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小说药的人物分析
鲁迅小说药的人物分析
写于1919年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可见,这个“驼背五少爷”的称谓真是以小见大,匠心独用,也许“驼背”不仅仅是“五少爷”的特点,也是他的家庭在现实社会上的特点。所以还不能把“驼背五少爷”简单的归纳在麻木愚昧的百姓这一类。
正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驼背五少爷”对夏瑜这些革命党人的态度。家族的败落使他对封建王朝心存抱怨,但敢怒不敢言,所以他不像康大叔那样死心塌地甘做清朝政府镇压革命的工具,仇视革命;贵族的出身虽家道破败但本能的反对革命,所以他又不同于花白胡子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愚昧而不理解革命。由于这一形象塑造,使得《药》这篇小说在反映现实方面更具有广泛的社会空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避免了在人物塑造上的简单化公式化,虽然“驼背五少爷”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敷衍了事,却在这一形象上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一个“驼背五少爷”让读者领略了文学大师的高超本领。
第2篇:鲁迅小说《药》评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评点”这一传统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2、 学习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技巧。
3、 借助 “评点”领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总评”领会《药》的主题。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阅读鲁迅的小说《药》
(一) 阅读准备
1.出处--《呐喊》
2.写作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 整体把握
1.情节线索:复述故事,双线
提问:“药”是什么?怎么来的?药效如何?故事发生在哪些场景中?讲了哪两家的故事?
2. 人物 夏瑜 众茶客 看客形象
3. 理解主题--药的内涵
二、 阅读评点部分
1. 关于“评点”
2. 旁批
3. 总评[
4. 概括评点角度:评点环境描写;评点人物描写;评点情节发展;评 点作品主题;评点表现手法
课堂训练:使用旁批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评点微型小说《在柏林》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小说《药》的原文(先不看评点),圈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并整理成问题形式。
二、导入新课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 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 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接触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然而不同于以往我们学习小说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药》,是通过吴中杰先生的评点来深刻体会的。
三、指导阅读
1、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复述小说内容。 (教师指导复述)
2、 教师简介“评点”这一阅读和评论方法。
5、 重读“旁批”和“总评”,小组讨论并归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对原文进行评点的?
(1) 环境
学生找出原文中环境描写的地方及评点,说说这样评点的效果。
--(环境描写本身不多 ,点评更是寥寥数语,然而却把原作者的文字意图、作用和精妙之处传达出,有画龙点睛之效。)
(2) 人物
原文共 写了哪些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分别是怎么评点的?通过这些评点我们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 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茶馆里的茶客们:一群无聊落后不觉悟的小人物,当时社会意识的群体反映。
(3) 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药》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文章的哪个环 节联系起来的呢?评点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茶馆谈“药”。作者的点评“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发问,引出了夏瑜 的故事”等帮助我们理清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4) 作品主题
读过原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总评”,概括小说主题。
总评又主要从什么角度撰 写的?
--作者在总评时,先理清前任对小说主题的误解,再提出《药》的主题应是什么 ,然后道出原作者设计两条线索的良苦用心。另外,总评还对一些争论和疑点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5)表现手法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评点者还对小说的哪些地方进行点评?
找出文中对表现手法进行点评的地方,品味其妙处。
小结:由此可见,评点的角度涉及小说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无所不包。具体地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和作品 主题这五个方面评点。
第3篇:浅析鲁迅小说人物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
导语:鲁迅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年代,对旧中国的社会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人的景况和社会环境层层紧扣,恰如其分塑造人物形象来针贬时弊,唤醒国民,引起疗救。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从现实中走来,生动跳跃,充满时代特征和社会印痕,能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代主题的认识,善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陈士诚的“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西关门前的黎明中”震荡;魏连殳的突然长嚎 “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祥林嫂临死之前“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临死之前却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这些描写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许多都很暗淡,但读者读了并不郁闷颓废,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