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淮安大运河清浦段滨水景观调查分析报告
淮安大运河清浦段滨水景观调查分析报告
一、城市滨水区概况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二、地理位置及特色
享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市,其境内大运河清浦段自古以来便承担着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现今其周边有城市的主要道路系统,并有居住的人群,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大运河滨水景观在规划设计时,体现了兼具自然与人工的这一特色,桥的左侧主要是码头与城市的广场,而右侧则是居住区与工厂,人工味相对较浓一些。
三、大运河滨水景观分析
(1)、大运河南侧桥东,其景观区无小型的道路来进行引导,有很多游人自行踩出来的道路,其次是入口处的植物没有很好的观赏性,存在景观(保护)与人(使用性)之间的矛盾。此外,入口处所设立的高压电线柱,其周围也并没有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南侧的两个小型广场,其供人休憩的石凳,在安排上显得过于突兀,在夏日无法起到遮阴的效果,广场的布置相对也较简单。
而滨水景观带排水沟与护坡的设计处理方式却值得借鉴,它将排水设计与道路有机结合,塑造了排水沟与小道自成一体的特色,在砖石的铺设上,则巧妙地运用了声响原理,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一些长势较好的.乡土树种,因此,也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景观效果。但在树种选择上,还应充分考虑其周边的大环境,比如一些居住区,工厂的存在(排放废气物)等,在这些地方,应尽量种植一些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并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植物。
(2)、大运河北侧,主要是建筑群和船只停靠站,景观植物偏少,不作过多分析。
(3)、大运河南侧桥西,则多以自然景观为主,生态效应较好,周边的植物也主要用于护坡,且坡度较大,游人较少,在设计上要注意体现景观生态性与自然的统一。
四、对比总结
水门桥位于淮安市清河区,它是城市的中心地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滨水区的设计主要是以林荫带结合绿篱的形式,亲水性与自然性都较大运河强,而植物也多以梧桐,水杉等行道树为主,并结合修剪较为规则的绿篱,体现了城市绿化的特点。
柴米河位于工学院南园图书馆南面,有三桥分隔,其植物主要采用自然的种植方式,生态性、长势都较好,但河水水质较差、污染严重,且整体景观相对单薄。柴米河与大运河相比,其两者本身的自然性都较强,因此,在景观设计上应多考虑以自然形式为主,人工为辅,从而达到生态性与景观性的协调统一。
五、方案构想与定位
在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中,一方面既要考虑其景观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城市生态的保护,并要求在综合考虑其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大运河作为水上的交通枢纽,其滨水景观设计主要采用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改进,紧紧围绕“景观生态”这一原则展开。
第2篇:滨水景观潜力分析及方案设计进展报告
石河子滨水景观潜力分析及案例设计
项目研究进展报告
一、任务书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现状调查
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进行项目的潜力分析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方案的确定
二、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蘑引渠相关调查
1.1 蘑引渠概况调查
蘑引渠建于1976年,是石河子市的一条输配水动脉,流经市区。上游起点位于玛纳斯河河口,下游到蘑菇湖水库,全长18公里。石蘑引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向蘑菇湖水库引水,为石河子水库分洪和石河子灌区削峰错峰平稳流量,承接城市东南区域融雪春洪和暴雨形成的洪水等。
1.2蘑引渠现状调查
玛纳斯河至蘑菇湖引水渠石河子城区段(蘑引渠)全长约2.7公里,起于北五路,纵穿北四路、北三路、北二路、北一路至天山路。
第一段北五路—北四路
绿带:454m*123m的带状绿地以及490m*136m的楔形绿地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状
植物:白蜡和榆树
周边环境:西面为石河子大学北区,东面为居住区
第二段北四路—北三路
绿带:470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钻天杨、白榆、圆冠榆、长枝榆、夏橡、火炬、黄檗、山桃、复叶槭、茶条槭、海棠、山楂、榆叶梅、珍珠梅、樟子松、油松等40余种。
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石河子东公园,西面为石河子大学中区。
第三段 北三路—北二路
绿带:500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白蜡、榆树
周边环境: 绿带东面为马踏飞燕和居住区,西面为石河子大学南
区,在此段的平行段有石河子军垦博物馆。
第四段北二路—北一路
绿带:500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白蜡、榆树
周边环境:绿带东西两面都为居住区
第五段北一路—天山路
绿带:515m*123m
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
植物:白蜡、榆树
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郊区工厂。
而对于整个区段中的水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11 ×108 m3(红山嘴断面)。其中,夏季(6-8月)为洪水期,水量充沛,最大洪峰流量达1110立方米/秒,冬季(12-3月)水量较小,历年最小流量4.83立方米/秒。河水进入山前平原后由于强烈蒸发、下渗、引灌,河道已全部被人工灌渠所代替。
2、完成蘑引渠潜力分析
2.1 水体潜力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的中段, 由玛河及东侧的塔西河、西侧的金沟河、宁家河、巴音沟河、大小南沟河、沙湾河等组成,大致成SSE-NNW方向流经山前绿洲,最后注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玛纳斯湖(已干枯),流域总面积1.98 ×104 km2。总灌溉面积26 ×104 hm2 ,流域内总人口68 万人,是全国特大型综合灌区之一,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地区。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本流域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工业基地及棉花生产基地,是新疆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蘑引水渠位于石河子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早期城东人员稀少。由于石河子市地势南高北低,坡降较大,造成石蘑引水渠水流湍急,最大流速达6米/秒。
但由于近年来蘑菇湖的引水通道改变,改由大泉沟引洪渠承担,蘑引水渠就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河道,只在每年的春天有少量融雪水流通过,而引水渠的下游则变成了城市污水通道了。引水渠分成东西两块区域,引水渠靠近石河子大学的地段修建了一座带状公园,由于磨引渠不再作为主要引水和泄洪渠道,因此可以由上游引水渠提供水源,在保证下游水量的前提下,专门为石河子市的滨河景观,提供观赏水源。使得石河子市磨引渠这条穿城渠道重新焕发生机。
若整治改造蘑引渠,使其不再仅作为引水渠或者泄洪渠道存在于城市中,把湿地绿洲、城市文化等主题思想与水融合在一起,它将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还有效的治理了水体环境,提高防尘防噪能力。
2.2环境潜力分析
本规划认识到城市之水既是自然的、又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因此,濯缨河绿色走廊的改造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不停留于单体的物质空间形态安排。她作为“城市的倒影”,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反映着城市的今天,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基于此,“城市中的绿廊”立足于区域特点,综合考虑了开发中涉及的经济及社会问题,最终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活、居住、工作与游憩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结构上各阶层之间的整体和谐。由于下述的因素,我们更应重视周围的环境:
(1)随着石河子市经济实力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所被忽视的,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以此重塑城市的景观和生活。
(2)人类天生就喜欢水,愿意和水亲近,久居城市中的人更是如此。石河子市的水域多为面状且处于城郊,因此,有效利用石河子穿城而过的滨河区域开敞空间、优美环境、以及多样化的水边活动场地,使其成为石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身心再生的最好场所。
(3)就其自身条件而言,滨河区处于水陆交接地带,具有曲折多变的岸线,多样的景观,濯缨河穿城而过,丰富的历史文化,使滨河空间具有更重要的游憩价值,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和游憩环境。
(4)城市滨河空间所潜在的巨大价值,因此,此河可以作为石河子的一条穿城河,使石河子市的滨河空间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它应该更多的融入石城人民的生活,属于每个市民。因此,重新发现城市的水畔生活,对滨河空间的再开发
和利用,是提高石河子市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3分析总结
有效利用石河子市的穿城渠道,建设城市滨河区,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不仅实现了人们重返城市边界的愿望,同时在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整体意象和功能的发挥上起到重要作用。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完成方案的确定
3.1取名来源
石河子是以“诗城”的特色闻名海内外,可是在石河子建设过程忽略了“诗城”的美誉。因此,濯缨河中“濯缨”取自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宋,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 唐,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清,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以期望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们都可以以豁达高洁的姿态,来面对世俗,超脱世俗。
3.2 方案的功能分区
根据上面对蘑引渠的调查以及潜力分析,综合其优缺点,我们对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五段。
第一段 北五路—北四路生态观赏区该区段为蘑引渠流经石河子市的起
点,打造为生态观赏区,增加游玩的服务设施,设置自然观察、生态
教育、散步等活动的专用场地,使生态景观更具人文性。
水系:狭长的丝带状水系,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观赏性强。
第二段 北四路—北三路运动休闲区与东公园和大学相连,此处地理位
置独特,市民和大学生方便到达。大学生运动、积极、充满活力,提
供一些舞台、轮滑等场地,展现大学生运动健康的风采。同时,设置
相应的服务设施,方便其开展多项活动。
水系:不规则状水系,打造水上娱乐、滑冰的运动休闲场所。
第三段 北三路—北二路军垦文化区北三路为石河子景观大道,此处平
行地段为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故将此处打造为军垦文化区。此处人流密集,这里拥有商业、大学及马踏飞燕等景点,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滨河处增设林下休闲空间,形成一个重要的市民集散的场所。
水系:带状沙滩水系,饮水思源,记载石河子军垦历程。
第四段 北二路—北一路休闲娱乐区将公园内水系与河道连通,设置连
续的滨河绿化带和漫步道,使其成为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
所。
水系:不规则水系,提供服务设施,供游人垂钓休息的最佳场所。
第五段 北一路—天山路湿地保护区此处位于石河子市郊区,人流量相
对较少,故将其设计为湿地保护区。合理种植湿地植物,并安排一些露营、郊游等场地,在打造独特的景致同时,增加游人可亲近性。
水系:生态湿地水系,种植有大量水生植物,供游人欣赏。
三、下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进行方案补充和分析,利用photoshop、3dmaxs等软件绘制出一
套完整的设计图纸方案图,包括整体规划图、鸟瞰图、景点效果
图等。
第二阶段结合前期的调查分析以及方案图纸,得出结论并撰写相关的论文。
第3篇: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2、滨水建筑景观处理
滨江、河地段的建筑、街道尽量采用半边街的布置方式,即:建筑面向水体布置。
(2)临水建筑可采用错跃、附坎、吊脚、悬挑、架空等不同方式处理
“一条石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是重庆山城地形陡峭的沿江河谷地带半边街的生动写照。
(3)临水的多、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或塔式形态,以增强建筑的轻盈与空透感。
切忌使用体量高大而又造型单调、布置呆板的建筑,更不宜大量地堆积。
(4)注意凹岸构图轴线两侧建筑相互均衡的构图关系
(5)借助凸岸的表现力,获得良好的外部景观
(6)沿河两岸建筑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水面的宽度来考虑
当河道较窄,一般要求两岸建筑风格一致,最好作为整体来考虑;
当河道较宽,不必强求两岸建筑的统一协调,重点应考虑对景观轴线及观景点的设计。
三、植物
植物的景观作用
2、利用植物组织景观
(1)利用
第4篇:滨水商业住宅区景观广场设计说明
滨水商业住宅区景观广场设计说明
一、基本概况:
此设计是城市滨水文化广场,临近资江,该广场规划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广场东西长度90米,南北长度约200米,广场为不规则四边形。广场在城市格局中是与道路相连,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在广场中采用步行的交通手段,满足人们的生活活动需要。
二、景观规划理念与目标
(1)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亲水性;
(2)景观的可游性、可赏性和可参与性;
(3)景观的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目标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广场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
第5篇:清浦水建公司工作总结
清浦水建公司
2012年度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计划
2012年,水建公司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及“双提”活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拓展创新管理思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勇于探索,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公司以工程施工为重点,在完成本系统工程的同时,积极参与省内其他市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投标,逐步扩大施工业务范围。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年初局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2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2012年,公司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立足实际,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新或购置一批新的办公用品,努力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以规范化的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以“安全生产、质量第
第6篇: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材料)
滨水景观论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城市空间的灵气之所在,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水为主题的开发和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河道保护与景观建设在许多城市发展很快。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内目前在城市滨水景观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规划以及生态安全策略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缺少对城市空间水系本身的认识以及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城市发展中水系的自然属性的观赏性和滨水景观的休闲性出发,分析它与城市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发展中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论文在研究滨水景观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
第7篇:浅议城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
浅议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佘宝旺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滨水区域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滨水区域的复兴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概念以及国内外滨水区域的分析,强调了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与原则,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滨水区域
景观生态
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域概念及发展概况
1.1 城市滨水区域概念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