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1 07:12: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绝句》原文译文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点评

【主持人】并称为“诗圣”的李白和杜甫,即为朋友又风格迥异,您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吗?

【杨义】杜甫是公元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年代是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么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杜甫的诗都是写了很多时事,写了很多个人的经历,他忧国忧民,所以他写出来的诗被后人尊为“诗圣”。

他和李白是齐名的,李白是很飘逸的,他是代表着盛唐的前期。那时候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峰,中国当时是最强大的、最富有的这么一个国家。李白是面对着苍天放声高歌的,杜甫是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因而他的诗还有“诗史”之称。

【主持人】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而这首诗歌却带有强烈喜悦的田园牧歌情调,且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这里的背景请您给我们加以分析。

【杨义】这首《绝句》是1200多年前的一首绝句了,那么那个时候是唐代的由盛变衰的时候,发生了“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就到处去流浪、漂泊,后来他到了成都。那么杜甫是48岁入川,在57岁离开重庆奉节,在四川呆了整整10年。这个时候有一度时间,他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的旁边盖了一个草堂,甚至就是我们现在到成都去参观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这杜甫草堂。那么在这个草堂中,生活安定下来了,心灵也获得了宁静,所以写了一批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诗篇,这首《绝句》就是这些诗篇中的一首。

那么当时他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他有一首诗叫《客至》,里面就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个房子的北边南边都是春水环绕着,那么每一天都有鸥鸟、白鸥跟他相亲相近。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说“老妻画纸为棋局”,他的妻子把纸画成棋盘;“稚子敲针作钓钩”,他的儿子把那个针打弯了变成钓鱼的钩子——他就过着下棋和钓鱼的这么一种生活。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面,他看到他的草堂附近的景色,就吟出了这首《绝句》。

第2篇:《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绝句》原文译文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第3篇: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王庭筠《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王庭筠《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庭筠《绝句》原文译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译文】

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

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赏析】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吴涛《绝句》原文及译文

吴涛《绝句》原文及译文

吴涛的这首《绝句》纯然写春夏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并无深刻的寓意寄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吴涛《绝句》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绝句

吴涛〔宋代〕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译文: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夏日绝句》原文及译文

《夏日绝句》原文及译文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日绝句》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绝句》原文译文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绝句》原文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