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伦原文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6 07:12: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罗伦原文翻译

罗伦原文翻译

罗伦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罗伦传的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罗伦注,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时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成化三年,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

(节选自《明史罗伦传》,有删改)

注:罗伦,明代理学家、状元,晚年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

译文

罗伦,字蠡正,吉安永丰人。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他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入学成为诸生的时候,立志钻研圣贤之学,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用粟米周济他,罗伦感谢而不肯接受。为父母服丧,过了两周年,举行大祥祭礼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 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做对策一万多字。径直痛斥时弊,名声震动京城。被选为进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过了两个月,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罗伦于是上奏疏说:“臣私下认为李贤是大臣,朝廷把服丧期未满的大臣召还任职是大事,纲常风化都与之相关联,不可以不慎重。根据礼法,做儿子的有父母的丧事,君主三年内不去他家门呼唤。愿陛下依自己的本心做作出判断,允许李贤回家服丧。朝廷礼仪端正,那么天下就上下一心,大臣守法制则群臣就会仿效,人伦由此昌明,而风俗也由此淳厚了。”奏章送进内宫,罗伦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上疏相救,没有回复。御史杨琅又为他申辩,想解救他,皇上严厉地斥责了杨琅。尚书王翱用宋朝文彦博就唐介的史事暗示李贤出面替罗伦解围。李贤说:“潞公收买恩义,把怨气归咎给朝廷,我不可以效仿他。”罗伦来到泉州的那天,官员率领许多儒生跟随罗伦(学习)。罗伦在公务之余聚集学生收授徒弟,在城北的净真观讲授理学。当时巡抚御史朱贤上奏朝廷,请求将福建市(泉州)舶司迁移到福州的柏衙,朝廷同意了这件事。提举罗伦说:“衙门的`设立应该设在他应在的位置上,迁移也应有它的年限。因为柏衙地处偏僻简陋,不是可以设立的地方;福建市舶司年限没有到,不是迁移的时候。”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成化三年,李贤去世。第二年,因为学士商辂进言,朝廷召还罗伦,恢复原职,但改在南京任官。过了两年,因为患病还乡,就此不在出任官职。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罗伦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书立说,各处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成化十四年(1478年),罗伦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嘉靖初年(1522年),根据御史唐龙的请求,追赠罗伦为左春坊谕德,谥号是文毅。学生们称他为“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将当年罗伦讲学的净真观旧址改建为一峰书院,用来纪念他。

罗伦人物简介

罗伦,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三月,会大学士李贤(李文达)丁忧夺情,罗伦诣其私邸,告以不可。数日,上书疏谏,陈起复之非,“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得罪宪宗,夏五月被贬官,谪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在任两袖清风,以代人书写以补家用不足。

未几,李贤卒。因大学士商辂举荐,成化四年四月改之南京翰林院修撰。寻以疾辞归,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四方从学者甚众。又与胡居仁、张元祯、娄谅等于戈阳圭峰、余干应天寺等地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强调教育作用,认为唯有发展教育,使人皆有学,才能达到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教育学生务实,认为成才多途,非必经科举,故凡来求学之士,欲研习性学者纳之,务举业者辞之。罗伦为人刚正,义之所在,毅然必赴,视富贵名利如浮云。里居倡行乡约,人们不敢违犯。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年仅48岁。嘉靖初年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

罗伦民间传说

有关罗伦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先生至,石适开,香闻数里,而本邑乡先正庄羹若际昌殿试第一应之”(清·周学曾《晋江县志·学校志》)。说的是,罗伦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晋江人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明代晋江籍的又一状元。明代后期,泉州又先后出了几位状元,其中应有罗伦的一份功劳。

不仅如此,何氏九仙祈梦胜地泉州双髻山俗称仙公山,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一则罗伦祈梦高中状元的传说:罗伦赴京赶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梦,求问前程,他在“丰山洞”里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第十天清晨,他向庙祝借来文房四宝,气忿地在洞壁上题诗一首:“千里路途来求梦,九霄无梦是无缘。神仙不管凡间事,回去江西中状元。”题毕掷笔而去,归至山下,天上响起一阵雷,当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间落下的雨伞时,突然发现墙上的诗被改动了两个字:“无缘”改为“有缘”,“不管”改为“专管”,且墨汁未干。后来罗伦果然蟾宫折桂,一举夺魁(李佳福主编:《双髻仙山志》)。

罗伦逝后,泉州士人在他讲学处建造祠堂纪念他,并与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等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张岳作《一峰书院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名梅石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门内)。

第2篇:罗伦原文翻译

罗伦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罗伦传的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罗伦注,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时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成化三年,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

(节选自《明史罗伦传》,有删改)

注:罗伦,明代理学家、状元,晚年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

译文:

罗伦,字蠡正,吉安永丰人。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他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入学成为诸生的时候,立志钻研圣贤之学,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用粟米周济他,罗伦感谢而不肯接受。为父母服丧,过了两周年,举行大祥祭礼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做对策一万多字。径直痛斥时弊,名声震动京城。被选为进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过了两个月,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罗伦于是上奏疏说:“臣私下认为李贤是大臣,朝廷把服丧期未满的大臣召还任职是大事,纲常风化都与之相关联,不可以不慎重。根据礼法,做儿子的有父母的丧事,君主三年内不去他家门呼唤。愿陛下依自己的本心做作出判断,允许李贤回家服丧。朝廷礼仪端正,那么天下就上下一心,大臣守法制则群臣就会仿效,人伦由此昌明,而风俗也由此淳厚了。”奏章送进内宫,罗伦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上疏相救,没有回复。御史杨琅又为他申辩,想解救他,皇上严厉地斥责了杨琅。尚书王翱用宋朝文彦博就唐介的史事暗示李贤出面替罗伦解围。李贤说:“潞公收买恩义,把怨气归咎给朝廷,我不可以效仿他。”罗伦来到泉州的那天,官员率领许多儒生跟随罗伦(学习)。罗伦在公务之余聚集学生收授徒弟,在城北的净真观讲授理学。当时巡抚御史朱贤上奏朝廷,请求将福建市(泉州)舶司迁移到福州的柏衙,朝廷同意了这件事。提举罗伦说:“衙门的设立应该设在他应在的位置上,迁移也应有它的年限。因为柏衙地处偏僻简陋,不是可以设立的地方;福建市舶司年限没有到,不是迁移的时候。”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成化三年,李贤去世。第二年,因为学士商辂进言,朝廷召还罗伦,恢复原职,但改在南京任官。过了两年,因为患病还乡,就此不在出任官职。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罗伦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书立说,各处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成化十四年(1478年),罗伦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嘉靖初年(1522年),根据御史唐龙的请求,追赠罗伦为左春坊谕德,谥号是文毅。学生们称他为“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将当年罗伦讲学的净真观旧址改建为一峰书院,用来纪念他。

罗伦人物简介

罗伦,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三月,会大学士李贤(李文达)丁忧夺情,罗伦诣其私邸,告以不可。数日,上书疏谏,陈起复之非,“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得罪宪宗,夏五月被贬官,谪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在任两袖清风,以代人书写以补家用不足。

未几,李贤卒。因大学士商辂举荐,成化四年四月改之南京翰林院修撰。寻以疾辞归,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四方从学者甚众。又与胡居仁、张元祯、娄谅等于戈阳圭峰、余干应天寺等地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强调教育作用,认为唯有发展教育,使人皆有学,才能达到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教育学生务实,认为成才多途,非必经科举,故凡来求学之士,欲研习性学者纳之,务举业者辞之。罗伦为人刚正,义之所在,毅然必赴,视富贵名利如浮云。里居倡行乡约,人们不敢违犯。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年仅48岁。嘉靖初年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

罗伦民间传说

有关罗伦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先生至,石适开,香闻数里,而本邑乡先正庄羹若际昌殿试第一应之”(清·周学曾《晋江县志·学校志》)。说的是,罗伦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晋江人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明代晋江籍的又一状元。明代后期,泉州又先后出了几位状元,其中应有罗伦的一份功劳。

不仅如此,何氏九仙祈梦胜地泉州双髻山俗称仙公山,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一则罗伦祈梦高中状元的传说:罗伦赴京赶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梦,求问前程,他在“丰山洞”里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第十天清晨,他向庙祝借来文房四宝,气忿地在洞壁上题诗一首:“千里路途来求梦,九霄无梦是无缘。神仙不管凡间事,回去江西中状元。”题毕掷笔而去,归至山下,天上响起一阵雷,当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间落下的雨伞时,突然发现墙上的诗被改动了两个字:“无缘”改为“有缘”,“不管”改为“专管”,且墨汁未干。后来罗伦果然蟾宫折桂,一举夺魁(李佳福主编:《双髻仙山志》)。

罗伦逝后,泉州士人在他讲学处建造祠堂纪念他,并与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等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张岳作《一峰书院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名梅石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门内)。

第3篇:赠汪伦原文及翻译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赠汪伦古诗原文翻译

赠汪伦古诗原文翻译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不及:不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罗伦原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伦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