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经》关于马的解析
《诗经》关于马的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
自古以来,有关于“马”的成语多为褒义词。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是人们较为喜欢的动物之一。在《诗经》中,马较其他动物而言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小雅”中。据统计,关于马的称谓词就有50多个,使用的次数就有91次。可见,在古时候,马在人们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为什么古人会如此倾心于马呢?在古代,马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有“灵气”的武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马的用途很多。“四牡骙骙,载是常服。”(《小雅·六月》)这是用四匹马拉装载军服的车。马在这解决了战争中的运输问题。“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小雅·北山》)意思是四匹雄马不停奔忙,君王的差事繁多紧张。马在这起到了运输、传递信息的作用。“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小雅·车攻》)意思是狩猎的车已经很结实,四匹雄马肥大有力。马在此为狩猎行了方便。“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小雅·采菽》)意思是虽然没有什么可以赏赐,赐给他四匹马和所牵引的车叫路。这是当时君王用于赏赐给臣子的物品。“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小雅·白驹》)这是借马留客。
虽说在古代,马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是百姓常能看到之物,可谓是平凡之物。但却也是一般人难得之物。养马的费用很高,生活拮据的人是没办法负担得起的。在《诗经》中,使用马匹的人,一般都是处在社会的中上层。这样来说,马却又是非凡之物了。
为什么《诗经》中常出现的是四匹马呢?在《诗经》中,我们能看到许多诗中,马每次出现的数量几乎都是四匹。如:“比物四骊”(《小雅·六月》)、“四牡庞庞”(《小雅·车攻》)、“路车乘马”(《小雅·采菽》)等。难道古人喜欢四这个数字吗?“四”与“死”同音,这是我们比较避讳的字。那为何用四呢。“金口玉言,驷马难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眉目来。这里的数量可见与速度有关,推知,《诗经》中古人用四匹马也是考虑到速度的快慢的缘故。那用更多一点的马不就更快了吗?在古代马的饲养费用很高,而且马的'数量也是身份的象征。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等级最高的是六匹马拉的车,通常只能由周天子乘用,即所谓“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案《书》称“朽索御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马的毛色与它的使用方式有什么关系?“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小雅·六月》)意思是搭配的四匹马都是黑色,训练有素守规则。“乘其四骥”(《小雅·采芑》)骥,指青黑色的马。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方叔南征时,也是用黑马。可见,战马尚黑是当时的惯例。黑马健壮威严,很有气势。“四黄既驾”(《小雅·车攻》)黄是代表休闲,所以狩猎时,常用黄马。“皎皎白驹”(《小雅·白驹》),“有客有客,亦白其马。”(《周颂·有客》)白是代表纯洁。他国的诸侯来访骑的是白马。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古代人文墨客爱马,皇宫贵族骑马,现代政客富商玩马。马对于当代的我们仍是一种平凡却又非凡的动物。我们可以看到马,但很难能骑马。这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在动物园里,骑马要消费;在赛马场里,骑马要本事。骑马现在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有钱、有权的人,才能常有机会玩马。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遛马仍是件富人的事。
拓展:
诗经的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第2篇:诗经解析
诗经解析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吗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 ,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哀胜。传说葛天氏的乐 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个的的记忆里。有了现在的歌儿,就可惜他人酒怀,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知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 歌是随着昏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士鼓士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艺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了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 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但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 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 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 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步。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這個字就是言、志兩個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謂言志和现在所謂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的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意、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氵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更是怎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是治玉,将玉比执行。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是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地没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的来解释这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根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断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的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第3篇:诗经棠棣解析
诗经棠棣解析
诗经是我国的一块瑰宝,我们都应该要好好掌握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诗经棠棣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诗经.棠棣》注释译文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解题:
这是一首贵族宴请兄弟、赞美兄弟和睦骨肉情深的诗歌。诗中以棠棣比喻兄弟,成为常用典故。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后世以花萼,棠棣,脊鴒,孔怀比兄弟之情,都是从此诗中取意。
注释: 棠棣: 棠棣又称郁李或者六月樱,开白色或粉红色花,果实比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