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1 07:12: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第2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分别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和土壤构成,那么这些圈层又有哪些元素所构成呢?这几个圈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难道是彼此孤立的吗?

总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不考虑其他因素,一般情况下: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土壤:植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水文→地貌:形成流水侵蚀地貌。

提问: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通过哪些途径联系在一起而组成一个整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讲授: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2)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讨论

讨论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说出下列实例是哪些圈层的间物质或能量运动:

1、风海流的形成。

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3、黄土高原的形成。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台风的形成。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8、反气旋控制下,海面降低。

承转语 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补充 阅读课本68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上的生物循环与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四、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要素与整体的一致性——各大圈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牵一发而动全身——厄尔尼诺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青藏高原与亚洲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四大圈层之间的能量循环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光合作用

第3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

田丽琴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要求是: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

云岗中学

赵青芬

本节课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的分析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以2011年北京卷36题和40题(2)为高考实例来印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高考中的测试。把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与高考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复习,教学思路清晰。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地理学科思想进行升华,体现了地理学科思想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最后又提出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对比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另一角度的解读,又使课堂有了延伸。

本节课还有须改进的地方,如有的环节可进一步整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等。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是:学生听明白、自己说明白和面对试题答明白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要关注:如何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从第一层次听明白向第三层次面对试题答明白的提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