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20 07:13: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总结

写什么:

也就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怎样写:

修辞方法: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还要注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 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兴)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

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

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诗阅读鉴赏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④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雨后池上刘攽(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

④此诗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⑤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要点:①肯定定“好”或肯定哪-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端居李商隐(06福建)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要点:(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002年高考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答题要点:①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②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③点明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题: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

答案: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李闯

第2篇:古代诗歌鉴赏 备课资料(语文版高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的拟制是制约考生得分的一个“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得明白“瓶颈”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因“病”施治。下面以2005年高考语文四川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实例来分析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第(1)小题从局部考查对诗歌句意的理解。第(2)小题命题非常标准,答题角度(从“静”与“动”的角度)限制明确,要求具体(“赏析”)。

答这一个题的要求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地语言表述出来。其表述思路是:怎样写“静”--怎样写“动”--怎样体现“动静结合”。三个要点答到一个给2分,缺乏分析扣2分,存在其他问题酌情扣分。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生在考场上所犯的毛病主要有:

一、未说行话

【例1】这首诗先从首联、颔联描写池塘水面的静,用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檐楹来表现,而颈联、尾联则是通过一阵东风吹来,吹动杨柳舞动,水面泛起波纹来描写它的动,全诗形成了一种静中之美、动中之丽的图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偏偏没有点出“动静结合”的术语。

【并发症】常识错误(绝句没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单独一个句子也不成“联”)。

【得分】4分。

【例2】水面的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正是微风拂动吹起的朵朵涟漪,明镜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写到东风垂杨舞,风过池面,荷心声音起伏,更勾画出一幅静谧的池塘与大自然风声结合的画面,拟人、比喻使画面美丽动人。

【病症】该考生在表述第二、三个要点时,没有明确点出“动”和“动静结合”。

【并发症】无中生有(“鱼翔浅底”)

【得分】2分

【例3】一池塘水,平若明镜,倒映出岸边的檐楹,明净而恬淡。微风忽起,吹皱平静的水面,岸边垂杨随风起舞。池水、垂杨、荷心相映成趣。

【病症】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正确,语言表述较生动(如“平若明镜”、“明净而恬淡”、“相映成趣”),但没有点出“动”、“动静结合”。

【得分】3分。

【处方】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话”。“行话”就是专业术语,诗歌鉴赏也有一些专业术语。说“外行话”是解答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的大忌。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语言评价方面的主要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等;意境及思想感情方面的主要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和“雄壮激越”、“娇美秀丽”、“婉转缠绵”、“苍凉悲怆”、“凄凉冷清”、“明丽清新”、“平和恬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等等。

日常学习和应试复习中,要逐个理解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和典型例子,答题时要恰当运用相关术语。

二、堆砌术语

【例4】诗中是先静后动,第一句先写出雨后的池如镜面一样平静,后又说东风吹起杨舞,雨点落在荷叶上的景象。诗人主要使用的是借景抒情、借动抒情,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欢快的、平和恬淡的画面。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在答第三个要点时堆砌了“借景抒情”、“借动抒情”、“平实质朴”、“欢快”、“平和恬淡”等五个术语,却偏偏没有写到“动静结合”。

【得分】5分

【处方】堆砌术语的考生已经具有“术语意识”或者“专业意识”,但是对相关的术语并不真正理解。考生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希图“广种薄收”。不过,堆砌术语者往往会捡到一些便宜,因为阅卷老师阅卷时是看点子给分,只要你答到要点就给分,一般不会倒扣分。

三、常识错误

【例5】诗第一句写池塘水平如镜,是从“静”写,第二句写东风吹起垂杨和荷花,是写“动”,整首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表现雨后池塘上的清新闲适。

【病症】该考生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即关于诗歌句数的划分。按照该考生的理解,这首诗一共只有两句。这种错误太明显。

【最后得分】5分。

【例6】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雨后池上的清幽、平静。上阙从静的角度来直接描写池塘水面的平静,也写出作者的幽思之情,更为下文写作作铺垫。下阙以动衬静,从侧面写出雨后池上的幽静,也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情趣。

【病症】该生错误地将诗歌的层次称呼为“上阕”、“下阕”(“阙”为错别字)。但“总-分”结构的答题思路值得肯定。

【得分】5分。

【处方】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是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能掌握的知识。如果因这个原因而被扣分,实在太不应该,所以平时要细心一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无中生有

【例7】雨后,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尔也能见几只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粼粼微波,一排接着一排涌向池边,回击在池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浪。

【病症】该考生的答案中凭空冒出了“几只小鱼儿”,还有“回环往复的波浪”。虽然鉴赏应允许读者创造性地理解,但高考诗歌鉴赏更主要属于“还原性鉴赏”,即尽可能还原诗歌的原貌,“理解作者的理解”,这是由现实条件下的统一考试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得分】2分。

【例8】雨后池上,因能使明月照下檐楹,故而静。但“东风忽来”,吹动了池边的垂杨,就像月下仙子在跳舞,因此有“动”,二者联系起来就似池中荷心的配角,但荷花是数不尽的,茫茫一片,才显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较清晰,但对诗歌第二句意思的理解有误,将原诗句“淡磨明镜照檐楹”理解为“使明月照下檐楹”,即使是笔误,将“明月”写成“明镜”,理解也是错误的,原诗句的意思是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岸边的檐楹,而不是真正有一面明镜。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无中生有”。

【得分】5分。

【处方】[例7]和[例8]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无中生有”。[例7]含有创造性阅读的成分,[例8]属于理解偏差。因此,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或明白统一考试的特性,或认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五、问牛答马

【例9】这首诗以池塘的静和杨柳舞动之间的对比手法,更衬托池塘的静来表现诗的主旨和意境,表现诗人的心情,以物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症】该考生没有细读题干中的要求,自顾自地从“对比”、“情与景”的角度作答。看来,该生对诗歌鉴赏术语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些术语并不真正理解,或者说是因为审题不细心导致出现了这种错误。

【得分】2分。

【例10】像镜子一样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叫人心情平复;而东风一起,倒垂的杨柳随风飘舞,使人心情愉快。作者都是以轻松的心情书写此诗的。

【病症】该考生将答题点聚焦于作者的心情--“心情平复”、“心情愉快”、“轻松的心情”,偏偏没有点到“动”与“静”。

【得分】2分。

【处方】对此病症,首先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平时马虎,考场就会出差错;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命题人要求自己回答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回答,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六、要点残缺

【例11】这首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主旋律是静,写“动”是烘托池塘的静,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的景象,动静结合,妙不可言!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病症】该考生实际上只答了一个要点--“动静结合”,而缺“怎样写静”、“怎样写动”两个要点。

【得分】2分。

【例12】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写出了小雨时节的气氛,对东风吹垂杨,以拟人的平淡来描写,文中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春色。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3】前两句写水平如镜,用比喻手法写出雨后池水的静;后两句写风起垂杨舞,以拟人手法写动。“荷心万点声”更表现出风吹过水面的点点风光,以青蛙的叫声衬托出池塘的静。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例14】“静”:以“明镜”作喻写出池塘的平静;“动”:以“万点声”的形象动态写出池塘的动。作者以“动”和“静”来写出自己内心的心绪,突出文意,表达了作者心绪不定。静是闲静淡雅,动是豪迈壮阔,说明作者的远大抱负。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处方】在高考命题中,主观表述题分值的分布并不是随意的,而往往是根据答案要点来给分的;高考阅卷时的通行规则是“靠点给分”,答到一个要点给一个要点的分。所以,在复习应考中要在动笔前想清楚答案应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自己先给自己的答案试着评一下分。从命题人、阅卷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案要点是否齐全。

七、过度诠释

【例15】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的内心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

【病症】该考生脱离诗歌文本,毫无根据地得出诗人“不愿再涉入官场”又“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的结论。

【得分】2分。

【例16】本诗中作者以水平如镜描绘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又以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

【病症】该考生竟然从水平如镜看到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从“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豪情壮志”。同时未用术语、缺“动静结合”要点

【得分】2分。

【例17】前一句从静态写出雨后水面平静,静得照出了檐楹,表现诗人的心情很静;后一句从动态写出风起垂杨舞,荷花在点头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烦燥不安。

【病症】该考生竟从“风起垂杨舞”、“荷心万点声”领悟到诗人的“烦燥不安”。

同时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8】作者先用比喻的手法将池塘水面比成一面明镜,接着又写到忽然一阵风吹过,垂下的杨柳开始舞动,水面的荷花又发出“万点声”,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使诗歌更生动,表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也体现了作者早已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却毫无根据地得出作者“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的结论。

【得分】5分。

【处方】对文学文本(包括诗歌)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学文本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才产生了其思想的、精神的、审美的价值。但这种多元理解是有基本倾向的,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堂吉诃德,不会变成贾宝玉。如果你眼中的哈姆雷特变成了唐吉诃德、贾宝玉,那就是过度诠释。

过度诠释,又可称为“妄想狂式的诠释”。判断某种诠释是否“过度”的原则是:没有比此更加简单的解释、要与别的根据相吻合。

在诗歌鉴赏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贴诗歌文本(包括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无论什么样的理解,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有根据的,即必须能够说出哪些诗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支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是从该诗歌文本出发的最简洁经济的理解。

八、缺乏分析

【例19】“静”时明月倒映水中,如明镜一般清晰,“动”者,微风吹动,杨柳在池塘两岸迎风飘动。本诗通过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更显出雨后池塘的美丽。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对第一、二个要点缺乏分析。第一个要点中应该指出水平如镜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第二个要点中还应该指出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

【得分】4分。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学生做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往往缺乏分析,或者不知道怎样分析。高考中,学生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的答案,如果只有要点,没有具体分析,只能得一半的分。

【小窍门】将自己的理解和引用原文词语结合起来。

A.善于使用引号,把段落“砍”成句,把句“砍”成一个个词语。B.引用关键词语组织答案。不要怕别人说“使用解剖刀”,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体阅读并不排斥分析,没有分析的整体阅读是囫囵吞枣。

【附】考场满分答案

【例20】本诗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动地将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观在读者眼前。所谓“动”则主要是“雨”和东风忽起致使其飘舞的垂杨;“静”则是指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一切都显得清新爽人,安静祥和。尔后的一股东风吹动池边的杨柳,将柳枝上的雨点刷落进镜面一般的水中,形成一点一点的小水浪,为平静的水面、静谧的环境平添了一分生机。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使该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清新怡人,让人神往,让人充满希望。(6分)

【例21】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如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塘边的檐楹,忽然一阵东风吹过,垂柳翩翩起舞,塘内的荷花也发出轻轻的声响。此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雨后池塘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亮亮

第3篇:高三诗歌鉴赏专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考点阐释】

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分值为6分左右,主要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

1.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以及景物(或环境)。

2.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了解其品质、性格、节操、思想情感等。

3.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事物的特征及景物的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

3.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沉郁顿挫、豪放俊逸、通俗、直白、清新、自然、朴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峻伟奔腾、雄浑豪迈等)。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送别诗鉴赏(高三备课资料)

送别诗鉴赏(高三备课资料)

送别诗鉴赏(高三备课资料)

陈恒广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06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07年江苏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送别诗同样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送别诗自身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例子,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