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兰亭集序》写作特点
《兰亭集序》写作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1、生动、准确的词语:
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
⑴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⑵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4、同典恰到好处:
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端看作一样,自然是荒谬透顶。这个典故以反面证明了作者的生死观。
第2篇:《兰亭集序》结构特点
《兰亭集序》结构特点
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集序》,则它的不甘平正,强调敬侧;不甘对称,强调揖让多不甘均匀,强调对比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
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当然微不足道,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任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赵孟9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却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
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而
“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敬侧效果。“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长成纵式,“口”则放扁成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至于 “杨”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型体结构截然有别—贯串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很难说在写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但我以为这是个极好的分析办法:我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各种错综交叉的线条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线条并加以归纳的话,我们会对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无从下手。自然更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了。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与建筑原理相类似。但仅仅把《兰亭序》等书法剧迹的结构美作如是观是很不妥当的,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a、均匀整齐,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
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以上所述“惠风和畅”四字看来,我们只有真正观察并理解了这四字的不同结构处理的“变格”,我们的临摹也才是有意义的、细致入微的。而一旦再把这种对艺术型结构的领悟与对线条关的领悟结合起来,构成对《兰亭序》的总体感受与把握时,学习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了。
原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第3篇:《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法特点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这里面的每个“之”字字体都不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
第4篇:《兰亭集序》散文特点
《兰亭集序》散文特点
导语:《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兰亭集序》散文特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