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杜甫《春夜喜雨》全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春夜喜雨》全诗原文及鉴赏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春夜喜雨》全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题】
杜甫作。这首诗通过对春雨的热烈赞美,表现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把春雨写得非常生动、细致、传神。开头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赋予春雨以知觉和感情,赞叹它当春而发,下得及时。接着的四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仍用拟人化,并结合动静相衬、明暗相间的手法,细腻入微地刻划春夜雨景,使我们仿佛听到那微风轻拂、细雨润物之声,见到黑云笼罩的旷野和江船上一点明亮的火光。这四句诗,显出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感觉、独到的观察和传神的艺术表现。结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写雨后晨景。满城盛开的红艳艳、湿漉漉、沉甸甸的春花,衬托出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诗中写春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它有意润物、不求人知的高尚品格,这也是诗人高尚人格的表现。
全篇并没有一个“喜”字,但诗人盼雨、听雨、看雨、喜雨、赞雨的满腔喜悦之情,却从字里行间透出。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乃:就。发生:此处指降落。潜:悄悄地。润:滋润。野径:田野间的 小路。红湿处:指带雨水的花。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锦官城:成 都的别名。
【大意】
这真是一场及时好雨,仿佛知道节气变迁似的,一到春天就淅淅沥沥 下了起来。它在夜晚随着轻柔的春风悄悄地降落大地,无声无息地滋润 了万物。此刻的田野小路上什么也看不见,黑黑的雨云笼罩着天空,只 有江面上点点渔火,在这一片漆黑之中,显得分外明亮。到了清晨,只见 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原来是成都城开满了被雨水打湿的沉甸 甸的花朵。
【鉴赏】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诗人经过几年的逃难流亡,到这时生活才比较安定,心情才比较舒畅。这期间,他常常参加一些轻微的农事劳动,以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蔬菜招待客人:“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宾至》),他甚至打算终生躬耕于浣花溪畔:“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在这种情况下,他跟农民的过从更加密切频繁了:“田父要(邀)皆去,邻家问不违”(《寒食》),他也更加关心农作物的生长了。
《春夜喜雨》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各种植物经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早春正是急需大量养料和水分的时刻。对于这一点,“细推物理”的诗人是了解得很清楚的。因此,诗一起笔,就寓叙述于议论之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意谓这一场好雨太懂得时间节令的特点了。当春天一到,她就降临人间了。这一起笔,出色异常。首先,诗人移情于物,使物著我色:春雨仿佛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深明物理的脉脉含情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外化,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非常成功,一开始就将春雨写活了。其次,寓叙于议,开门见山,一开篇就紧紧围绕诗题“春夜喜雨”来落笔,显得极其紧凑。再次,锤字炼句,字字精当,字字含情。“好雨”者,是诗人的赞语,就蕴含着“喜雨”的“喜”;“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是写这场雨为什么好,也就是“喜”的理由。诗歌不排除议论,而要在议论时带着浓郁的感情。杜甫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巧妙地寓叙于议,因而此诗一开头就有一股引人入胜的力量。
第二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从耳闻这个角度状写出春雨润物之功。潜者,偷偷地、暗暗地、悄悄地之谓也,不仅切牢“夜”雨的特点,写她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已降临人间, 而且反应出春风之微和以及下句春雨润物之滋润。脉脉绵绵的细雨最能滋润万物,韩愈也曾有过“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名句, 显然是从杜甫“润物细无声”句中得到启发而写成的。但韩愈以酥油的润泽、光亮来比喻, 着重写春雨的视觉形象; 而杜甫以“润物细无声”来状写春雨润物之神, 则侧重于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形象。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雨既然如此绵绵脉脉,既是“潜入夜”,又是“细无声”,一般人是不易发觉的,而诗人不仅发觉了,还感受得那么真切,可见诗人对春雨之关心。这关心固然来源于诗人平时一贯善于“细推物理”,而更重要的是,杜甫即使在成都草堂安定的'环境中,也时时不忘现实:“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建都十二韵》)。他是从关心民生疾苦这一高度来关心春雨的。而南宋诗人杨万里却曲解了杜甫这首诗,曾在《又和春雨》中对杜甫提出了批评:“未爱少陵红湿句,可人却道是知时”,意谓杜甫仅是从关心花事的角度而不是从关心农事的角度上去关心春雨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未免胶柱鼓瑟。首先,花事跟农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花草与庄稼同为植物,同样需要春雨的滋润,花事好农事也必然好。其次,诗歌的写法是以少总多, 以点代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何况,这儿杜甫明明写的是:“润物细无声”,这“物”不明明包括花草、庄稼在内的一切植物么?这只要看一下他写于同地稍后的另一首《江亭》诗就可了然。《江亭》前六句写道:“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诗人何等悠然闲适,似乎他已十分满足于这个安乐的小天地了,然而在结尾两句诗人却振笔直书:“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诗人何尝有一时一刻忘怀于时世的艰难、民生的疾苦? 《春夜喜雨》正是站在这种高度上来写春雨的。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目见这个角度描绘春夜的雨景。上联已显示出诗人喜不能寐、深夜听雨的形象,这一联进一步写他观望春夜雨景后的感受。夜色深沉,野外的路径,黑魆魆的已看不清了;天上阴云密布,星月潜藏,当然也是黑黑的一片。可是在这天地一片漆黑的环境中,江船上却一灯独点,显得格外明亮。在天地“俱”黑的环境中,江船上一灯“独”明,这是何等优美的形象画面,在这一“俱”字和“独”字中,又隐藏着诗人何等惊喜的心情。因此,这一联通过春夜雨景的描绘,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春夜喜雨之情。景与情偕,水乳交融。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想象第二天清晨雨后优美的景色。意谓第二天天亮起身一看,到处都是鲜红耀眼的一片,带水的花朵,丹艳欲滴,沉甸甸地低垂着,充溢于整个成都城,令人观赏不尽。这一联中的“湿”字“重”字,极其精炼传神,其好处不仅在于形象地、精确地描绘出被雨水沾湿的花朵的色与姿,还在于极其含蓄地、鲜明地抒写出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锦官城里的花事如此美好,锦官城外的农事也必然不坏,这层意思尽管都在言外,读者还是能心领神会的。体会到这一层,就更能了解杜甫民胞物与的伟大胸襟。
这首诗从春雨的发生写到春雨的形态,春雨的夜景以及春雨的润物的功效;从概括议论入手,再写到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从夜里写到天明。完全遵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来构思,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而又不显得平淡。其秘诀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刻划物态的细致逼真,生动传神;二是表达感情的一线贯珠,真挚浓郁。这在上面都已细致地分析过了,这儿不再赘述。
拓展内容:杜甫《春夜喜雨》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课内诗歌并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字词。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润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第一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后面三句集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体现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诗题为《春夜喜雨》,在诗篇中“春”“夜”“雨”都有了,但“喜”字却没有出现过。请仔细读原诗,揣摩体味,说一说诗人是怎样对春雨抒发了“喜”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2.唐 杜甫 下雨的季节 夜雨
3.(1)好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2)等到天亮后,看着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妖美红艳,把整个锦官城变成了花的海洋。
4.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5.诗中将春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赞扬了春雨“及时”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巧妙地表现出来。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欢喜、喜爱之情,并由此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意思对即可)
第2篇:杜甫诗《春夜喜雨》原文鉴赏
杜甫诗《春夜喜雨》原文鉴赏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春雨知道适应季节,当万物萌发生长时,它伴随着春风,在夜晚偷偷地及时降临,滋润万物又细微无声。郊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朵躲在黑暗之中,江上渔船的灯火却格外明亮。待到天明,看那细雨滋润的红花,映着曙光分外鲜艳,饱含雨露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注释
(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8)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9)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0)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鉴赏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第3篇:杜甫《春夜喜雨》原文鉴赏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鉴赏
《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篇诗作。这是一篇传诵度极高的诗作。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春夜喜雨》原文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意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