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解读温庭筠《菩萨蛮》
解读温庭筠《菩萨蛮》
引导语: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菩萨蛮》就细细的描绘了一幅女子梳妆的场景,下面让我们仔细解读一下这首词。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唐代人,字飞卿。后人称他为“温八叉”,据传其双手交叉八次,大作就会诞生。这足以和曹植七步成诗相媲美。
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词并不是唐代文学的主流,但温庭筠是一个例外。
在内容上,《菩萨蛮》写了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的过程,大体顺序如下:
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
有人会问,温庭筠一个大老爷们写女孩子起床梳洗之事,未免太“娘”了吧?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人观念揣度古人的想法。
词,和今天的流行歌曲没有本质区别。词的功能是娱乐,多由美丽女孩在酒席间演唱。说柳永词作“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个意思。试想,如喝酒时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这样“高大上”的歌曲,不能不说是大煞风景吧!
可见,温庭筠《菩萨蛮》写女子梳洗打扮的小情调是篇“优秀作文”,一点儿也不跑题。不仅不跑题,还写得文思细密、辞采飞扬、耐人咀嚼。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是什么意思,“金”又指什么呢?这是两个麻烦的问题。
可以肯定,“小山”肯定不是小山丘。原因很简单,写女孩子起床梳洗,跟山丘八竿子打不着。教材的说法,“小山”是一种眉的样式,据说还是唐明皇李隆基发明的。李隆基艺术修养很高,把女子所画之眉分成十种,“小山眉”是第二种。我猜测这种眉大概画得长度比较短、颜色比较浅,远山如黛嘛!
但问题来了,眉如何“重叠”呢?有人说这女子晚上没卸妆,早起时眉色凌乱不均。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事理,一觉就能将眉睡“花”,那得出多少汗?太不堪了!“小山”,指眉可备一说,但我并不认同。
第二种解释,小山是一种屏风。叶嘉莹持这种观点,我认同。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用来遮面的屏风,被称为小山屏。温庭筠的其他作品中有过描述,如“枕上屏山掩”及“鸳枕映屏山”等。
“金”也并不像教材注释所说“额黄”,即涂在额头上的化妆品,而应指小山坪上涂抹或镶嵌的金色装饰。即使在当代的屏风上,我们还能看到上面涂抹了金色颜料或者镶嵌了蚌壳一类的装饰。几缕太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来,小山坪上的金色忽有忽无、闪烁发光。
退一步讲,“金”如指额黄,又如何“明灭”呢?与“小山重叠”解释为眉毛一样,这名女子要出多少油汗啊!如此,这分明不是美女,而是张飞。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设想温庭筠描绘的场景:日上三竿,几缕阳光打到床边的小山坪上,明灭不定。烁烁的光辉挑拨着昨夜迟睡的女子,女子被搅扰致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
“鬓云”“香腮雪”这两个词汇用得很妙。“鬓云”,通常会说“云鬓”,即如云之鬓。而说“云鬓”则“实”,则平庸。说“鬓云”则新警,有“陌生化”的效果。“香腮雪”也一样。
本句中“度”字值得玩味。“度”表示一个持续性动作,指云鬓在如雪香腮上流淌滑过。这不仅写出了女子的慵懒之态——半边脸都被头发遮住却不整理,还写出了女子容颜的娇美。
什么样的头发能滑过香腮呢?
显然须是乌黑油亮、顺滑无比的秀发。开玩笑说,她可以去做洗发水广告了。
光有秀发还不够,女子的皮肤肯定也是白皙中透着嫩滑,否则又怎能“度”过呢?如此一说,便见出温庭筠的高明了——没有任何直言女子貌美的词汇,但处处都在暗示其美艳无比。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起床后画眉、梳妆。
“懒起”一词照应了前文。只有懒起,才有“鬓云欲度香腮雪”之态。但是,照进的阳光宣告了新一天的到来,再懒也要起床了。
她为什么不愿意起床?她心里又在想什么?这里有无限猜测的可能。我们先埋一个伏笔,等讲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时再细说。
本来就起晚了,干嘛不快点梳洗?“弄”就是不慌不忙,带有自我陶醉的意味。“弄”字好玩。她不是匆匆忙忙地洗把脸、胡乱梳几下头便匆匆出门的上班族。她要从从容容、一丝不苟地打扮自己:眉毛的深浅要合适,脂粉的多少要恰到好处,还要认认真真簪花,还要里里外外照镜。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女子的情绪在这两句中达到了顶峰。
前面是梳妆镜,后面是手持的小镜子。前面欣赏如花美貌,后面查看簪花是否妥帖。她来来回回照个不停,两个镜子互相映照,出现了小孩子看万花筒那种层层重叠的神奇效果。不同的是,这个万花筒中是无数赏心悦目的美女,而且,这个美女还是自己!不难猜想,这位女子此时的心情定是一片大好。
可是,高潮一过,她便从兴奋的云端跌落而下。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新贴绣罗襦”,指女子在穿新衣。当然,理解成制作绣花新衣也未尝不可。
穿新衣自然是高兴的,但女子低头一看,衣服上绣着一对对的金鹧鸪。不愉快的暗示就此产生:鹧鸪成双成对,我却孤独一人!
温庭筠在结尾处用反衬笔法,含蓄地表达了女子的情绪:心上人不在身畔,不免孤寂黯然。
诗读至此,我们也就解决了之前提到的问题——
女子为何“懒起”?
心上人不在身畔,相思成灾导致睡眠不足,所以晚起。
女子为何“梳洗迟”?
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既然不在,我又为谁梳妆?无人欣赏,自然慢慢吞吞。
以上是我们对这首词的详细解读。下面我要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有人认为,这首词并不只有表层含义,而是借女子来寄托深意。清代词人张惠言在评论此词时说:
“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张惠言认为,温庭筠写女子梳妆打扮的过程与屈原有关。这是主观臆测还是有所依凭?温庭筠有没有可能借《菩萨蛮》来传达自己的'品性与怀抱?
我看张惠言的话有几分道理。
第一,从大的历史背景上看,中国自屈原开始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
所谓“香草”传统,指中国文人一贯喜用鲜花芳草等来彰显内在品德的做法。所谓“美人”传统,即以女人的口吻来表达士大夫——男人——心理的做法。中国士大夫多有“臣妾人格”。传统伦理讲“夫为妻纲”,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依附、取悦男子,其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这比附到君臣关系中,“须眉”就变成了“臣妾”。士大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取决于君主的赏识与否。他们被选择还是被遗弃,主动权都在君主手中。
所以,中国历史上男子“作闺音”的例子数不胜数,温庭筠自然也难例外。
第二,从词作具体字句来看,也透露出了这种倾向。“蛾眉”就是泄露“天机”的密码。
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像温庭筠这样的大文人非但读过《离骚》,而且肯定会熟读成诵。《离骚》中有这样一句: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蛾眉”代表了容貌的姣好,当然更暗示着屈原自己内在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楚怀王抛弃,《菩萨蛮》中的这个女人也是孤独一人;屈原被抛弃,仍然保持高洁的品格,这个女人孤独一人,也还是精神饱满地梳妆打扮。可见,两者还真是有一定的相似性。
当然,温庭筠写《菩萨蛮》的初衷,未见得有所寄托。但可能不知不觉中,便将自己的内心包藏进去了。尤其写到“蛾眉”二字时,瞬间触动了自己敏感的神经,寄托便蕴于其间了。
从读者的角度说,由于“蛾眉”这个词汇过于敏感,读之自然马上想起《离骚》,想到屈原,想到香草美人传统。今天的我们不能马上产生此种联想,问题不在词作,而是我们丧失了基本的古典文化修养,已无法“触景生情”而已。
第2篇:温庭筠《菩萨蛮》
温庭筠《菩萨蛮》
引导语:《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诗词鉴赏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 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 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知识扩展】
温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 (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第3篇:温庭筠 菩萨蛮
温庭筠 菩萨蛮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全诗如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