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和游戏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6 07:13: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历史、现实和游戏(700字)

历史、现实和游戏(700字)

历史,是一种过去式。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改变,颠倒历史,是一种对时空法则的大不敬。现实,是正在发生的,它是由人们去创造、改变的。游戏,是一种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它糅合了历史与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像是一种平衡的一样,一旦平衡遭到破坏,会让历史颠倒黑白,现实变得虚幻,未来更如同笑柄。

发生了的历史,是我们所经历的,就像是在某种意义上人死不可复生,过去了的,该放下的要放下。但是,刻意掩饰真相的人终究会铩羽而归。

现实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实现的。历史改变,奠定了现实。每个人应该活在现实人生中,为了达到目标,而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现实就像历史一样要坦然面对。

游戏,是一种人类对未来边界的思考;科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发展的天花板。未来毫无疑问是人们所期待的.,VR、5G、飞机等,是人们通过科幻,创造的成果。

当游戏失去了科学性的时候,就会变得荒唐,就像我们平时虚度的光阴一样。当游戏曲解了历史,破坏了现实的时候,“游戏人生”本应是人们合理构思,展现创造力的一面,有时却成为了放纵的理由。当人失去了创造力,当天赋迷失在游戏中,未来的发展从何谈起?

历史世界给我们知识的营养,让我们从失败、错误中汲取教训。可是当我们活在历史世界中,现实就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奋斗、上进的空间。现实世界使我们成长,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但是当过多思考现实,而不是想象其他发展思路时,人就失去了创造力。游戏世界给我们思维新方向,展现我们的创造力,沉迷于游戏,世界就会变得懒惰,从而丢掉经验。

三个世界,三种人生。每一个世界都有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现实与游戏,中间的平衡不应该被打破。这种平衡使我们进步,让我们的精神升华。人生的进步正是在历史人生、现实人生、未来人生的必然联系中得以实现。

第2篇:人性、历史和现实

人性、历史和现实

人的本性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区别两个概念: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实证分析则强调实际情况如何就是如何。有人主张人性本善。我就要问,人本来就是善的,还是我们要追求善?前者是实证的角度,后者则是规范的角度。从实证角度而言,人不是善的(假如人的本性是善的,世界便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了),但从规范角度而言,我们当然希望人性变成善的,只能说“人性本善”代表了我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本文,我主要是立足于历史和现实进行的分析。所以,在阅读本文时,希望读者除了死记硬背了学校里的历史教科书外多少了解一些比较严谨客观的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或者当代没有被严重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读物)中的历史故事,而且还能抛开书本用心切实感受人际间的利益冲突。

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相异于自然界比较独立的精神世界。所以人性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在于人性的可塑性很强,在不同的制度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本性”。在专制社会普通百姓甘于臣民或奴隶般的生活,在现代民主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美国(社会主义宣扬的是“真实的”民主,但事实上已经存在过和依然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方面似乎做的并不是太好,我们的言论自由只限于歌颂而不能随便表达,而且在官员更替中普通成年公民根本接触不到选票)的公民往往比较敢于向政府喊出私利,并强求满足。而且,人性不是给定的,而是我们主观意志参与其构造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的“本性”。但是人身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特性是很难甚至不可能改变的,比如那些很强烈的欲望。构成人心的比较强烈的欲望,主要有,对金钱和权利的欲望和性欲。前两者,是为了现实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为之。性欲,从人类发展角度而言也是保存人自身的需要,而且出自人的本能,强烈持久且不宜很好满足。

一、生存下去的愿望。

生物都有保存自己的“倾向”,人也不例外。活着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当然,有的人主动选择去死,这要么是逼不得已,要么是精神幻灭,要么则出于精神冲动。逼不得已,乃是活不下去。精神幻灭,乃是精神上的混乱,是人所不愿,但终归发生的糟糕的结果。精神冲动则往往是精神受到了刺激,处于激越状态,要么难以保持长久而趋于平静,要么仅限于少数人“坚持毁灭自身”(这需要超人的勇气,不是一般人或曰正常人所能做的)。所以历史上的革命者和真正愿意为某种主义献身的人只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甘于“苟活”的。美国的独立宣言也说,人民是甘于忍受而不是愿意反抗的,除非万不得已,独立并不是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人民的选择。

要活着,也就意味着,我不能随便死去,我有自己的生命和欲望需要照看,也就意味着,我不是谁的附属物,我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我的一切行为需以我活着为前提进行。我要活着,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源,也就是说,活着就意味着,我不可能大公无私。什么是大公无私呢?就是奉献一切。大公无私,奉献全部的结果只能是自我的消灭,因为你没有了生存的资源,而这并不符合人的现实本性。

二、欲望不可灭,只可合理引导。

人生而有欲,而且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摆脱欲望。对于欲望,从规范角度去看,儒家文化讲究“克己复礼”,要求限制;佛家以“空”言之,采取回避的态度。这都是对待欲望的消极态度,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一切人类史,无不充斥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夺的背后,都是欲望的驱使。就近譬喻,日常和人相处中,无处不在的江湖,便是人心各异,各有所欲的明证。人要活着,就必须有所索取,否则,生命便无法继续。

从历史角度而言,要让人保持“克己”的状态很难。欲望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欲望只可被压制,而不可能永远被严格控制。人并非完全理性,所以并不可能时时预计到纵欲的后果,即使预计到了也未必管控的住。而且,人的理性常常成为了欲望的“帮凶”。聪明的人往往只是掌握了更好的满足欲望的方式,而不是更聪明的预计到纵欲的后果并且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

人心各异,个人皆有实现自身欲望的渴望。人心常不齐,根本原因也在于人的欲望各异。每个人无论聪明或愚笨,都会尽己所能的满足自身欲望,甚至会为了眼前的“金钱,权利,色诱”铤而走险。我这里分析的只是事实,而不是倡导人要这么做。我只是试图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限制人的欲望,常常不是人的自愿行为,更多情况下是被迫的,或者是自己理性管控的结果。一旦条件,发生变化,“理性的人”往往会试图采取一切措施满足自身的欲望。既然限制人的欲望不是出自人的本性,那么,限制便需要一些条件。我愿称之为成本,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限制一部分人的欲望所必需付出的东西。当限制人的成本过高或者没有给

予被限制者足够的补偿之时,对欲望的限制便只能以失败告终。例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面包与理想、在富裕生活与坚持普遍贫困的平等主义的道德迷梦间,我们最终选择了改革。

三、对于传统文化的两点批评

限制自己的欲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大部分是倡导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欲望当成很坏的东西,视之为恶魔。总是鼓励人都去做圣人,要无私奉献。这实际上是违背人本性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是人本身的欲望。那只是一定条件下的选择。所以,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官员和书生都是伪君子。满口仁义,一肚子脏水。现在动不动就“为人民服务的”也没几个是出自本心的。

限制别人的欲望

我们的文化里上级对下级、官员对百姓总是扮演着卫道者的角色。仁义道德从他们的口中喊出,其目的在于限制别人的欲望。而自下而上的限制往往是比较少的。所以,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不仗义、不规矩,就显得自己在道德上很高尚了。

应当说,欲望本身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欲望的满足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欲望的打压并不符合人性,甚至常常不利于幸福的获取。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疏导。也就是说不以限制为目的,而是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对其满足,只是防止它侵害别人就好。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组织或个人(人都想别人对自己好,可是一味对别人好不是人的自然需求。那些宣称无私奉献的人和组织常常拿走了更多或一切,而且还编造谎言,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都是他们赐予的,比如时常宣称为民做主的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也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意识到,要让别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只能有所付出。没有付出便不会有回报,如果那些宣称为我们奉献的人表面上什么都不要,那么我们就需对其动机保持警惕。而且,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别人为我们付出一切的承诺而把自己的一切给别人或任何组织,赋予他们无上的权利,因为人并不是出于自然需要而去奉献的,如果其权利不受限制,那么它在暗地里必然会拿走的更多。如果一个人可以以光明正大的方式满足其欲望,干嘛要说自己是为别人而活着的呢?而且那些把自己说的无比伟大正确的人和组织真正希望得到的往往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不管它是因为贪婪还是因为对某种主义的狂热信仰,而历史已经证明集权专制的结果只能是对民众更大的伤害。

限制欲望是需要条件的。当一个人或组织无所不能之时,其欲望也必定是可怕的。因为它无所畏惧。如果它是撒旦,那么它便会毁灭一切如希特勒;如果它自诩为救世主,那么它便会自认为“高大全”,听不进民声并在道德的标杆下强奸民意。所以,如何保证一个人或组织是为人民服务的呢?(我这里不说全心全意,乃因为我已经揭示了它的虚伪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控制它,让它不敢不为人民服务。

四、由人性来看历史和现实

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天生为别人服务的人或组织。恰恰相反,那些鱼肉百姓,寡廉鲜耻,满口仁义的伪君子比比皆是。专制国家的君主,总是号称是为人民做主的;而民主国家的人民总是懂得,那些搞政治的人不是坏蛋就是野心家,而他们不得不为他们服务的理由很简单:他必须这么

做,否则他必须下台。

不过,我们可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官员都是社会主义的斗士,他们可都是无私无欲的人。所以,我们尽管相信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好。毕竟,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分权制衡基础上的,那是因为他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性,对人性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相信人本身是自私的,所以执政党是要在宪法的制约下行动的,president会作恶所以时不时的要弹劾几个如里根和克林顿。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们有漫长的封建史,统治者善于用仁义道德美化自己麻痹百姓,但新中国可不一样。我们是全新的制度,我们的人民都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你看多好啊。要什么president选举呢?多浪费钱哈!人大,政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余的,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搞那么多形式干嘛?只要百姓相信党,党就可以带领人民缔造人间天国,这绝对不是乌托邦,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别的优越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相信人是可以变得无私的,而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几千万党员都已经做到了。尽管历史上和现实世界里人性所表现的不是这样,但有伟大正确的党的带领,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感召下,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我们对人性是积极乐观的(规范的角度),所以我们必将走向光明的未来。哈哈。

第3篇:历史联系现实

“历史联系现实”的三个“结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本文被评为2001年中国教育报“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优秀论文

在历史课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历史、现实和游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现实和游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