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0 07:14: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这节课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新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我在实施探究学习时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本节课我在教学上先通过大小三角形争论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再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让学生猜测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呢?学生初步建立一个表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为后面的猜测和验证做了铺垫,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特殊三角形过渡到一般三角形的验证规律。

(2)创造解决问题的环境,给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问题面前是退缩还是前进呢?这就看老师如何有效地引导。我预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些各式各样、大小各异的三角形,还有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同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 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使学生在操作上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积极的。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意到练习的梯度,并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的游戏也很有趣味性,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不足之处: 1.验证猜想环节中,学生的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方法较单一,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思维比较定势,不敢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2.评价语言和方法都太单一,激励性评价没有层次。发言的学生比较集中,面比较窄。

3.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活动中,对剪拼和拼折的方法接触的太少,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引得太多,给学生的自主发现机会太少。

4.数学语言不够精炼,汉语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P85例5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各种方法(量、拼、折)去获取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测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2)、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特征来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测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四、教学准备

剪刀、纸张、锐角三角形纸片、直角三角形纸片、钝角三角形纸片、三角板、量角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课件。

五、预习目录:

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量一量

(1)画一个三角形。(提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准确,真实的测量出你所画的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度数写在三角形里。

(3)算一算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讲故事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出示幻灯片)在一个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它们分别叫老大,老二,老三,平时,他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三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他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是钝角,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三很纳闷。

要求学生只要认真学习这节课,老三的问题就一定能解决,紧接着老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检查预习

让学生口答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概念。生:在三角形里的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生:在一个三角形里三个角的总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用多媒体演示。3.新知探究

1)、通过学生分组合作验证: 画一画,量一量

学生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提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后用量角器量得该三角形的内角和。量好后指名学生回答量得的不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在学生测量时,强调问直角三角形里有几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有几个钝角,锐角三角形里有几个锐角等问题。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剪-拼或撕-拼

要求学生先把提前准备好的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或者,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并把它们分别拼在一起,能拼成一个平角。折-拼

①先统一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来折。

教师巡看学生操作,学生如果折拼直角三角形,及时提示:A先确定好斜边为底边;B确定两条直角边的中点并以这条中点线为准折向底边;C最后把两个锐角分别折向底边;汇报:发现三个角折向一块后,变成(几乎变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大概是)180度。②要求学生再按刚才的办法,试着折一折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汇报: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向一块后,也变成(几乎变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学生回答回答验证结果,展示作业。把好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出示幻灯片演示剪---拼,折---拼效果)3).通过推算验证: 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教师利用制作好的课件来演示。师问同学们通过量,剪-拼或折-拼发现了什么?

生小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出示幻灯片:早在300多年前,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1623-1662),就已经发现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而他当时12岁。师:你们今年几岁? 生:9岁,10岁。师:了不起,你们比帕斯卡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提前了2—3年,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数学天才,老师相信你们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你们相信吗?你们为自己鼓鼓掌。生边鼓掌,边说相信。

师: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现在大家都累了,大家做一个游戏,帮角找朋友。接着追问,一个直角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钝角?

师:同学们本节课知识掌握得非常好,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本次学习,你一定能帮忙解决钝角三角形内角三兄弟老三的问题,你想怎样给老三解释呢?想一想?(出示幻灯片)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一个钝角,如果有两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超过180度,它就不是三角形了,钝角三角形里的三个内角三兄弟就再也围不起来了。老师及时表扬,点评。

师:回顾以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

生:先测量计算,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大约180度,然后在剪拼折拼验证,再利用长方形说明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对,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学数学就需要这种精神!师:除了这些,你们还学到了什么? 生:自己先读书学习师:多好的学习方法!。4)、巩固练习。

(1)出示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这节课重点和难点,学生独立完成。

(2)求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是多少度?(3)做课本85页做一做。(4)做课本88页第10题。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布置作业

第2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双主体”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课后反思

严怀军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我们初一数学为启动点,非常有幸的学习了南京东庐中学“讲学稿”模式、高邮赞化中学“导学案”教学,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形成了我校的“双主体”特色,我们这些新手是最大的受益者。本学期快结束了,我上了一节汇报课《三角形内角和》,让我真切的感觉到“教育是门带有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宗旨是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进而提高教学效益。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请教了学校的教学能手余老师,请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指导。对教学案中涉及三角形外角知识进行了探讨,在学习余老师的课后我们决定在我的课上也可一试。现将我在这节课的思索、认识、体会及迷惑、彷徨总结如下:

一、抓好小组建设及学法指导,是搞好“双主体’的基础。

“小组学习”是“双主体”的主要形式。小组建设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虑成绩搭配、男女性别平均、学生的意愿;要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增强小组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更要做好小组长的培训,明确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职责。比如在进行例二的探索研究时,小组长并没有组织好组内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显得无序,最后也没形成一个总结来进行汇报。

二、“双主体”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双主体”中,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引导、指导。初中生是有一定的自我修正能力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在这节课上没有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未能调动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解决利用外角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产生倦怠、迷惑或感到困难时,未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获得成功。

三、实施“双主体”,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实施“双主体”后,表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了,但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减轻,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业务素质。课下教师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要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只有这样,课堂上利用非智力因素,展现一切课堂机智,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不会只见热闹,没有成效。

四、我的疑惑

1、“双主体”的实施对优秀学生来说的确得到了更多、更快的发展,对于那些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孩子来讲,简单的知识他们是投入进去了,碰到难的,比如现在的几何推理部分,他们就丧失了自学能力,让他们做,那就更是摸不着东南西北了。

2、教学流程要求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在预习时解决)、展示汇报、点评,对于每节课短短的45分钟来说,即使我们现在每堂课仅仅只安排了一个框题的内容,还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绩如何保障?

3、小组交流学习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内那些基础差的、表达能力弱的、不够大方的同学常常是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真正实现参与讨论,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越来越没有自信,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弱。

感谢学校的课改行动,给了我教学新生命,我必将坚定不移的沿着教改的路走下去,努力向教学能手们学习,提升自身教学修养,提高课堂效率!

第3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获得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增强信心。

本节课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自主探索中运用猜想—测量—撕、拼、折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又让学生把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180°的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和数学知识一起走进生活,再用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结论和性质。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思考,并放手让学生通过量、撕、拼等多种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是小学第二学段四年级下册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难,但我认为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基于以上里面,本节课,我也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对于三角形了解的内容还不够多,所以我才用了直接导入的形式来进入新课,让学生自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本节课我具体抓住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