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察 今 教案教学设计
十七察今
《吕氏春秋》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者”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3.理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点的提出方式。
2.难点:本文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同的词。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luán(同脔,切成块状的肉)镬huò(古时烹煮用的器物,像锅)表biāo(设立标记)雍yōng(河名)亏guǐ(同“诡”差异)悖bèi(背谬)殇shāng(未成年而死的人)镆铘mòyé(宝剑名)骥骜jáo(都是千里马的名称)
解题:
察:观察和了解。察今: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它概括了题旨。文章主要说明制定法令制度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重在察今,不能泥古。作者认为时代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法令制度必然不同,根本不存在一种适用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法令制度。这种从发展变化上看问题的观点,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但是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作者当时提出的“因时变化”的实质,也是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自身利益,根本不可能为“一切人”服务,这是作者在认识上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阳翟(河南禹县)大商人,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获得继承王位权而有功。吕不韦当时在赵国都城邯郸结识了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即秦孝文王的儿子,也叫异人。吕不惜以金钱美女给子楚,并为子楚立为太子贿通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果然即位,称庄襄王,吕做了相国,三年后,庄襄王卒,秦始皇即位后,吕继任相国,号称仲父,后因谬毒làoǎi谋反事受牵连而自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课文有删节,课文选自卷15《慎大览》。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⑴?非不贤⑵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⑶。
国君取法古代帝王法令制度(它)好因为后人没有可能取法
法:动词,取法先王:前代已死的国君它:代先王的法令制度而:表顺承
先王之法,经⑷乎⑸上世⑹而来者也,人或益⑺之,人或损⑻之,胡可
它是经过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删减
乎:句中虚词,不译,相当于“于”而:表修饰
得而法?虽人弗⑼损益,犹若⑽不可得而法。
即使(它的内容)还是
本段主要说明“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从反面证明必须察今。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⑾。时不与法俱在⑿,法虽今而
一切是适应当时需要的时代不能一起存在即使现在还
凡:指示代词有同为:是而:表顺承,还,仍然
在⒀,犹若不可法,故释⒁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⒂。
保存下来(必须)抛弃现成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而:表并列其:代先王所以:用……的根据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⒃,而己⒄亦人也。故察己
明察
……者……也:判断句固定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表停顿而:表顺承己:指当前制定法令制度的人
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⒅,贵
就推知是一样的相同明白事理人可贵
一、同:互文相见,耳:而已的合音,早为罢了
以近知远⒆,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⒇,
在(能)根据近的远的看到的没有看到的察看房屋(日、月
近、远:形作名所见、所不见:所字结构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21);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照射的)影子运行早晚和季节结冰变冷
四个之:取独冰:名作动寒:形作动
鱼鳖之藏⑴也。尝一肉⑵,而知一镬⑶之味,一鼎⑷之调⑸。
潜伏小块口锅里调味的好坏
本段讲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理由,正面提出“察今”的主张。
第二课时
荆人⑹欲袭宋⑺,使人先表(于)雍水⑻。雍水暴益⑼,荆人弗知,
楚国偷袭作标记突然涨水(这件事)
表:名作动,作标记益通溢:涨水
循表而夜涉⑽,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⑾。
顺着标记在夜间渡河(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崩塌一
而:表顺承有通又而:相当于如,如同都:大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⑿,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
样以前他们事先设立标记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水位涨了很多
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还是君王同这种情况类似
尚犹:同义复词之:助词,无实义有:动词词头,无实义于:介词,同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⒀,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
那时代不适应但还说因而治理国家
亏通诡,差异不适应而:因果连词
不悲哉!
可悲
本段举“循表夜涉”的故事,嘲笑“荆人涉水”的荒唐,实际则是说“法先王之成法”的悖谬,从上下文关系看,上文是下文的理论基础,下文是上文的一个例证。这个故事阐明条件起了变化。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⒂。
(如果)混乱(如果)死守旧法行不通治理
世易时移⒃,变法宜矣⒄。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是应该的了比如病症千变万化下药
譬之若:譬若,比如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⑴矣。故凡举事⑵必循法以动,
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变成短命鬼凡是作遵循来行
之:助词,无实义
变法者因时而化(之)。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⑶,其法皆不同;
动随着时势来改变(法令制度)因此(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
因:介词,随着而:表修饰关系
非务相反⑷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⑸,不期乎
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时代形势不同期望(它)能斩断东西(一定
相反:互不相同乎同于:不译
镆铘⑹;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⑺。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
是)日行千里千里马完成功业树立威名这是追求
里也⑻。
的目标
本段用良医行医打比方,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时变法亦变”作了全面的诠释与发挥。通过这简单的比方,把法令制度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得既浅显又透彻,既概括又具体。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于)其舟⑴,曰:“是
从上掉到水里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这里
&nbp;契通锲,刻
吾剑之所从坠⑵。”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⑶之。舟已行矣,而剑不
是掉下去的地方停下那刻记号的地方下寻找开走没
之:取独所:地方从:自、由,介词
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⑷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
有移动糊涂吗用旧治理自己同这种作法相同变
求剑若此:若此求剑不亦乎:……不是吗
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治理国家怎么困难呢
本段借“刻舟求剑”讽刺那些不能因时变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明地点发生了变化。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⑸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路过从江边正拉着过路人投
而:表顺承
曰:“此其父善游⑹。”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⑺善游哉?以此任
的缘故以孩子的游泳难道就处理
物,亦必悖矣⑻。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治理政事同这种情况类似
本段借“引婴投江”讽刺那些不能因时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述对象改变了。
第三课时
简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阐述时代改变了,过去的法令制度不可拘泥。
分论点:先正之法不可得而法。
分论点一,解决为什么不能泥古的问题,紧扣中心论点。
┌经乎上世而来,人或损益之。(已经有变化,不是先正本来的法)
说理论证┤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法。(退一步更加强调)
论证方法:先用设问句提出问题,作出回答,分两层论述。
第二部分(2─3自然段)阐述法为人而设,应当从今人的需要出发,制定适合当时的法令制度。
分论点:故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分论点二,在分论点一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回答为什么必须察今的问题,为第三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作势。
论证过程:
1.先分析说理。
┌有要于时┐┌“今”
先王之法的产生┤├当时的┤
└为人而设┘└“人”
2.写出分论点,再用三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证:审阴、见冰、尝肉(设喻)
3.再以“循表夜涉”事例来反证。(可悲,运用故事反面论证)
不知客观形势已改变而仍然照老方法办事必败,有力证明不能拘泥于古法,必须察今。
4.最后,着重批判不知时变,死守古法的做法。
第三部分(4─6自然段)强调指出:世易时移,法令制度必须加以改革。
中心论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中心论点在分论点一“不能泥古”,分论点二“必须察今”的基础上推出的,解决了察今的最终目的──因时变化的问题。
论证过程:
1.承上先从反面阐述──守法而弗变则悖,然后得出中心论点。
┌病变(时移)药变(变法)┐
2.以医生治病为喻┤├设喻、正反论证
└病变药不变(误人)时变法不变(误国)┘
3.以历代帝王本身都在变法作证──举例,反面论证。
4.以对良剑、良马的期望为喻──设喻。
5.以“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作反证──可笑,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客观形势已变,而主观认识不肯随着改变,是十分糊涂的,应“守法而弗变则悖”。
6.再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来反证──可怜,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直斥不去察今,因循守旧,盲目蛮干的做法。
比喻和寓言的异同:
先秦散文常用比喻和寓言。从修辞角度来看,寓言也是一种复杂的比喻。比喻和寓言都是运用一个浅近具体的事物,去比拟另一深奥抽象的事物。但是比喻和寓言又是有区别的:
1.比喻通常只取喻体的某一个类似点设喻,不必描述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民阳,今之殇子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这三比喻都没有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寓言则不同,它用来比拟的事物,必须是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2.比喻通常以句子形式出现;寓言往往以句群或段落形式出现,把它从全文中抽出来可以独立成篇。先秦以后的某些寓言,篇幅较长,有的原来就是独立成篇的,如《中山狼传》《黔之驴》等。
3.比喻的主要目的是使语言好懂、具体、生动,加强表达效果。有的比喻有哲理性,有的没有,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寓言的主要目的是讽劝、劝诫或教导,一般含有鲜明的哲理性。
4.比喻中的喻体,可以是正面的,如“良医、良剑、良马”,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如狼似虎”“如鸟兽散”;寓言中的人或事物往往是反面或者是愚蠢可笑的。如“循表夜涉”的荆人,“刻舟求剑”的楚人,“引婴投江”的某人,以及“螳臂当车”的螳螂,“狐假虎威”的狐狸。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温钧编写整理)
第2篇:《察今》教案教学设计
《察今》教案教学设计
《察今》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变法观点和人的主观认识必须适应时代和客观形势的道理。
2.学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3.了解设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逐段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应当注意的是:
1.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尤其要重视背诵的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记忆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2.疏通文义的重点不在词语注释,而在上下文意的贯穿理解上。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或作出指点,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不搞“对号入座”式的翻译。
3.努力减少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例如关于吕不韦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宜过多。
本课拟用三课时进行讲读,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吕氏春秋》和吕不韦,介绍时代背景,大略划分结构,诵读第1、2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复述故事练习。
第三课时:诵读第5、6段,分析设喻的种类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整理词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学生以《采草药》《雁荡山》为例说明小科学论文的特点,强调以说明为手段。
2.教师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论。察今,就是要察明当今的实际情况。察今的目的是要变法。要变法,就要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这样才算得旗帜鲜明。
二、齐读课文一遍。
〔说明〕 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话是说明变法的必要性的,哪些话是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的,它的论证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
读后再指出,课文中批驳沿袭先生成法的主张的话很多,这说明本文的针对性很强,因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股反对变法的势力。
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
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结构。
〔说明〕 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进行。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
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第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悲哉”。
第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
①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
②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
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
③第3至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
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诵读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
②“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
③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
(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
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
六、诵读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⑤“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⑥“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
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
3.检查背诵。
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
七、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2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上胡不先王之法(取法,效法──法令制度)
二、诵读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
③“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
④“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
⑤“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
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
步骤是:(1)齐读这一段;(2)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3)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则(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4)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
①叙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先表之时可导 (要于时)
水变益多则不可导 其时已亏,不可法之
3.逐层练习背诵。
4.归纳本段大意。
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
三、诵读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故治国无法则乱,……悖乱不可以持国”:先分说“乱”和“悖”,而后总说“悖乱”。“悖”,又同“背”,“背”则不可行,是再引申。重点是“守法而弗变则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来。
②“病变而药不变”一句批庸医而言,要注意上句“药亦万变”的句号。这是前后两句是从正反两面设喻。
③“凡举事必循法以动”承段首“治国无法则乱”,可见“举事”是指处理国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时而动”的“而”相对应,可证)。
④“变法者因时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变则悖”。“因”,与“循”同义(“因时而化”跟“循法而动”相对应,所谓互文见义是也)。“因时而化”,即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之意。以上两句,重点是这一句。“变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据当前客观情况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⑤“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时势异也”:这是用事实来论证“变法者因时而化”这一论断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变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变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观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务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时势异也”)。
⑥“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这句说“变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实际效果。“功名”,功业和名声,功业是造福于众的,名声则是个人的收获,指实际效果而言。这句话课本注释中是这样解说的:“那所谓‘成功名’,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千里马’。”笔者认为,“是他的‘千里马’”一句应删。“千里马”是手段,不是目标。作者说“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马”的省称。说“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马”,就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了。
2.划层次,分层练习背诵。
第一层(段首至“今为殇子矣”)说明时代在变化,法令制度也要跟着变化。
第二层(“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至段末)说明变法的目标是实际效果。
3.检查背诵。
①先背第4段;
②然后将第3、4段连起来背一遍。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4段,准备诵读第5、6段,并将这两段译成现代汉语(口译);
2.做练习第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查背诵(第1至4段)。
2.查口译(第5、6段)。
步骤:先齐读原文一遍,然后逐段译述(不要求“字字落实”)大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这种方式疏通文义)。主要要求是两条:(1)内容忠于原作,可信;(2)译文应是通顺的现代语,没有“古气”。
附第5段译文及说明:
〔译文〕 有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赶紧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对岸)停下了①,他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移动了,可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宝剑②,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国家,就同刻舟求剑一样。时代已经改变了,法令制度却不改。用这种方式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说明〕①这句译文补充了“到对岸”一语,如不补充,有可能被误认为涉江者语毕而“舟止”,下文作者的评论就显得缺乏根据了。②原文“求剑若此”,其语序跟现代语有别,译文将“求剑”和“若此”颠倒过来,才符合现代语习惯。
第6段译文及说明:
〔译文〕有个人从江边经过①,看见一个大人正举着婴儿②,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这个人便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③,那大人说:“这孩子的爸爸很会游泳,(他必定也会游泳的④。)”孩子的爸爸尽管会游泳,他的孩子(出生不久),难道也会游泳吗?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行不通的。楚国人处理政事,跟这种方式颇为相似。
〔说明〕①“有……者”是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对译出来很累赘,所以稍加改动;②“引”,课本注为“牵,拉”。婴儿是不足周岁的孩子,不能牵拉。训“引”为“举”,才符合情理。③此句用意译。④古人写文章讲究意会,括号里补充的话的意思实际上已包含在上句中,但译成现代语,还是明白地说了出来为好。下文补充“出生不久”一语,理由同此。
二、诵读第5段。
1.提示:
①也分三小层:叙事、评事、引申到治国。
②这个设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处,但前者说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水位上升),这个设喻说的地点的变化(舟行而剑不行)。
③“时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剑不行”。
2.诵读练习与检查。
三、诵读第6段。
1.提示:
①也可分为叙事、评事、引申说理三小层;
②评事只有一句话:“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事荒谬,不言而喻。
2.诵读练习与检查。
四、总结全课。
1.关于逐层论证的方法。
〔步骤〕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①细读第1、2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察今”这个中心论点的。②说说第3、4段跟这一论点有什么关系。③最后两个寓言故事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用这两个寓言结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结。
附小结要点如下:
①首先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论断,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已有损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而“时不与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个论断:“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然后指出,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先王为法的基本原则。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论点──“察己”为宾,“察今”为主。
②“循表夜涉”一事,要害在于不“察今”(不知“澭水暴益”)而“师古”(依先“表”而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由此作出又一个论断:“守法而弗变则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断,并以良医用药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为证,突出地说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唯有变法才能成就功名。
“变法”,是“察今”的结果,“察今”而后知“势异”于前,知“势异”则必“变法”。
③前4段是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最后两段则带有嘲讽性,以“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二事辛辣地讥讽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国者。这是政论作品常有的特色。
2.关于设喻的方法。
〔步骤〕教师解说;讨论;小结。
解说要点:①设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论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带有说明事理的性质,应列入设喻范围;但描写性的比喻是一种辞格,不算设喻。
讨论问题:①本文中有哪些设喻?哪些是简单设喻?哪些是复杂设喻?②这些设喻各说明了什么?③运用设喻应当注意什么?
小结要点:①设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设喻。②简单设喻用于说明单一的事理,如“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说明能“察”则能“以此知彼”,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说明能“察”则能从部分了解全部,“病万变,药亦万变”说明法令制度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③复杂设喻用于说明复杂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将当前泥古不化的治国者的心态、愚蠢而荒谬的做法及其后果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出来。这便是所谓寓言了(我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说明事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印度的《百喻经》相仿)。④运用简单设喻,必须注明本意,如良医一喻之前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就是作者本意;运用复杂设喻一般都要就其内容作分析评论(这是它跟寓言用简明话语点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五、背诵全文。(齐背)
六、整理词语、句式。
1.整理词语。
先整理练习题中的词语
〔上〕①呈递。例:题干、C。②国君、皇上。例:A。③时间在前的。例:B。④位置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题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则。例:D。
〔成〕①成就(动词)。例:题干。②现成的。例:A。③成为。例:B。④成功、胜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题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题干中的“成”含义不同,但《教学参考书》认为D与题干同。)
〔反〕①返回。例:题干、D。②颠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补充一些词语(例句课后补写):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虽人弗损益。③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好处:例:有所广益。
〔要(yāo)〕①邀请。例:便要还家。②要求。例:有要于时。
〔表〕①文体名,臣子给君主的呈文。例:《出师表》。②作标记。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从前。例:寻向所志。②朝……走。例:闻操已向荆州。
〔亏〕缺损,引申为不合、不适宜。例: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悖〕背谬。例:守法而弗变则悖。
〔任〕①任务、使命。例: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担负、承任,引申为处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课后补写)
①〔……所以……〕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表示行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败也”;一种是表示行为的工具、方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岂不……哉〕表示感叹和反问,如“岂不悲哉”。
③〔非……也,……也〕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强调也只有一个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时,时势异也”。
④〔虽……,(犹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后总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附练习第四题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据或精神。2.同1。3.(失败的)原因。4.同3。 5.的缘故。6.靠他来。7.用来……的方法。8.的原因。
七、留作业。
背诵全文。
第3篇:察今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上法成持宜病动反投游道表释任等词的意义(AB)
2归纳总结所以的用法(B)
3体会多方说理举例设喻反复论证的写法(CD)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本文写作背景:效法先王言必称先王反对变革
二.自读,参照注解,边朗读边解决字词障碍
三.课堂练习
1.解释加重的词或短语
法其所以为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古今一也
使人先表水循表夜涉
非务相反
其父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为治以此任物
军惊而坏都舍
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凡举事必循法而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2.总结归纳本课的疑问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不亦惑乎
岂不难哉
其子岂遽善游哉
3.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四.质疑与解答
五,讨论
1.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了解文章的针对性)
2.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体会论点与分论点)
3.作者如
第4篇:《察今》教学设计
《察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察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察今》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变法观点和人的主观认识必须适应时代和客观形势的道理。
2.学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3.了解设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逐段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应当注意的是:
1.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尤其要重视背诵的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记忆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2.疏通文义的重点不在词语注释,而在上下文意的贯穿理解上。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或作出指点,让学生在诵
第5篇:《察今》教学教案
《察今》教学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 “鹿皮鲸”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察今》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察今》教学教案
《察今》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上法成持宜病动反投游道表释任等词的意义(AB)
2归纳总结所以的用法(B)
3体会多方说理举例设喻反复论证的写法(CD)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本文写作背景:效法先王言必称先王反对变革
二.自读,参照注解,边朗读边解决字词障碍
三.课堂练习
1.解释加重的`词或短语
法其所以为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古今一也
使人先表水循表夜涉
非务相反
其父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为治以此任物
军惊而坏都舍
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凡举事必循法而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2.总结归纳本课的疑问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不亦惑
第6篇:察今教案
《察今》
目的要求
1、理解本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一道理。
2、理解本文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习本文运用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3、掌握并积累文中某些重点词语(包括生字、多义词、活用词、词组等)和判断句的表示法,为一单元学习后综合整理准备条件。
要点难点
一、认识文中提出的“重在察今,不能泥古”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寓言和比喻来证明论点的写法。
一、解题及作品介绍
1、解题:《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的第八篇。这八篇的名目为:一曰慎大,二曰权勋,三曰下贤,四曰报更,五曰顺说,六曰不广,七曰贵因,八曰察今。这些主要是讲治国之道的。但是,各篇反映了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