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忍
教室的角落里总会歪歪扭扭地斜倚着几把再简单不过的扫帚,土黄色的身体,拿铁丝绑一绑,从开学的第一天迈进这个教室,它们就是那样,安静地毫不张扬,在需要它们的地方挺身而出,而后就本分地回到那个属于它们的角落。年轻的身影把清洁这个教室所应得的荣誉写满他的脸颊,而扫帚却依旧是沉默,守着它的角落一言不发。
我无法了解扫帚是否欢喜或是觉得失落。是与生俱来的宿命让它平静地接受这一切,还是日久天长已习惯了这样的不公平,或者是扫帚拥有着人类所望而不及的坦然心境,在无数个漫漫长夜及灼灼白昼里,早已幡然领悟了世间一切,宠辱不惊。
扫帚不语,所以我无从得知。母亲从小便教我忍,只是我笨笨地到现在也没有学会。同学无意间翻了我的书包,想都不想就会乱发一通脾气;偶尔被老师冤枉,委屈的泪会在瞬间奔涌而出;遇到不公正的事,人群中又总是我第一个跳出来义正辞严……母亲总苦口婆心地告诫我要忍,忍一时方能成大事,自己每一次义气用事之后也总是后悔,可是下一次依旧是冥顽不灵……
也许,忍是一种残酷的智慧。自古万世景仰的帝王哪一个不是忍道中的高手,忍尽偌大皇宫的萧瑟冷清,忍尽官场迂回的尔虞我诈,一言一行要合乎老祖宗的规矩,一章一法决定着天下百姓的疾苦。要忍下孤独寂寞,忍下心力交瘁,忍下天下的抱怨和评论,忍下不被理解的欲说还休,忍下生来就被赋予的强大的责任和权力。他们忍了,他们得到了,几千年功过是非,他们走了,却留下了亘古不变的赞诗。然而我却不知道,倘若今生竟真生在帝王家,我会感到庆幸或是悲哀?我是不喜欢忍的,因为它会伤人,而且伤的是自己。多少年后,世人看到的还会只是这个我,简单而略带些任性的我。
也许,忍更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超然的心境,是因为原谅了所有的不公,才无心去计较一切,因而忍了。颇有些圣人的意味,然而我却是做不来的。可是说到底,我是更欣赏这样的一种忍的。起码它真实,不功利,是一种修来的境界,不争的超脱,而不像前面的,竟有些许自我利用的成分。
最看不起的莫过于那种普通的忍了,是为了自保,所谓息事宁人,所谓忍气吞声,那样的忍是一种卑微,是屈服,是妥协,是怕,怕抗争,怕麻烦,怕报复,是一种退缩。我希冀所有善良正直的人都不要有这样的忍,不要做儒弱的人,留给生命以应有的尊严。
忍有很多种,有的忍需要勇气,有的需要决心,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忍。我都是做不来的,因为我不想忍,忍着过一辈子忍的生活……
初二:欧佳乐
第2篇:安忍[材料]
安 忍
安忍(patience)的梵文是ksanti,通常是指有耐性、对痛苦与艰难能安然承受的意思,但事实上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安忍是看清情境并确知应该加以容忍而发挥出的耐性,因此,安忍有它智慧的一面,与一只驮着重物的牲畜直走到累死为止的情形有所不同,那种忍耐是缺少智慧与清明的,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具有智慧的忍耐,长着透视之眼的能量。
一般来说,当我们谈到安忍时,会想到一位有耐心的人,那同时也与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能持戒且能创造适当的情境时,安忍才得以发展,如此,他不只是因为那是痛苦的、不愉快的,或要试着熬过去而强行忍受,安忍可藉能量之助而得以轻易地发挥出来。如果没有能量。我们无法发展安忍,因为缺乏忍耐的力量;而这能量来自于创造出适当的情境,又与觉知有关。
觉知(awarene)一词的意义或稍嫌含糊,因为它时常指一个人的自觉或只是了知自己在做什么;在这里,觉知就是确切认清情境之意。它并不特别表示你注意自己的言行,而是你看到情况的整体,如同在空中鸟瞰风景一般,市区的配置等等尽收眼底。因此,安忍与持戒有关,而持戒又关乎觉知。
事实上,持戒是一切法之钥,而德性(morality,梵文sila)是持戒之源与持戒的主要功用。关于持戒,有两派学说:一派认为持戒是必要的,唯有经由持戒,我们才能学习并找出正确的途径;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任由事物以它们各自的方式发展,如果戒律少些、如果将事情留给个人的选择与本能,这样便可以使他对事情产生个人的兴趣,而不需要勉强他去做什么。
这两派说法都属极端之见。并非佛教徒事事喜欢妥协,而是必须将事情看得一清二楚的问题。当戒律过多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是被别人强加在身上的。有这么多规则、规定,一个人时刻被监看着、被指示该做什么,如此一来,你无法做真正的自己,而是另一个人将他的自我延伸、将他的观点硬加在你身上。那变成了一种独裁而不是持戒,如同强制东西成长而不是让它们自然地成长。除非在很难得的情况,有一个智力高且自制力很强的人,他可以不受杂乱、不安的念头、意见以及情绪的影响,但并不是说多数人都是疯子或心理错乱,然而这种因素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通常一般人总有神经质的一面,它使我们在面对某一种情境时会发展出神经质式的处理方法,而那绝不是正确的方法,那是依照自己的制约但不是因应实际的情况而采取行动的。在这种情形下,他没有能力发展自由,因为自由没有被适当地介绍给他——自由必须适当地予以引介。事实上,“自由(freedom)”一词本身的意义就是相对的:免于什么的自由,否则就谈不上自由。既然需要免除什么方得自由,那么我们必须先创造合适的情境,那即是安忍。
这种自由是无法由外人或上级权威制造出来的,你必须开展认识情境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发展观照全景的觉知——洞察一切的觉知,对于情境能够立时了然。这是个认识情境并张眼面对现况的问题,并不特别是一种神奇经验或有任何神秘可言,而只是对“当下”直接、开放与清楚的知觉而已。如果一个人能够直视当下,亦即他不受过去或对未来的期望所影响,而只看到当下那一刻,那一刻对他而言就全无障碍了。因为只有与过去或与未来的期望有所联想,障碍才会产生,因此,“当下”是完全没有障碍的。然后,他才会发现自身蕴涵无限能量,使他有无穷的力量去行安忍,他变成了一名勇士。当一位勇士出征时,他不会去想过去或以往的战斗经历,也不会去想未来的后果,只是全神贯注地奋力应战——作为勇士就该如此。同样地,当有严重的冲突存在时,我们必须开发这种能量来与安忍结合,这就是所谓具有全视之眼的安忍——透着清明的安忍。
确实地,一个人可能觉得在适当的情境下对当下那一刻打开自己、加以留意,并非不可能,这在他独处时或在适当的情境下,譬如在阳光灿烂的白日或某个愉快的夜晚,或有好友相伴、或正在读一本好书之类的时候——当时情境合适或很接近他想要做的事——会比较容易。或许他正和他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也或许他正因某事感到极端沮丧或困扰,但我们必须看出来,这两种面向实是相同的。
当然,这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颇为困难的事。问题是,即使当情境看似不错的时候,譬如就在这安静而无噪音的乡间,一个人仍然无法逃脱情绪的困扰与沮丧,以及自己收集了满脑子的东西。一部分原因与旁人有关,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他无法打开自己去开发足够的安忍力量。因此,整件事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个体而不是整幅坛城图案的一部分了。这个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永远留守在中心,不要对情境做任何反应。如果一个人觉得某件事不对,希望能加以改正,可能是个很良善的想法,不过中间却牵涉了“我”的因素;“我”希望他快乐,如果可以让他快乐,“我”也会快乐,其中包含了两个人同享快乐的意思。因此,这两种想法都属于对快乐的耽溺。
所以,我们没能在拉坯辘轳的中心点是常有的事,如果不巧偏在辘轳边上拉坯的话,黏土将会飞开。但这不是黏土或辘轳的错,只因你拉坯时没能把黏土掌握在正确的位置罢了。如果你把黏土保持在辘轳的中心,就会做出美丽的陶器来。重点在于,你必须时刻留在中心点,而别打算靠外人或情势帮你的忙。换句话说,一个具有高度安忍技巧的人,从不寄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并非因为他不信任别人,而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处于中心——他“就是”中心。
因此,想安静下来,不是得赶走聒噪的鸟儿们;想要静止,你也无法制止空气的流动或河水的奔腾——接受它们,你本身就会感受到宁静,你应该将接受它们当做是建立宁静的一部分。因此,是鸟的聒噪的精神面影响到你的心理面。换句话说,也就是鸟所发出的吵声是一个因素,而你对噪音的概念又是另一个因素。当你可以处理自身的因素时,鸟的聒噪就只不过是听得见的宁静罢了。因此,整个重点在于,我们不能寄望从外界得到什么、不应设法去改变别人或要求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不应在不适当的时刻试图说服一个人,也就是当我们知道他已经有自己的清楚看法时,或当时并非合适的时机让他能听进我们的话时。
有一个譬喻是说,有两个人赤脚走在很粗糙的路面上,其中一人觉得如果能将皮革铺在路上,踩上去将会很柔软舒适;另一人比较有智慧,他说:“不,我觉得如果我们用皮革裹住自己的脚,效果会是一样的。”这就是安忍,并非不信任他人,而是不对外界有所企求,他不试图改变外在的情境。这也是为世界缔造和平的唯一做法:如果你决定投入而接受,就会有其他的人也做相同的贡献;如果有一百个人这么做,整件事就会变好了。
有一则西藏的故事说:从前有一百零一位士兵,其中一位相当年轻的恰巧是统帅的儿子,他父亲对他说:“你好象太慢了,所有的人都装好马鞍了,而你呢?”他回答:“如果一百个人能把一百个马鞍这么快装好,那么只有一个人绝对用不了多少时间的!”当然,其他人都是在同一个时间内装好马鞍的,而他确实是落后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希望外在的情境改变,是错将整件事本末倒置,他会发现自己受到四面八方的推挤而终遭挫败,就像走在冰上一样。当然,有时候一个人确实可以针对特定的人改变情境——也许得经过一长串的痛苦步骤,譬如向那个人抱怨,或不厌其烦地向他诉说如此如此令人烦扰、或怎样怎样的事令人无法接受之类,但在经过此一冗长的过程之后,你想达成的目的——和平与宁静,却早已消失无踪了,你什么也没能达成,整件事变成了一场连续的老鼠赛跑。因此,安忍是建立和平榜样的好方法。
如果一个人想在哪里营造宁静的气氛,他必须开发安忍——不是一味地忍苦,而是看出惹烦我们的情境中富趣味的一面。如果我们能看到那特别的面向、讽刺的面向(也是有趣的面向),情境就不再令人气恼、不再侵犯我们的宁静了。如果我们能够轻松地、安静地接受情境,这已是跨出了制造和平与宁静气氛的第一步,虽然并没有人说出来,却可能已经有人感觉到了。
安忍是为禅定的修习开发出一个开放的中心与建立一个稳固基础的关键,它对于处理生命、与人交往,以及如何活在我们现处的世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安忍代表颇为不同的意义——几乎是清教徒式的不动声色、天真、少开口,生命虽然痛苦,却要带着假笑去承受。但那根本不是安忍,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与情境融合而看到它有趣的一面,这种清教徒式的坚忍注定有崩溃的一天、注定会爆炸,到时候,安忍将全无容身之地了。
第3篇:忍的诗歌
忍的诗歌
从骨头上诞生的意念
再没有被风霜雨雪遮掩
从骨缝中间渗出的思想
记载了太极驶过的轮转
千年的沉默万年的风骚
掩饰不住疯狂而又自卑的浮躁
歇斯底里地喊唱着历史的悲歌
割断了骨肉与筋腱的辛劳
站在悬崖峭壁上你的身姿
永远记载着指尖握着的锋利
埋藏在厚重不变的山谷湖畔
没有眼神能够体谅你的血迹
岁月横流迷雾凝聚成乳滴
沧海桑田积攒着清凉的甘汁
在刀的最锋利处滴滴流淌
那是从脉络里涌出来的.泪迹
把所有的笔画融进衰老的记忆里
柔软的心肌紧贴着冰冷的石壁
割舍缠绵酸楚的诗文墨痕
山石风松水墨无法改变你的执意
从骨头上诞生的文字
与心连在一起同样坚毅
曾经的奇迹刻下痛苦和艰辛的悲泣
用心的柔丝掩埋你沉重的记忆
第4篇:谈忍议论文
谈忍议论文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每当听到这两句话,总令人感到心胸开阔,它向我们道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与人相处必须懂得忍让。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免会和周围的人发生一些冲突。在此情况下,有的人斤斤计较,甚至为了争口气,而和对方无休止地争执下去。到头来,双方毫无所得,还弄得筋疲力尽,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化。假如能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容忍对方的缺点,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博大胸襟,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和对方的冲突。当然,这里说的“忍”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退却,也并不意味着在误解和委屈之下无动于衷。一个人如果懂得忍让,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得到更多人的'信赖和拥护,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样的忍,是大智、是大德、是大勇。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无数志士与人交往再三忍让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佳话。
第5篇:忍800字作文
忍800字作文
几年以来,我似乎总处于闷闷不乐的状态,有时我觉得很累很累,感觉自己很无奈。在生活中,我总是扮演着一个失败的角色,在孤独的时候,总想找个人来倾诉;总想找个肩膀依靠,总想远离这喧嚣的世界。
在学校我总是面对着同学们的不满,面对他们的冷嘲热讽。每当我满怀信心将班级管理好时,不知有多少人用凉水浇灭了我那希望的小火苗。这时我只得努力地把整口血吞下去,却依然要以温和的笑容去迎接他们的讥笑。在我失望到极点时,总是想起一句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只能给予我一是的安慰。我何德何能,又怎会有大任降于我身。倒是天没降大任于我身,却依然苦我心志,劳我筋骨,饿我体肤,空乏我身。唉!我真的很累。时常看见那些被批评
第6篇:忍优秀作文
忍优秀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忍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忍优秀作文1
中国为礼仪之邦,有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很早的时候就说过以和为贵、忍最高。可见,忍让是一种大度、修养高的表现。
忍让,作为一种民族美德,在这个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廉颇,他妒忌蔺相如,因为蔺相如没有任何战功职位却比自己高,所以他处处为难蔺相如,可是蔺相如却每次都让着廉颇,这就更是蔺相如手下大小官员感到不满,而蔺相如却说:“我和廉将军同为赵国大臣,如果我们不和,必然使秦国有机可趁”,廉颇知道了,负荆请罪,并和蔺相如和好如初成为最好的朋友。蔺相如的忍
第7篇:谈忍议论文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每当听到这两句话,总令人感到心胸开阔,它向我们道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与人相处必须懂得忍让。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免会和周围的人发生一些冲突。在此情况下,有的人斤斤计较,甚至为了争口气,而和对方无休止地争执下去。到头来,双方毫无所得,还弄得筋疲力尽,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化。假如能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容忍对方的缺点,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博大胸襟,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和对方的冲突。当然,这里说的“忍”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退却,也并不意味着在误解和委屈之下无动于衷。一个人如果懂得忍让,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得到更多人的信赖和拥护,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样的忍,是大智、是大德、是大勇。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无数志士与人交往再三忍让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佳话。廉颇和蔺相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