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3 07:13: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好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王梦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法、美读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过一些宋词作品,对词作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但很少能独立运用方法来分析作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虚实结合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应作为一个难点来处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一)、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补充:(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 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自由诵读课文,完成思考题。(要求学生引用名言佳句作答)(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唐 ] 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 唐 ] 李白 《相见欢》)(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南唐 ]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北宋 ] 苏轼《水调歌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教学目的:

⒈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⒉在通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⒊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欣赏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力作,宋代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赏析《雨霖铃》

⒈柳永简介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⒊教师范背全词

⒋学生朗读

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性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覊旅生活的情景。

⒍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⒎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⑴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皱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一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⑵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⑶“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着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目标课文

第四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赏析。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第2篇:《好》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人的优秀品质。

2.抒发对人物好品质的赞颂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好品质。

难点:学习用概述的方法而不是总起句写人物好品质。

教学准备

事先公布习作题目,由学生观察收集材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2.重读《忆铁人》,学习“参考片断”,选择材料,开始习作。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这次习作《好》是什么类型的题目?

(写人的半命题习作,习作前须补全题目。)

习作可以写什么人?

(熟悉的`有“好品质”的人都行:老师、爸妈、同学、邻居、民警、医生……)

这次习作跟四、五年级写过的写人作文有什么不同?

(①这次必须写人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好性格、好脾气,光是天真可爱也不行;②这次不是用一件事写入,也不是记二三事写人,而是用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写人。)

2.选定写作对象。

在自己的身边,感到最亲最好的人是谁?在这些人中间,你和他们交往中印象最深刻,曾经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事?

四人小组议论——全班指名交流。

3.重读课文,研究写法。

这次习作感到最为难的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①材料很多该怎么选定写什么?②怎样做到先概述后举例?)

(1)灯片出示《好妈妈》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判断。

中心思想:赞扬妈妈爱孩子、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

材料:①妈妈歌唱得很好听。

②妈妈双休日坚持读业余大学。

③早上妈妈抢过奶奶的篮子去菜场买菜。

④中午妈妈赶回家给我和奶奶烧饭菜。

⑤妈妈省下奖金替我买羽绒衣。

⑥晚上妈妈帮我解数学难题。

⑦那回奶奶中暑,妈妈背着去医院,陪了两天两夜。

⑧妈妈菜烧得很好吃。

根据中心思想,哪些材料无关不必写?哪一件材料应该作为

重点具体举例?哪些材料应该概述?

(2)重读《忆铁人》,研究先概述后举例的写法。

《忆铁人》举的是一件什么事?概述的是哪一件?概述和举例是什么关系?

“参考片断”《我们大院的好管家》写的是什么?这概述和总起有什么不同?

4.学生独立选择,先试写概述一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评价学生概述部分,突破难点。

2.交流举例的具体写法,完成习作。

(二)教学过程

1.交流概述段落的写法。

指名三人读试写的段落。要求读习作题目、习作中心,概述段落。然后评议:①概述是否符合题目和中心的要求?②概述的文句是否简洁而生动?③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应该注意?

2.修改自己的概述段落。

3.独立写“举例”部分。

4.让写作优生介绍“举例”部分,先读再介绍:为什么选

这个例子?是怎样把例子写具体的?

5.各自修改誊抄习作。

第3篇:牧童教学设计(好)

牧童教学设计(好)

一、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对儿童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猜一猜,他们分别写了什么?(课间出示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向我们展示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唐代作家吕岩又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作家吕岩的《牧童》,去品味童年生活的美好。(板书:牧童)

一、初读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课件出示牧童横野蓑衣)

2、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自由读)

3、(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个别读)

4、太好了!同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好妈妈》教学设计

艺术课《好妈妈》(一年级)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歌曲,体味生活,学会表达,引导学生在“说中思”、“唱中创”“品中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教学设计概括地讲有三个特色:

一、立足生活、挖掘情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大家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妈妈的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必须深挖生活中母爱的具体内涵,用学生自己经历的细节来加深体会。我极力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歌曲融为一体。

二、创设情境、尊重个体

在激发起学生对妈妈浓浓的爱意之时,适时学习歌曲《好妈妈》,在演唱中 我请小朋友把我当成妈妈,让他们把自己对妈妈的爱唱出来。熟练有感情地演唱后鼓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好读书教学设计

《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的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兴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知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在活动中进行团结互助的思想品德教育。

指导重点:

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有益的课外书籍及小说《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1、小说《爱的教育》及相关课件。

2、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

指导课时

一课时

指导过程:

一、导入:

作家肖复兴说:读书,能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能使枯寂的心变得温润,能使贫瘠的心变得丰富,能使平庸的心变得多姿多彩。笛卡尔说:“读一切的好书,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好的教学设计

“午后微风拂过”为你分享14篇“ 好的教学设计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祖国好》教学设计

《祖国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处理歌曲《祖国好妈妈》。

2、复习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学生资料的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祖国好妈妈》,感受在祖国妈妈宽广、温暖的胸怀中成长的幸福,表达对祖国好妈妈深深的依恋和赞美。

2、有感情地背唱《国歌》。

3、在收集、交流和表演能表现“祖国好”题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爱祖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和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祖国好妈妈》,并能正确地背唱歌曲。

2、收集表现“祖国好”主题的歌曲、舞蹈和乐曲等音乐小作品,结合本单元主题诗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主题诗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好伙伴教学设计

好伙伴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拨开”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吗?那能说说你们平时和自己的好伙伴在一起都干些什么呀?(学生自由说)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故事,题目也叫做《好伙伴》(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呀?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好邻居教学设计

好邻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懂得邻里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这样不仅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了解事物,分析事物,从而形成正确地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向父母、长辈调查与邻居相处的故事,初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说明问题的简单能力.在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知识与技能: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

教学重点: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里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这样不仅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教学难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好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