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5 07:13: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主席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诗篇”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词的有关知识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学习全词

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开头三句……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大意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滚滚北流。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千山…,万…,孤…独…。”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逅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对,一共七句,这在古诗词中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各一个。初中阶段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望。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一下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师: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

师: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俯察”,写的是“低景”。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想象一下。主席的“手”该怎样放?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师:“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再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的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这一切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层林:写出林之密;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漫江:写出水之盛;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你们看,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师: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蓬勃,充满生机(板书)。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师: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师: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往昔那不寻常岁月值得回忆的太多了。这两句起承接过度的作用。

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师“恰”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什么?生:国家大事

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字,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

这几句是通过回忆往事来抒情(板书)用以“回答”(板书)“谁主沉浮”。可能有同学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谁能解释?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这样“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阙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书)

师:我们齐读一下全诗,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背诵全诗。

曾祥兰

第2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理解它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壮阔深沉的意境,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沁园春雪》,了解了一些词的基本知识,对作者生平、词风、胸襟抱负也有一些认识,但尚未构建一套古诗词鉴赏的方法理论体系。本词安排在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从写作年代看它隶属现代诗词,从体式看它又属于格律诗词,这种交融使得学习本词意义重大,需通过对此词的学习为学生基本构建一个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体系,为后阶段学习古诗词作好铺垫。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本词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解决的关键是理解古诗词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反复吟诵,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词中的情。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

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背诵本词。

(二)解析

理解字词就是吟赏作者炼字的精到,理解意象就是把握词人是如何选择意象,并通过这些特定意象寄寓思想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鉴赏此词的抒情方式。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对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PT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家都知道“沁园春”是个词牌名,那么关于词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

设计意图:本文从体式上看属于古诗词范畴,通过对相关文化常识的提问,一则让学生回忆《沁园春雪》,二则也是进一步为学生完善关于词的相关认识。

明确:学生谈自己的认识,老师出幻灯片总结:

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的分类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问题二:诗词鉴赏讲究“知人论世”,谁来为我们介绍作者和词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一首诗词也好,一篇文章也好,不了解其作者和创作背景,是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古诗词因其语言简练,有很多东西不能尽道,在鉴赏前了解其创作背景显得尤为重要。设计这一问题能加深学生对词作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毛泽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问题三:整体理解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把握该词的整体结构,同时清楚整首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抒情方式。

1、谁能为我们归纳本词所描绘的图画?

2、开头三句有何作用?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属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有何作用?

明确: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属于直接抒情,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是全词的词眼。提出主宰大地的是谁?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问题四:作者抓住哪些意象展开联想,又是如何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把握该词上阕所呈现的意象,同时透过意象把握蕴含其间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词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作者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意象?

2、在文章当中用哪些字来形容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诗人抓住了漫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水底的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

(1)“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万”“遍”“层”“”漫“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壮美。(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3)“红遍”、“碧透”,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对比鲜明、多姿多彩的湘江秋景图。(4)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变式练习: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秋词》,全诗如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请同学们分析“鹤”这个意象?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矫健、凌越。对秋天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问题四:下片讲述由上片的写景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主要讲了哪些事情,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下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诗词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1、下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图?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峥嵘岁月图;承上启下,过度自然。上片故地重游,自然引起下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问题五:词的下阕在表达方式与上阕有何不同,我们如何理解这种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比较上下阕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进一步理解诗词写作的层次感。

1、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该词的下阕在表达方式上与上阕相同吗?区别在哪里?

3、如何理解这种不同?

明确:文学作品中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该词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回忆,而最后又都落到抒情上。这种安排使得词作不再单调,富有层次感。古诗词作品因为字数少,所以尤其讲究表达方式、句法等的安排,尽量做到不单一,这样就能以最少的字数包含最丰富的内容。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作品中不得不注重的一个方面,如此方能入其化境。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答案:C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答案:C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C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答案:D

七、课堂小结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杨倩

第3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体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体会伟人意境高远气势磅礴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点:诗人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诗人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法与学法:影音播放、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3')

伟大领袖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毛泽东的词,也是沁园春,叫《沁园春雪》。我们来回顾一下。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 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 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伟大抱负啊?(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王晓燕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