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忆懵懂少年时散文
长忆懵懂少年时散文
玉花是我儿时亲密的小伙伴,她个子不高,粉色的瓜子脸,细咪咪的小眼睛,比我大一岁,我叫她玉花姐。提起玉花姐,小时候与玉花姐的故事还真不少哩。那时候,我们的老家挨着很近,算是邻居,按村里的辈分,我称呼她的母亲三娘,我们一起度过了快乐懵懂的童年。
我和玉花姐童年的欢乐时光,是那装着沙子(后来条件好一点,可以装玉米粒或高粱粒)的沙包;是扎着羊角辫儿蹦跳着玩的跳房子游戏;是捂起眼睛在胡同里玩的捉迷藏;当然,我们童年的欢乐,也洒在了美丽的田野,小河边。那时候,各家都养着一头甚至几头猪,有野菜的季节,周末或放假的日子,都要去坡里挖野菜喂猪。于是,我和玉花会经常挎着苇草编的筐子,到田野里去;有时太贪玩了,天就要黑了,篮子里的野菜太少了,我们怕回家遭大人批评,就用手把篮子里的菜抓得松松垮垮的,这样看上去就不会太少了。
在一个夏日的星期天,我俩玩到了生产队的马厩旁,我们队的马厩在村子东头,马厩东边就是一条小河。那天在蓝盈盈的天空下,我们看到了清凌凌的小河水里有鱼在穿梭。于是,我俩决定回家拿水桶,盆子。跑回家,拿来工具,光着小脚丫,挽起裤腿,开始了我们的捉鱼行动。这一段河里的水不是很深,才到小腿肚;我们决定先把一段水用堰两头围起来,如果把水用盆子刮干了,那鱼就会只等用手拾捡了。我俩弯下腰干起来,刮啊刮啊,等到累得满头大汗时,胜利成果终于显露出来了,好多小鲫鱼在泥水里蹦啊跳啊;我俩高兴地忙把它们捡到了桶里,竟然有半桶。作为小女孩儿,这是我们第一次独立的捉鱼行动,好有成就感啊!
太阳的脚悄悄地挪移着,快到我们头顶的太阳热烈得很。我们带着胜利品,沿着河边踏上回家的路,那小河有一段地方,长着随风摇曳的芦苇,再走一段,却是一段荷塘,正有冰清玉洁的荷花袅娜地开着,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做伞吧,可以挡一下炽热的太阳。于是,就在绿色的荷叶下面,两张稚嫩的脸上洋溢起快乐的笑容。那次回到家,自然受到了家人的夸赞。
我和玉花的合作活动,还有一次是记忆很深的。那时小孩子嘴馋,平时极少得到零食吃。有一年秋后,我们村的贩子(那时我们村有一个做买卖的,我们都称他为贩子)很会做我们小孩子的生意。各家都收获了玉米,玉米被编成一串串,搭在木头柱子上,或者屋子外面的窗台上,也摆满了剥掉壳的玉米。好多小孩儿拿着玉米棒槌到贩子家,他会给一些炒花生或瓜子。于是,我和玉花被炒花生和瓜子引诱了,晚饭后,我们商定从各家的窗台或玉米柱子上,偷拿两个玉米藏到衣服里,到贩子家换花生吃了。贩子在他家西屋里的昏暗的灯光下,拿着杆儿称,一群小孩子拿着玉米围着他,他抓起一把花生随便一称,孩子们便欣欣然地把花生放到自己口袋里,一路吃着上晚自习去了。那年秋天,贩子家的玉米棒子屯了一个大囤。而连续几天,我觉得我家窗台上的玉米见少了,再拿下去就被大人发觉了。玉花比我胆子大,她提议去她四叔家拿几个,于是,平生仅有的一次做贼行动开始了。
晚饭后,天上的星星争相眨起了眼睛。瘸腿四叔家的北屋里亮起了暗暗的灯光,四叔一家正在屋里吃晚饭,屋里不时传来她那改嫁过来的四婶吆喝孩子吃饭的声音。而他家的玉米柱子,在院子南边的厕所旁;我小胆儿,不敢掰,装作解手看着人,玉花麻利地摘下了两个玉米,揣到怀里。那次的行动就这样在惊魂未定中成功了,那晚我的.口袋里装满了花生。不过,由于那几天孩子们吃零食较多,致使教室卫生难以保持,在就要下晚自习时,班主任突然宣布,全班同学起立搜身。可惜我那晚的花生,最后顺着我的裤腿漏到了地上,于是,很快玉米棒槌换花生活动就宣告结束了。
玉花的眼睛近视得很早,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她就眯着眼睛看人了,六年级时,她在全校第一个戴上了近视镜。邻居们都说是三娘太节约了,炒菜舍不得放油。现在我想,除了那时物质匮乏之外,也许也有用眼不当的原因,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她在我家的院子里痴迷地看一本故事书到天黑。小时候的玉花在班里学习还不错,也喜欢看书,只是那时得到书的机会很少。不过,当玉花戴上眼镜,和我一起去上学的时候,我忽然有点羡慕她的眼镜。于是曾有几天,我故意把我的眼睛靠书本太近,我想这样是不是我也能戴上眼镜呢?于是,就这样,天真懵懂的童年,伴随着黑板上咯咯喳喳的老师的粉笔声,伴随着踢毽子,丢沙包,跳房子的游戏,伴随着每周末的露天电影,飞快地流逝了,玉花的初中毕业考试来到了。
我在七年级的那个春天,在一些事情的影响下,慢慢告别了懵懂的童年,我开始逐渐懂得学习的重要性。那时候,我和玉花姐各自都搬了新家,她家搬到了村里盖的村东头学校附近房子里的住,而我家也搬到了老家的西边去住了,又因为重新编了班,我和玉花的接触已经很少了。就这样,少年孤独的我开始发奋学习,我的成绩就这样突飞猛进地跃入了年级前几名。因为玉花的新家离学校很近,那段时间我在她家住宿。记得预选结果出来的那天晚上,玉花哭了,因为她没预选上参加升高中考试,三娘又不要她复课,这就意味着她的学校生活就要结束了。她后悔自己升入初中来,没有好好学习,要我不要像她一样。后来,她去了县城的鞋厂做工人去了,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手写信,是她去鞋厂不久给我写的。信中,她用质朴的文字,叙述她在厂里干活很用功,为了早日练好做鞋的一些技术,她会很早就到车间去练,因为拿剪子练手艺,手都磨起了泡,但很快她就成了她们组的模范工人。后来我到县城复课考大学,她喊我去鞋厂餐厅吃饭,有一次,正好遇到她发了60元奖金,她塞给我15元让我买书,发的橘子福利,也分给了我一半。过年的时候,她总是去到我家找我,邀请我去她家吃炖带鱼,那些带鱼是她过年厂里发的福利。
后来我做了老师,不久我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失去了联系。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们已是人到中年。前几年在商场,偶遇中年的玉花姐,她瓜子型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高度的近视眼镜后,依然是细咪咪的小眼睛。玉花姐告诉我,现在她和老公一起做安装防盗窗的生意,为人诚信,过着普通平淡的日子。得知我在城里买了房子,热情地帮我安装了防盗窗。她因为常和客户打交道,比小时候健谈了很多,但话里话间,依然是那个真诚,实在的玉花姐。虽然除了回忆我们的童年,我们现在的共同语言不多,但无论生活如何演变,我和玉花姐的童年往事,永远留在了我们童年的光阴册页里;纯真岁月里的玉花姐,永远伴随着那些悠悠的童年梦,在许多个怀旧的夜晚,依稀闪烁在记忆的星空里。我和玉花姐的发小情意,也似那陈年的老酒,永远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写到这里,一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第2篇:最忆夏日少年时
最忆夏日少年时
今年的夏季看起来十分悠长,也许是三伏天比上年多了10天的原因吧,每天娇阳骄阳似火,烤串着地面,路面酷热滚翻,溽热难忍,成年人,小孩子一天到晚躲在中央空调间里,不肯外出,但又怎样躲避得了天上的孤寂宽广,太阳的热情,尤想起长长的苦夏,青春年少的一帧印痕。
有人说,烂漫通常是被高新科技抹杀的。例如,以往的大家可以一天踏入百八十里新路,劳碌之外,沿途的风景一览无遗。又例如,以往日常生活沒有中央空调,夜里,搬个竹椅竹床坐到,躺在房外的空闲地上,仰望星空,一片日月星空,上下五千年,单雄信战关云长,牛朗会织女星,乱说的,杜撰的讲古(讲小故事),等候暑热逐渐褪掉,冷风四起,即可入睡。
十一、二岁的情况下,我随爸爸在背井离乡几十里的南台念书,那时候,爸爸每日忙着召开会议,下基层,我还在南台初中念书,早迟早晚,孤单,孤独经常侵蚀青春年少的我,常常在餐厅吃过晚餐,便和好多个小伙伴们打过一桶桶河水,浇倒在乡写字楼兼寝室的二楼屋顶的平屋面上,给屋顶平屋面减温,稍候,竹床,藤席布满了全部屋顶平屋面,沒有风的夜里,房顶平面图也是热的,但少了屋子的.闷,都不危害每天晚上屋顶平屋面的讲古夜话,但其他大量的情况下,则是躺在屋顶平屋面上凝望着无垠的夜空,发愣。 直到太阳渐渐地的褪去炽热,秋季的步伐悄悄的靠近,做为夏季以前有的激情逐渐渐行渐远,化为记忆里的一抹匆匆忙忙影象,储存起有关那年夏天的漂亮印痕。起先大大家晚饭后乘乖凉,相继地回屋入睡来到,在许多人的一再督促下,大家仍然呆在屋顶平屋面,而不肯回屋入睡,直到某一天始料未及的细雨,或是早晨的露珠弄湿了青涩的头上,湿漉漉的,那时候内心边的江河湖海,如今完全已追忆不起来了。
而如今,就算在农村,我坚信也罕见暮色四合的夜幕当被盖,整夜整宿仰望星空青少年之苦恼了。而如此的烂漫,却不因岁月消逝而退色,年年炎夏,一直晾晒翻晒记忆里那满天的夜空,连着那听也听不油腻的小故事。
第3篇:《最忆少年时》读后感
《最忆少年时》读后感
少年时期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少年时期是美好的,也是令人难忘的。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初遇这本书,感觉它是那么亲切自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朵朵奇葩,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随意找一篇来读都能获得精神的愉悦,让人流连忘返。这本书,似乎像老朋友一样,打开了我久闭的心扉。
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有《万卡》、《一千张糖纸》《和生命的真谛》。
《万卡》中的小徒工万卡受尽老板的欺压和剥削,令他感觉无生活下去,他利用圣诞节老板一家做晨祷的机会,给自己乡下的爷爷写信。谁都可以想到那封寄托着万卡希望的信,爷爷是收不到跟是看不到的。但心中对爷爷的真情流露是那么迫切,感人至深。
《一千张糖纸》中“我”和世香在表姑的欺骗下好不容易攒够了糖纸,却没有得到“我们”渴望的到的电动狗,这种伤害让
第4篇:再见少年时散文
再见少年时散文
再见少年时
文/梵疏影
我从未想过,我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回到我的母校。
那天,我送弟弟去我的母校读高中。是的,我们成了校友。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惊喜。我送他注册,也把自己送回了那时的年少时光。
熟悉的校门,熟悉的熟悉的池塘,熟悉的亭子,熟悉的孔子广场,熟悉的教学楼,熟悉的宿舍,但周围都是陌生的人,说着陌生的话。看着他们青春稚嫩的面庞,已然发觉,我已经离开了那么多年,而我,已不再年轻。
离开的那些年里,不是没有想过回来看一看,看一看母校,看一看在三尺讲台上激扬文字的老师们,看一看曾留有美好记忆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只是怕及了触景生情,怕及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那些曾陪我一起走过的少年们,早已在2012年的七月里分道扬镳。
他们的笔记在留言本上清晰如昨,他们的音容笑貌在脑海里一一浮现;他们
第5篇:走过少年时散文
走过少年时散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过少年时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时熟悉的小路现在已经不见了,少年时那些耕作的水牛现在也已经不见了,在我成长的农村路上,那往返街道、学校和老家的羊肠小道,也因为公交车或小面的出现而消失了。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可如今,在我的生活圈子里,那曾经熟悉的乡间小路,走的人少了,便也失去了路。
我出生在大集体时代,少年时放学回家的第一要务就是放牛。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位大人的带领下,骑着老牛,嗯着儿歌,悠然自得,好不快乐。农忙时,大人说,老牛辛苦,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让它吃
第6篇:读《最忆少年时》有感
读《最忆少年时》有感
少年——青春的转折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凝聚于此。
年少的我们是天真无邪的,我们在此绽放了最灿烂的笑容;年少的我们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父母“撑腰”,童年也在欢乐中度过的;年少的我们又是没心没肺的,我们叛逆过,辜负了家长、老师们的期望;年少的我们„„我们的少年时代是多姿多彩的。直到我认识了万卡和“小莫言”,我对“少年”又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万卡,一个孩子,一个小徒工,一个穷人。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年仅9岁的男孩,在老爷家受到了痛苦的虐待,为了脱离苦海,为了能和爱他的、朝思暮盼的爷爷在一起,万卡写了一封寄满自己期望的信给乡下的爷爷,但谁都知道,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寄达目的地的信,万卡的希望只能是个梦„„在他的心中,幸福从未被他生活的残酷所淹没,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那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