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8 07:12: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娜仁高娃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意境隽永:例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典雅华美;感情的抒发委婉含蓄.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意象鲜明:[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

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排比\夸张\引用等手法。

例:《长亭送别》中,反映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写道: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夸张)

减了玉肌;”(对偶),“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排比)……”(对偶\排比\叠词\夸张)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

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

1.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端正好]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脱布衫]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煞][收尾]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2.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

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

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3.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

山峦笼轻烟

转山坡,

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声平安,

道一声珍重,

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

飘来声声马嘶,

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

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

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

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

秋风里,

离人泪,

心自颠

那离愁呵,

长如水,

沉如铅

一辆车儿,

如何载得起?

如何拖向前?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西厢记>备课资料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西厢记》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西厢记》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

第2篇:《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

王实甫

(供稿者:村夫)

金章玉句

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

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

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

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她眼中流出的不是泪啊,是一个新婚妻子的血!这一段曲词,景物肃杀,情感凄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2、分析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思路点拨】“金钏”,就是戴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在大道旁专为送别饯行而设立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玉肌”,古代称美女的身体如玉,此处指莺莺的身体。

【参考答案】崔莺莺刚听见张生道别的声音,手腕上戴的金镯子马上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亭子,身体马上就瘦下来了。这种离愁别恨有谁知道啊?

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崔莺莺对张生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

3、分析下列句子中蕴藏的情感。虽然是眼底人千里,切近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思路点拨】前两句是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饮完这杯送行酒。后三句却突然翻转:哪里还要饮什么送行酒啊,还未饮酒,心早已如醉如痴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已被折磨得如同死灰一般了。前两句是后三句的映衬和对比,是一种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参考答案】前两句是由离别的悲哀转向无可奈何时的一句宽慰话。它使得“耍孩儿”这首曲词错落有致,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波澜起伏。接下来作者放纵笔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还没有饮酒,就已经情迷意乱,眼中流出血泪,心中如同死灰。后三句同前两句形成对照,是感情的突变,由一刹那间的宽慰,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

鉴赏

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思路点拨】这是张生走后,作者为崔莺莺安排的一段曲子。这里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分秋天郊外的画面,而崔莺莺就在这幅画面中留恋徘徊,极目远送,思绪万端。“无人语”和“听马嘶”既是对景象的客观描写,又紧紧扣住了崔莺莺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情景相生,自然贴切。【参考答案】“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本来就够冷落凄凉的了,偏偏在这个时刻,从秋风中传来了马的嘶鸣,这是张生在驰马赶路啊。这声马鸣,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寂静,也撕裂了崔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无人语”和“听马嘶”,运用了“无声”和“有声”两相照应的手法,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崔莺莺极度的悲哀。

2、赏析下面这段唱词的语言特色。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思路点拨】赏析语言,一方面要把握词语本身的含意,从中品味文字的奥妙,另一方面要透过字面的意思,挖掘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这段曲子,以连珠对的形式,巧用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儿化音多种手法熔于一炉,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凸显了崔莺莺的无限伤感。

张生要走了,崔莺莺十分凄楚。今后的日子里,她会感到孤独、无助、烦闷,觉得生活失去意义。从此,她将无心梳妆打扮,只会用昏睡和哭泣打发时光。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是一个封建叛逆发自内心的呼喊:“这岂不闷死人吗!这岂不闷死人吗!” “兀的不”就是“这岂不”,“闷杀人”就是“闷死人”。这两句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文旨纲要

【释题】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出来阻挠,要求张生科举及第做官后,才准许成亲。为此,张生离别崔莺莺进京赶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

【脉络】按照元杂剧的体制,一折戏里只能有一个角色演唱,其他角色只能道白,《长亭送别》由崔莺莺主唱。

唱词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部分:

一、赶赴长亭。由“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组成。

二、长亭饯别。由“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八支曲子组成。

三、长亭嘱咐。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六支曲子组成。

四、夕照映愁。由“一煞”“收尾”二支曲子组成。

【主旨】这折戏通过莺莺的唱词,刻画了崔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崔莺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进行的斗争。

古人写愁的名句

诗仙李白高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用愁绪染白了头发。

南唐李煜低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愁绪放在了春水中。宋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他把愁装上了船。

李清照更进一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的愁压得船无法启动。宋人石孝友《玉楼春》:“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他把愁搬上了马。元朝的王实甫更是把愁装上车:“算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从以上的名句可以看出,古人写“愁”,有继承有发展,有吸收有创新。因此,我们中学生要多读多写,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学习前人,吸收前人,通过创新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元曲鉴赏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熏熏。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赏析】这是王实甫仅存的唯一小令,也是元曲中少见的佳作。曲子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远离的情人,深锁闺阁重门,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愁闷。面对杨柳、桃花、暮雨、黄昏,无时不在触景生情,以至于不知不觉中人都消瘦了。全篇表现出女主人公难以摆脱的惆怅心情,缠绵幽怨,写得十分含蓄而有分量。

小令的前半部分,先通过工整对仗的句式,描写渲染出一个令人伤怀的环境氛围。遥山、远水,使人联想到远离的情人;杨柳、桃花,使人联想到易逝的青春;暮雨、黄昏,使人联想到心境的凄凉。

后半部分,用重复和排比的句式写情,直接深入到女子内心的世界——具体刻画黄昏时分女主人公的惆怅心境。“怕黄昏忽地又黄昏”,承上启下,一个“怕”字,写其孤独和相思之深;一个“又”字,开拓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写得人肝肠寸断。最后“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以夸张的手法,增强了相思的力量,使人仿佛看到这位消瘦女子的倩影。

全篇词采婉丽,语言清新,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体现出王实甫创作兼有妍丽与本色的艺术风格。

笔试殿堂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玉骢(cōng)

迍迍(zhūn)金钏(chuàn)

靥儿(yè)....B、挣揣(chuài)谂知(niàn)玉醅(pēi)白泠泠(líng)...C、险衅(xìn)

闵凶(mǐn)洗马(xiǎn)

拔擢(zhuó)....D、修葺(qì)

栏楯(shǔn)

先妣(bǐ)

扃牖(jiō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搵泪

辱末

把盏

合欢未已 B、撕守

寻思

在意

蜗角虚名 C、金榜

伯劳

眼底

青宵有路 D、保揣

罗帏

青銮

淡烟暮霭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深刻揭露元代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写出了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剧作慷慨淋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B、王实甫明确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在《西厢记》中,他大胆挑战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把崔莺莺的形象刻画得光彩照人。C、《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这部剧以历史上王昭君出塞为题材,表现了国家衰败之痛,着重抒写了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D、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四个杂剧作家的合称。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其中,白朴的代表作是《梧桐雨》。

4、读下面这首元散曲,按要求答题

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赏析“一点飞鸿影下”在这首散曲中的作用。

(2)、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试比较这两首散曲在情调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

1、B、(谂知shěn)

2、A(B、厮守 C、青霄有路 D、青鸾).

3、D、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1)①这首曲子共五句,其它四句都是静的景物,只有这句是动的景物。这一句是整个曲子点睛之笔,它使整个画面活了,是曲子的灵魂。②古人说“鸿雁传情”,有了这“一点飞鸿”,前面的种种景物都染上了怀念、相思的色调。同时它又衔接了后面五彩斑斓的景物,为整支曲子增添了开朗、健康的诗情。

(2)白朴的曲子心平气和,闲适安谧,情绪开朗,秋天的景色赏心悦目;马致远的曲子孤寂凄苦,情调低沉,秋景徒增乡思。

第3篇: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范例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范例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教学导读】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人物分析】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表现手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长亭送别课文鉴赏

长亭送别课文鉴赏

【教学导读】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长亭送别>鉴赏...。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人物分析】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表现手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

2006-06-13 12:15: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长亭 送别 张生 曲文 碧云天 |举报|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教学重难点】

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1、导语1

同学们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临朐一中

张秀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鉴赏戏剧语言,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诗句,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送别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有关“送别”的戏剧作品——《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迍迍()

金钏()

靥儿()

搵()泪

玉醅()

白泠泠()谨赓()一绝

谂()知 学生读字词,教师明确。

三、明确目标

四、分析形象

1、熟悉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示:崔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在哪里送别?(长亭)用什么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长亭送别》鉴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亭送别》鉴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