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9 07:13: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5

1.生难字词(1)字音

炽热(chì)

轮廓(kuò)

模拟(mó nǐ)

遨游(áo)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5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我看到了什么(3)神秘的敲击声(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5

(2)飞船离地面1.2米;(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5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勇敢有毅力 / 5

第2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 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导语设计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 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 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 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 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 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 轮廓 模拟 遨游 严谨 稠密 瞬间 概率 烧灼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 )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三 :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 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3)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四 :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大屏幕展示神舟五号发射、回收等几段精彩视频。

小组合作,同桌交流。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提取或概括。

采用小标题的作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

教师可适当提示,所举例子要能突出“严谨”“科学”。

可结合学习、生活上的实例谈感受。

所提的问题要围绕航天话题,注意文明、礼貌用语。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 蕴藏的思想感情。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第3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英雄尊重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太空一日》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索,返回途中的惊险机遇作了详细介绍。本文具有很强的变现力,普通的词汇,平实的语言,读起来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杨利伟

亳州学院附属学校 雷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重点)

导语设计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