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浅谈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可谓是悲剧的一生。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去。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王国维。忧郁的性格,悲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担,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性格上也异常敏锐。恰恰在他青年时代,正好又面临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根本找不到出路。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热爱自由,有着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抱负。陈寅恪为其撰写的碑文写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王国维思想的形成,除了他自身性格造就外,还必须要提到的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那是因为他和叔本华基于相似的人生感悟,所以从一开始接触叔本华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王国维已经流露出对生存现实的本能的厌倦和失望。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就是人们对所拥有的始终觉得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的状态,“苦痛是也”。即使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但很快就会充斥新的欲望,生活就是欲望无休止的重复,所以他觉得“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欲望驱使人们为了实现这种功利性的目的而进行所谓的“努力”,穷其一生而被桎梏在欲望的世界之中,而一生却得不到片刻的休憩与安宁。
王国维对于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寻找不到出路,这是他最大的灵魂之苦。那么,人处在“此桎梏之世界中”,有没有解脱之道呢?王国维说,这就是美、艺术。“故美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他认为,人世间的万物,都和人存在着利害关系,而只有艺术才能摆脱这种关系。艺术可以使人解脱,即它是无功力的。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大部分来源于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处境的感触,都是源于生活的,但是现实生活的悲苦和黑暗又不断促使他去寻求真理和光明。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的局限性,理想和现实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试图通过学术研究,探索宇宙人生真理。在他看来,真理便是永恒,它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对于真理的追求,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是将其与对人生的某种洞见和人性的自由发展相互联系。创造者可以摆脱个体的私利而保持个性自由,从而真正实现对于人生的超越,不再局限于当下的自我,而进入广阔的人生境地。王国维认为,美属于更高的精神领域。对美的欣赏与接受也是人内在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是纯粹的,不带有任何欲望、物质利益和实用目的。同时,美不同于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因为它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它只是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世界。王国维强调的艺术独立和形而上意义的本意所在,就是主张审美和艺术的价值要使人的情感感到完满和自由,从而拯救自己的人生。
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所必须提到的一个词是“境界”。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所谓的境界是指真情、真景高度交融的一种审美状态,这种“真”的状态渗透着审美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追问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在作品中,如果要称其为“有境界”的作品,那么作者则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书写,只有这样的真情、真景才能真正的打动人、感染人。那么所谓“真”的体悟就是指艺术家在观察事物时,要注重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艺术就是作家强烈感情自然流露的结晶。这种对于“真”的体悟,必须要通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方式才能获得。
王国维在美学上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提出的“古雅”概念。它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具有人文意蕴和生命意志的艺术类,其中成为了中国艺术可玩味和欣赏的审美中介的是实践性和具有人文气质的“真本”,这与王国维对中国艺术的终极关怀相呼应,即关注人文修养与人品修为。“古雅”论达到了对美最深刻、最终极的内涵和意义的了悟与洞悉是因为它可以把艺术与人文精神内在地联系起来。
王国维是本着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反思,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在终极意义上对诗意人生的执着追求,以自己的心血浇灌出了他那些弥漫着生命之思的美学文字。在这位美学思想家的深处涌动的'是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关切。先是对现实人生的荒谬和悲哀之后,借助审美之弦,才能奏出生命超拔的乐章。这种审美精神的张扬,表征的正是一份对生命意义深沉的价值关切。王国维内向、忧郁的性格并不完全来自其对个人生命意义的悲观、压抑。王国维不是一个整天只钻在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他具有很强烈的人文关怀。审美人格是指美学意义上的人格,是指人的一种精神需要。陈景望先生曾经指出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审美人格。他说,自由才是审美人格最大的特点,而具体则表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人活着,并不是简单为了一个或某个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本身,人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纯功利的,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超功利的。
作为一个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人,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心理人格,而审美的作用便是陶冶人的情操,它以高尚的审美精神,让人们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忘掉利害关系,从而得到最纯粹的快乐,这也是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目的。
现在的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的物欲也在不断膨胀,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与人们的幸福感同日而语,故人们愈发感觉到精神上的空虚。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致使人们的心态也越来越浮躁,再加之功利之心很重,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关注身外之物,而很少考虑内心的精神需要,因此压抑感越来越重。所以,现在的人更应该去培养自己的审美人格,我想这应该也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所在。
第2篇: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时被尊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尊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时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就是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党派与党派它们之间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争斗对立的关系,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显然是不对的。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实行和,并不是没有原则,为和而和,还需要以礼节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实行,使其做到恰到好处。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说明和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和善地来处理问题。
我们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一般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国际问题。我国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间的争端,今天又提出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等等,都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应用孔子重视家庭伦理观念,建立长幼尊卑秩序,把孝作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目标。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品德,不仅是因为晚辈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晚辈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讲究仁爱,重视伦常,提倡和谐,强调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奋斗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稳定社会和睦民族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社会上还存在尔虞我诈背信弃约的现象时,孔子思想的信廉刚直等道德,就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会变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丧厚葬父母在不远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这些繁冗愚孝的行为观念应该扬弃。但是,当某些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因素还存在,它还能对社会发生作用时,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不会消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第3篇: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 研究 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 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
第4篇: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