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3 07:12: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习朗读。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题目“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归纳总结。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第2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第3篇:《放飞蜻蜓》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诗溪小学2018年春季学期语文公开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谆谆教导,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文,掌握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想象与品味词语,感受孩子们捉蜻蜓时的快乐和放蜻蜓时的干脆、乐意。

3、梳理“谈蜻蜓”的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感受陶行知的人品与育人方法。

4、联系生活进行拓展谈话,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 抚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