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那树”是大自然的缩影,树的悲剧命运正折射出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对自然的毁灭,即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当人类文明的车轮在历史的烟尘里渐行渐远,我们更不能忘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我将本课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优美语言,在读中领悟作者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把握那树的命运和品格作为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情,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科教学难点。
(文中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却又句句有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树的悲剧命运只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只有真正领悟了作者意图,才能实现本篇的创作价值。因此,我将以上两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问题点拨法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适时提出几个简洁的问题,力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说学法】
品读赏析法
(文者,情也。只有朗读,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体会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内涵。)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教授
六、教学过程
(一)聆听大树心语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并为其配上图片。
教师导入:正如歌中所唱的:它顶天立地,冰雪压不服,狂风吹不倒,撒给大地多少绿荫,撒给人类多少爱,绿叶中藏着多少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它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的“那树”,与它同喜同悲,感受它沧桑的命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歌为心声,歌由情发,以听歌曲的方式导入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创设情境。)
(二)仰望大树风姿
1、学生初读,解决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朗读时感情要深沉,有力度。)
2、听精选段落范读,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3、仿照句式,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作注解。(朗读相关段落,抓住文中关键词,也可以自己概括,主要是有关大树品格的词语。)这是一棵奇特的大树,你看它蔑视狂风,在万物匍匐时,它屹立不动; 这是一棵的大树,你看;
„„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听精选范读,给学生导航,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作为初四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本不是难事,设计仿照句式的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捕获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我给出示例,做学生迷雾中的灯塔。)
(三)悲叹大树命运
设计问题如下:
1、这样一颗不平凡的大树,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呢?(最终被杀死了)
2、树犯了什么罪被判死刑?(一醉酒驾驶者撞到大树,重伤致死,交通官员判处大树有罪)
(设计此问帮助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犯罪”的是人类,承担人类过错的却是无辜的大树。)
3、他们是怎样行刑的?(采取词语赏析比较阅读)
设想学生会做如下回答:
【文章第9段】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原文)【文章11段】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
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原文)
(课件出示修改后的文段,与原文比较,深刻体会作者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森森的木屑。那树在倒地时发出轰然巨响。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挖出这个长满虬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砍断了所有的根须。(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痛苦、愤激的感情。第三个问题采取换词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揣摩词语,找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金钥匙。)
4、请从下面两个词中选择一个,为课文标题加上感叹词。
A、啊!B、唉!
(设计此问,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感同身受之效。)
(四)无奈大树消逝
师语:这棵没有屈服于狂风的大树,却倒在了人类文明的电锯下;千千万万的大树,千千万万的生灵也在远离我们的世界。大树消逝了,可以再植,但是离我们远去的仅仅是大树吗?
(解答此问时,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人们在炎炎烈日下于大树的庇荫下悠闲纳凉的情景不再;月下在大树繁茂绿叶下喁喁私语的情侣的温馨场景不再„„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大树,失去的更是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物我相亲的意识)
(设计此问,在于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解决本文难点,引起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五)我看“大树”现象(拓展提高)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组织小辩论会。
辩题:自然与社会发展
正方: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统一
反方:社会要发展,破坏自然是必然的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设计此环节意图,是锻炼学生整合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六)小结
蚂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伙伴——大树,从而失去了家园;终有一天,失去地球上伙伴的孤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的家园。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只有与大自然物我相亲,和谐发展,才能像“那树”一样繁茂如焰火,生生不息。
(七)作业
A、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亲人”“兄弟姐妹”不断倒下,只剩下孤独的你,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必做)
B、这几年来,我们开发区一直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道路越来越宽了,路灯越来越亮了,楼房越来越高了,吸引外资越来越多了;环保意识也更强了。比如:对磁山的开发利用与植树造林。请你调查我们开发区这几年在城镇建设和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有力措施,做一份手抄报。(选做)
(设计这两个作业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样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审视生活的视野。)
(八)板书设计
那树
去根刨须
唉!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主题,引发思考)
七、说课小结
整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采用听读、朗读、跳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顺利突破重点、难点。采取填词注解、词语赏析比较阅读、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点带面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那树》说课稿
说课人:邹安虹
单位:开发区六中
第2篇:《那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均的一篇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散文的教学,就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要“披文入情”,从语言入手,由形求神。这篇文章,想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逐步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那树》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懂这篇散文难度并不大,但是文中蕴含的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则需要学生认真揣摩品味。
基于以上两点,预设本文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鉴于此,拟通过启发教学和诵读品味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笔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主体思维、涵泳诵读以及小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课的欣赏、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用冰心的《谈生命》相关内容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什么呢?
这样导入新课,能够将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并能激发学生对于树的命运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树的重新认识。(板书:那树)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
用“矛盾”这一条主线贯穿整堂课,按照读文本,读作者,读社会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研读课文。问题设置一(读文本):那树到底该不该砍?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此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走近那树,探究那树被砍是否存在必然性,让学生在“该”与“不该”的讨论、争辩中,初步感知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那树的矛盾。)
反方观点:不该砍。
学生比较容易在1—5自然段找到依据:
结合文章内容,归纳出:树是历史的见证;树充满了传奇色彩;树护佑着一方百姓;树默默无闻为人类作贡献等等。
正方观点:该砍。
学生在文中能找到的最直接的依据:
这天,一个喝醉酒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追问: 把“ 宣判那树要偿命” 改为“ 决定砍掉那树”,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此问,旨在让学生明白人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荒谬,并继续追问:如果没有这次交通事故,那树会被砍掉吗?
(结论不言而喻,即使没有这次交通事故,那树依然难以活命,以引导学生追寻那树被砍的更本质的原因)学生容易找到:有关“柏油路”、“工头”、“计程车”这三处。
重点品味: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在这里运用删减词语的方法比较朗读,让学生体会数量词和动词的作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之迅速。(板书:人类文明)
问题设置二(读作者):那么,作者的情感倾向呢?一起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树被砍倒的过程的?(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进一步感知现代文明发展与那树的矛盾。)
学生容易找到:(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2)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这两句,主要通过词语的替换比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对树被杀感到愤怒,对树命运的同情。还可以品读来自乡间的清道妇讲述的蚂蚁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如 “清道妇是树的亲戚”、“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等等,进一步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树的深情,对生命的关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文章第8段,重点品读这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1)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2)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在这里,主要通过讨论“啊”的语气的变化,进行比较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并让学生齐读第8段。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老树情怀,到此,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再追问:作者同情的仅仅是一棵树吗?(此问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那树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代表,真正的矛盾是现代文明发展与整个自然环境的矛盾。)
(板书:自然环境)
显然,那树,只是千千万万被任意践踏的生灵中的一员。作者痛心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四)拓展延伸
(由此过渡到拓展环节,笔者以最近频频出现在媒体的自然灾害消息作为拓展)
从本月19日到22日,中国大约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2.7亿人口,遭遇沙尘天气侵扰。一夜之间,沙尘越过黄河,越过长江,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城市;从去年8月开始,我国西南地区5省市区遭受着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水库露底、河水断流、农田龟裂、水井干涸,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问题设置三(读社会):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我们该何去何从?(板书:问号)(此问引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社会、思考社会,并寻求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方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学生交流之后,适时导入作者的一段话,辅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思想内涵。
资料链接: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五)结束语:
没有小草的土地是空虚的,没有树木的道路是孤独的,没有鸟儿的天空是寂寞的;
不要让你不羁的脚步惊扰了小草春天的故事,不要让你功利的目光切断了树木成材的梦想,不要让崛起的高楼迷失了小鸟飞行的方向,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吧,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的。
第3篇: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考虑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同学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