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
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 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
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
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
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3.自然条件
(1)地形:上游以高原、盆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为主
(2)河流:河湖众多,发达的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丰富、航运发达,上游水能丰富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CAI]显示“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图:①长江沿岸有哪些自然资源?②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
[CAI]显示:4.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耕地面积广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CAI]显示: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1)“H”型的经济格局
[学生活动]读课本P77图8.22“‘H’形的经济格局”:
①沿海地带与西北内陆地区的各自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②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试说出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意义。
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还具有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CAI]显示: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及主要工业区”图,并参考课本P78第一段课文: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部门是哪一个?2②长江沿岸江地带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动力是什么?
2.显示“长江略图”(学生参看课本P78图8.23),在图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的名称;并用彩色笔描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河流由学生用绘图笔在屏幕上画出)
3.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选择题
(1)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2)沿江地带四大港口城最西部的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3)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
(4)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沿线大力发展无烟行业————旅游业。
B.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C.长江沿线都可以发展内河航运业。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落差大发展水电业。
第2篇: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精)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内容点析
1.在本节第一个框题“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内,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教材文字简明扼要,依据《课标》“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的要求,教材突出了以下要点。第一,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相对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第二,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上两点突出了长江在沿江地带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点出了长江流域内外依托长江的广阔发展空间;自然而然地导出了流域内优越的自然条件;巩固了学生区域地理位置的分析技能和推理能力。
(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本节重点是把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加以介绍,围绕着本区的自然条件,教材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地形和气候为重点,利用本区地形分布图和上、中、下游的三个城市气温降水统计图表的分析,描述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势、地形类型、热量、降水条件及气候特征。(2)教材为配合叙述式课文的内容,采用了活动式课文的形式展示了上游流域与下游流域在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区内差异。(3)不同河段的利用方式,例如航运、水能发电、旅游及淡水养殖。
从教材表象上看,这部分内容的编写形式显得比较“松散”,涉及方面较多(地形、气候、河流及资源),甚至有“偏离”跨省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之嫌。但深入分析,其编写思路又是十分清晰的:本框题始终围绕着长江自然资源的形成、差异和开发利用而展开,强化了“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纽带和辐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的主线,提供了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区内差异、因果推理水资源成因和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项能力的契机。
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本节教材与八年级上册“长江开发”一节的关系。上册侧重于长江的水文特征及水灾与防治,本节侧重于长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沿岸与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上册是基础,依据上册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本节通过大量活动性课文去推理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形成原因和利用方式,从而完成了两种课文形式的有机结合。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引导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与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的结合阅读。
2.在本节第二个框题“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格局——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东连沿海经济地带,西接广大内陆地区,所构成的“H”形经济格局图示;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意义——不仅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地区,形成了自东向西的4条经济通道——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本段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其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位居领先地位,水陆交通便利;第二,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的产业;第三,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向北辐射;第四,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意义——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本段阅读教材看似与长江沿江地带的内容无关,但深入剖析可知该段教材的教育功能:第一,拓展同类型(沿河产业带)的知识视野;第二,通过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产业带形成与特点的分析,掌握认识和分析同类区域的一般方法——发挥沿江河湖海地带的地理位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巨大优势;连通区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及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纽带和辐射作用。
此外,必须说明的是:第一,“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选择本区域独立成节的核心依据;第二,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第三,使学生初步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四,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修建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问题的开放性,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有据,教师就要肯定。3.在本节第三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城市”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2)依托长江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在长江沿江地带已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3)上述特大城市是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活动式教材中以上海为例,说明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上海具有的优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整个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4)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在分布密度、城市规模、城市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讲长江沿江的城市,不仅是要介绍这里城市的形成、发展、分布、数量、差异等项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说明由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带向外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呼应与强化上一个框题的中心内容;第二,通过上海实例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分析上海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辐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来说明,教材图8.27只表现了上海的优势条件与地位,并未具体展现其辐射的作用。
4.在本节第四个框题“沿江地带的工业”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以“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为基础,介绍了长江沿江地带形成的四大工业基地。
(2)长江沿江地带形成四大“产业走廊”的雏形。
(3)在活动式课文中,通过上、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分析,以及如何相互协调发展的探究,有效地巩固了对长江沿江地带纽带作用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本框题对学生读图认定、提取、加工、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第二,强化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第三,在实施活动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将西电东送、东部用技术信息和教育文化及资金的优势支援西部等具体内容落实在图内。
5.在本节第五个框题“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从毁林开荒和陡坡垦殖等原因入手,详尽地说明了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水库淤积、河道淤塞、灌溉和发电及航运能力下降、加剧了洪灾威胁等危害;并在活动式课文中涉及了治理保护的相关思考问题。
(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频发的洪涝灾害、难以恢复的灾后环境、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以及如何治理。
(3)长江上、中、下游的酸雨问题。介绍了本区酸雨的基本概念、酸雨区的分布、酸雨的直接危害。
必须提示的是:第一,本框题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上、中、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特别是上游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又成为了中下游河湖淤积问题及降低湖泊蓄洪能力等危害的成因;第二,应注意将八上教材关于长江水文特征、水利水害、利用治理等内容及学科能力与八下相关内容的融合,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与迁移;第三,教材中创设了因果推理、综合分析、迁移应用等项能力培养的条件;第四,使学生初步树立了资源观念、环境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五,在实施活动内容时,教师应通俗易懂地介绍有关酸雨的基础知识。
第3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我的理解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是教材地位。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教材在简单介绍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后,重点围绕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南北辐射作用和其它发展条件下
第4篇:初二地理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
第5篇: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第6篇: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
2.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及钢铁走廊和汽车走廊的分布。3.知道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能力目标:
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情感目标:
1.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活动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2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学方法 读图导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的分布,其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哪里?它位于哪条河流沿岸?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第7篇: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地理学科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没江地带教学案(1)
设计者 zhzhj时间10、5、11序号19
知识与技能:在地形图上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范围及其区域自然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客观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才能合理开发利用。教学重点1.在地形图上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掌握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 识别地形图
导入: 讲课之前,请大家先把书翻到78页的阅读材料:“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讲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利用江河湖海的优势,发展经济,形成一个发达经济带,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来看两个事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