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会与人相处是一门必修课美文
学会与人相处是一门必修课美文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学习和工作本身。所以,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样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这是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我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态度,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决心。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因此,当你要求别人修正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先理解他人。
培养真正的友情。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智慧的、脚踏实地的、幽默风趣的、激励你上进的、提升你能力的、帮你了解自己的、对你说实话的,等等。
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炼。在社团中,你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特长。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主动做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再来。
向周围的人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特长、没有爱好,这些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且可以让你挖掘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你真的没有任何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生涯当中的一门“必修课”。
第2篇: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与人相处,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是和谐让世界有规律地发展,是和谐让你我和睦相处,也是和谐让学校教学有序有效,让校园生活荡漾着惬意与舒适。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与人相处,构建和谐校园呢?
首先,我们要调整心态、美化心境、矫正视力,善于发现美,实现内心环境的和谐,并以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影响周围的人
人人都晓得要改变环境、美化环境,就不晓得要改变、美化心境。其实环境太多了,你怎么去改?所以,最好是美化心境,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物物皆美。美化心境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阳光和欢乐,能化解一切的不满,甚至仇恨,消除一切的压抑和紧张,为大家营造和谐的氛围。心境祗有一个,美化心境才能一劳永逸,一本万利。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不是生活中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因此为了使大家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在快乐中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学习效率,我建议一请大家注意保护视力、净化心灵,二请有心病和眼疾的同学及时就诊,三请心病眼疾无法治愈的同学的更换美好的心灵,配戴合适的“无色”眼睛。其实好天气、好环境、好人好事永远都在,关键是我们要站的更高、看得更远!
其次,我们要发扬口德,学会夸奖,不信谣、不传谣,正确对待他人的传话。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孙子。“利刀割体痕易合,恶
语伤人恨难消。-----谚语。“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陈眉公
古语说得好:“你敬你一尺,人敬你一丈。”夸奖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推进器,你的一句夸奖可以使你增加一个朋友,催生一个人才。这种利人、利己、利社会的好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不知大家是否玩过这样的游戏:若个人围成一个圆圈,随意指定一人为龙头,由他想一句话,低声传给前边的一个人,此人再向前传,以此类推等这句话再传回龙头耳中时,早已面目全非、不知所云了。而且即使是同一句话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语气、神态,前后关联、以及听讲人的心情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使这句话变形,甚至与本意完全相反,更何况还有不怀好意的人添油加醋、断章取义、大胆创新呢?因此无论传话的人是好意还是恶意都可能把人间搞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
中国有句古话“来传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请大家不要给搬弄是非者以市场。请记住这些人既然在你面前搬弄他人的是非,那么在别人面前也可能搬弄你的是非。更不要去帮助这些人传播,小心上了小人得当,否则你和这类人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我希望大家对流言一不信,二不传。如果你一定能够要传,为什么不可以传一些有利于团结的好话呢?
第三,我们要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共同进步。要想人缘好,诚信是个宝。
“帮助别人,才能让你赢得尊重。”只有相互帮助才能水涨船高,共同进步。没有对手,没有竞争就意味着死亡。请记住要想有朋友,先得够朋友。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舍的是有形的时间、财力、精力,得的却是心灵的快乐,充实、幸福。赠予等于赠自己。帮人等于帮自己。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感动。如果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自己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尊重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和美德,更是一把人生的金钥匙。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自尊。给成功者以尊重,表明自己对成功者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者以尊重,表明自己对失败者的同情、安慰与鼓励。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或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或不幸者。既要自尊自爱、又要学会关爱、学会感恩,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
第四,我们要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忍让、冷静理智的化解各种矛盾。自己跟自己有时都有矛盾,更何况大家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有着各自不同的说话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尤其是同班、同寝室、同教研组、同办公室的老师或同学成天都呆在一起,哪有不发生矛盾的呢?而且真正容易闹矛盾的往往还是好朋友,因为好朋友之间说话比较随便,当心情不高兴时极易产生矛盾。还要注意良药苦口。个别的同学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和其他的同学关系好,心里不是滋味,就同好朋友产生矛盾,甚至是断绝关系,这种做法是极其荒谬的。如果你结交的新朋友必须征得你过去所有好朋友的认可,你愿意吗?你还是你吗?如果你真的愿意,你的未来真令人担忧。请记住你的朋友也是独立的人,他也应有自己的权利。但发生矛盾时大家要相互包容、相互体谅、相互忍让、换位思考。请记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应多找自己的问题、少找他人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不需要宽容呢?宽容,可以使自己获得心情舒畅的生活氛围;给自己赢得一个轻装出击的动力,让自己飞得更高。
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相逢一笑泯恩仇”。学会大度和宽容,就会赢得“绿色”的人际环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生活的路,因为大度和宽容,才越走越宽,而思想狭隘,只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如果你万一遇上一个无理取闹,说你坏话、谩骂你的人,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想:我是读书人,要学圣法贤,不与俗人争,要跟往圣比,不要争一时,但要争千秋。如果与他纠缠或吵闹降低了身份,浪费了时间,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情绪,破坏了和谐。
老师们、同学们,只要我们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美化心境、健全心态、矫正视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会赞赏、学会感恩;通过交流沟通、换位思考、互帮互重、互谅互让来化解矛盾、增进友谊;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第3篇:宽以待人,学会与人相处
宽以待人,学会与人相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宽以待人,学会与人相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徐则林这一对联,名传千古。品味这句话,就是宽以待人。细细想来,意味深长。
宽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自古以来,有多少宽容之事迹,令人感动又感悟深刻。著名的将相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此事至今,依然被当做宽容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