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陈情表》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哈三中 韩冰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词语及意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 情 表
李 密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第2篇:《陈情表》课堂实录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昨天我们已经将本文字词作了疏通,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文章。先切大家把课文齐读一下。
二、朗读课文
生:(高声朗读全文)
三、赏析课文
师:课文标题中的“表”是什么?
生:是一种文体。
师:对。这种文体一般写什么的?
生:是臣子写给君主的一种文体。
师:那好,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搞清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谁陈情?
生:李密。
师:李密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李密,生于224年,死于287年。西晋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张广祥编写。
师:谁来结合课文有关文字补充?
生: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改嫁,依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师:正因为李密以孝著称,才被他人推举为孝廉。
师:第二个问题:向谁陈情?
生:晋武帝。
师:他是什么人?
生: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师:他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生:李密有才华呗。
师:仅仅这个因素吗?
生: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司马炎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对。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张广祥编写。
师:第三个问题:陈什么情?
生:向君王上书请求辞官的衷情。
师:也就是“辞不就职”。为什么不就职呢?
生:祖母年岁大,需要人侍侯。
生:祖孙相依为命,做孙子的不能对祖母不闻不问。
师:对。课文也是这样说的。不过,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吧。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古人说,一臣不事二主。就象一女不嫁二夫一样。(生笑)魏晋时期的士人更是看重气节。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张广祥课堂实录。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张广祥编写。
师:好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
生:忠与孝的矛盾。
师:对。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我句个例子,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吧?
生:没有啊!
师:里面有个情节。晁错推行削减诸侯的政策,受到众人的排挤,但是晁错仍然不改心志,为此他的老父亲从老家赶到京城,劝说儿子别搞了。晁错说,不搞不行啊,不搞刘家就不能坐稳江山。老父亲说:刘家稳了,我们晁家就不稳了,你还是听我的吧。晁错说:不行。老父亲生气了:你就不听我的啦?晁错跪下,流着泪说:忠孝不能两全,我选择忠!最后老父亲痛苦地离开,投水自杀--当然,史书写的是吃毒药而亡。这件事告诉我们,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那么,李密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且不管它!张广祥编写。
师:第四个问题:怎么陈情?
生:(不做答)
师:想想看,如果你不想去做官,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劝说的效果?
生:情,动之以情,以情动人。
师:对啊。但是,光靠情恐怕还不够,还需要--
生: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师:对啊,那么李密有没有采用这两个手段呢?
生:用了。
师:再想想,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动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生:先动之以真情。
师:是的。李密在文章里就先煽情,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第五个问题:陈情结果?
生:文章没写,但是我们猜测应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师:猜得不错。看看练习一的楷体字(读),看来有辩才的李密取得了理想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课文,认识李密是怎样陈情的吧。
师:第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生:写悲苦的身世。
师:有句话在全段中起总摄作用,哪句?
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生:没爹没娘,体弱多病,与年老多病的祖母相依为命。
师:我看,可以概括为四大不幸(生笑):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他的悲苦身世,你们为之感动了吗?张广祥编写。
生:感动。
生:不感动。
师:唉,你们这些没有感情的东西!(生笑)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直叫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张广祥课堂实录。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这是人性的表白!在这表白的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母爱的伟大。我想,只要晋武帝还是个人(生笑),听了李密诉说的“四大不幸”,也会引发恻隐之心,唏嘘不已吧;你们如果还是个人的话,难道就不能感动吗?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的文字里读出细节来,当然就不可能读出感动来。你们啊,既要用“心”读,又要学会读!知道了吗?
师:第二段什么内容?
生:写什么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师: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生:一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二是“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是不断催促。
师: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生: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师:一方面是老祖母需要他奉养,一方面是晋武帝在召唤他,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情你们能够感受到吗?
生:能够。
师:真正能够吗?本来,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作者的今天。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你也不能完全属于你的家庭,你不能完全为自己作主。还有一个全社会的家长要主宰你的命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都在他的操控之中,阳光雨露都是皇家的恩典,你就在这样恩典的“沐浴”之中。因此,你首先得效忠于朝廷,你首先得做“王臣”,得是一个奴才,然后,你才能做一个孝子,才能报答你的祖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正常的人,具有人性的正常的人,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奴才,具有奴性的奴才:唉,做人难啊!张广祥课堂实录。
师:心情虽然很矛盾,但是从本段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还是李密的态度坚决。
师: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于是用起陈情的第二手段,就是--
生:晓之以理。
师:“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生: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师: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生:“本图宦达……岂敢盘桓。”
师: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是一个俗人,也想追求功名利禄,但是实在身不由自啊。老祖母确实需要我去奉养晚年,而孝,恰恰正是你所倡导的啊。这样就表达了对晋武帝的忠诚和感谢,打消晋武帝的疑念,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真是有理有情。
师:但是,忠和孝的矛盾还需要解决啊,不能因为奉养老祖母就不讲究孝啊。那么,文章的最后,李密是怎样解决矛盾的呢?
生:先尽孝后尽忠。
师:对啊。李密真是聪明绝顶,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对矛盾。在他看来,忠和孝并不是对立的,我可以先尽孝,再尽忠。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晋武帝又怎么能够不接受呢?张广祥编写。。
师: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全文围绕“辞不就职”而展开,对晋武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最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的说,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全文感情真挚,融情于事;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语言上,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最后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第3篇: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
第4篇:《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
《陈情表》
教学日期: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体“表“的特点,了解时代背景,
准确地掌握文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反复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陈情于表,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
第5篇:《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