中“及”介词,涉及;②句“及”,介词,等到;③句“及”,动词,赶上。)

7.C(周公不是周瑜,周瑜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周郎。)

8.C(鲁肃虽有一短,却有二长,兼之孙权始而比之“张苏”,继而比之“邓禹”,其功自然高于吕蒙。另从陈寿的评语:“出众人之表”,也可看出,鲁肃不在吕蒙下。)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断句(3分)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傲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 击之。(每断对2处给1分,共3分)

(2)翻译(7分)

①我普遍地召请将领们,征询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注意“普”、 “适”的译法。3分)

②他虽然起初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后来能克制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员武将呢!(注意“轻”、“量”及“岂……乎”的译法。4分)

[参考译文]

孙权对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吕蒙时说:“周瑜威武刚毅、胆略胜过他人,终于打败了曹操,开拓了荆州。他的功业让后人难以继续,你如今能继续了。周瑜当年邀请鲁肃来到江东,引荐给我,我与他对饮畅谈,他向我陈述了建立帝王之业的方略,这是第一件称心的`事;后曹操凭借刘琮投降,占据荆州的威势,声言要率数十万水陆大军进攻江东。我普遍地召请将领们,征询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后来张昭、秦松都说应派使者持文书去归降曹操,鲁肃当即反驳,劝我赶快召回周瑜,让他受命率军,攻打曹操。这是第二件称心的事。

且鲁肃的计谋远在当年张仪、苏秦之上。后来他虽劝我将荆州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不足,但并不有损他的两个长处。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忘其短而重其长,常把他比作功败兼有的邓禹。吕蒙少时,我认为他做事不管难易,只不过是胆大果敢而已。等到他长大成人,学识精进,筹划方略出奇制胜,可比周瑜,只是言谈议论时的才气激昂稍逊周瑜一筹。对付关羽,吕蒙又胜过鲁肃。鲁肃在答复我的信中说:‘帝王创业,都有贤俊之人助驱祸患,关羽虽强大,正好可为吴国驱除祸患,不一定要急于将他消灭。’这是鲁肃不能攻取关羽,反而对外夸口的表现。对这点我也宽恕他,不求全责备了。然而鲁肃治理军队,营地不失,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属下也无人懈怠职守,路不拾遗。他的作法也是很好的。”

陈寿评论说:曹操凭借当朝丞相的身份,挟持皇帝以扫荡天下的割据势力。刚平定荆州就依仗威势进军江东,当时孙权的谋士无不心怀疑虑而生异心的。周瑜、鲁肃超群决断的明智,出类拔萃,实为当世的奇才。吕蒙勇猛又有谋略,善于判断识别军机,以计谋降郝普、擒关羽是他最出色的表现。吕蒙年轻时虽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最终能约束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员武将呢?孙权的议论,优劣得失公允而适当,所以载录于此。

第2篇: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孙坚传阅读答案翻译三国志吴书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

【注】①匏里:地名。②县:通“悬”。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的县尉。

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

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5分)

译文: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5分)

译文:

4.C

5.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6.B

(“有远谋”“以备为国家效力”有误)

7.(1)孙坚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兵士们就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或:“像蚂蚁一样聚集攀上城墙),于是攻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2)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参考译文: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武的后代。年少就当上了县吏。十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同乘船到钱唐,遇上海贼胡玉等人从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赃,来往之人都停下来,船只不敢前进。孙坚对父亲说:“这些贼人可以攻击,请允许我讨伐他们。”父亲说:“这不是你要谋划的事情啊。”孙坚手持大刀登上岸去,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分派部署人马来拦截贼人的样子。贼人远远看见,以为是官兵围捕他们来了,立即放弃财物散开逃走了。孙坚追上去,砍掉一个贼人的首级回来,他的父亲大吃一惊。因此孙坚名声大显,府上召见任命为假尉。孙坚前后辅佐过三个郡县,所在之县都有称道他的,官吏百姓亲近依附于他。乡里的旧友,好事的少年,来来往往的经常有数百人,孙坚接待抚养他们有如自己的子弟一样。

中平元年,黄巾军贼首张角在魏郡起事,天下纷纷响应,烧毁郡县,杀害郡县长官。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率兵讨伐攻打他们。朱儁上表请求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跟随他的那些下邳乡里少年都愿意跟从他。孙坚又招募那些商旅之人和淮水、泗水精锐兵丁,合计有一千左右,跟随朱儁一同奋力出击,部队所向无以阻挡。汝、颖二州的叛贼困窘急迫,逃跑去保护宛城。孙坚用自己的身体独当一面,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众兵士于是像蚂蚁一样跟了进来,于是大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中郎将董卓抵御讨伐没有成效。中平三年,朝廷派遣司空张温兼任车骑将军,向西讨伐边章等。张温上表请求孙坚跟着参与军事,屯兵长安。边章、韩遂听闻大兵行动方向,党羽逃离分散,都乞求投降。军队归还,孙坚被授予议郎职务。当时长沙逆贼区星自称为将军,拥有一万余人,围攻城池,于是朝廷把孙坚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那里亲自率领将士们,谋划方法策略,一个月之间,打败了区星等。周朝、郭石也率领随众在零、桂两郡起事。于是孙坚越过长沙之地搜寻征讨,三郡之内对他都非常恭敬。东汉朝廷记录孙坚前后之功劳,封孙坚为乌程侯。

灵帝驾崩,董卓擅权掌控朝政,在京城之内任意妄为。各州郡全兴起义兵,想要来讨伐董卓。孙坚也起兵。袁术上表请任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于是在鲁阳城治理军队。董卓的军队看到孙坚军队很是严整,不敢攻打鲁阳城,于是撤兵而回。董卓害怕孙坚勇猛壮大,于是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请求和亲。孙坚说:“董卓违反天理,毫无道义,颠覆汉朝,如果不除掉你家族三代,昭示天下,那么我也死不瞑目,怎会要与你和亲呢?”于是进军大谷,距离雒阳城九十里。董卓不久迁徙都城向西入关(长安城),焚烧雒阳城。

初平三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两地之间拒敌。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乘胜)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第3篇:《三国志·吴书》的阅读与答案

《三国志·吴书》的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然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国志阅读附答案

三国志阅读附答案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三国志·吕蒙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三国志·吕蒙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国志·吴书》阅读理解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志·吴书》阅读理解附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