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 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本文有删改)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C.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④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⑤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常利用假日慰问老朋友。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5分)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8~9题。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8.“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9.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1),不尽长江滚滚来。(2)连峰去天不盈尺。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谨庠序之教。(6),塞上风云接地阴。(7),独留青冢向黄昏。(8)千呼万唤始出来。
(9)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偷 父 刘心武
用心
爱心
专心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用心
爱心
专心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2)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6分)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救助了100名贫苦儿童的事情,是在近期见诸报端之后才昭然若揭的。....B.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C.和这群家伙相处,我说话常常一言九鼎,算是非常讲信用的,因此他们都非常信任我。....D.巴金先生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绵里藏针,微言大义。
1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前,被誉为政坛“黑马”的原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宇因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救灾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经中纪委查处而“落马”。
B.作为朝鲜的邻邦,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战事,所以不会像朝鲜战争时那样支持朝鲜以武力改变现状。
C.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本着良心用笔杆服务世界的作家,要从人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不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且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①且每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②①④⑤⑥③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⑤④②①⑥
15.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5分)
青年人富有理想和负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① 是优点。② 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③ 把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④ 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⑤ 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惜时如金的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作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瑰丽绚烂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机。
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的美好、温暖。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辽师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用心
爱心
专心
为⑤⑥和①④两类,再根据关联词确定⑤在⑥前,①在④前。15.①也/更
②但
③只有
④才
⑤如果 16略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些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2篇: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语文作文
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语文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语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一个思念的季节;秋,一个落寞的季节;秋,一个如诗的季节。离别在秋,回忆在秋,美好在秋。
然而秋又悄然来临,不带一点痕迹,无处可寻,让我措手不及。天空灰得好像哭过,重重的乌云压得天空喘不过气儿来。绿叶一点一点泛黄,终于按捺不住秋的悲凉,一点一点地飘零。铺上一层金地毯的小路,似乎绵延无尽头,充满着迷雾。这个落寞得发美的季节徒然叫我悲伤,走在这条小路上,往事一点一点地浮现在眼前。
还记得昨天的那个秋天。两个女孩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紧紧拉着对方的手。她们的背影被夕阳拉得老长,微风轻抚着她们的发。她们却全然不顾这诗情画意,她们就这样紧紧相牵着走在这条落叶归属的小路上,眼神不自觉流露出不舍和无奈。她们就这样走呀走,似乎想走到世界的尽头。其中一个女孩说:“轩,即使你到外地读书了,我一样会记得你的,我们的距离不会因此而变得远。这个比天空还远的季节承载着我们的约定哦。”说着猛地松开我的手,转身就跑起来了。我知道你一定是去了我们最初约定的地方了。忽然你回过头来不舍地看了我一眼,便头也不回地跑起来了,这是你留给我秋天最后的回眸。
看着你渐跑渐远的背影消融于天空的另一边,仿佛秋天真的离我那么遥远,仿佛一切随着她的`身影渐渐远离我。心碎了一地,痛得无法呼吸。最终所有的一切在那一刹那蓦然凝固,记忆的画面就此定格。
不知何时开始,我越发地爱上了这悲凉的秋,且一发不可收拾。盼秋,诚然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秋到来时,我放肆地一遍一遍走在这独属于秋天的小路上,任记忆泛滥;当秋天悄然离去时,认为秋的离去一并带去了我珍贵无比的记忆。
然而,当今年的秋天悄然来临的时候,我反复从不厌倦地走着这条秋天的小路,一切感觉都如此熟悉,我才发现这一季节的早已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从不曾被抹去。我突然发现其实我早拥有这一季节的的回忆了,也就足够了。
当天空再次飘起雪的时候,秋天仿佛不再留恋……
第3篇:职高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职高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瞋(chēn)目瓦楞(lãng)瘦削(xiāo)间或(jiàn)
B、草窠(kē)蹩脚(biã)炮烙(páo)针砭(fà)
C、苍劲有力(jìng)凫水(fú)孤僻(pì)讥诮(qiào)
D、朱拓(tà)噩梦(â)鞭笞(cì)孱头(càn)
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数落数据数九寒天数典忘宗数字通讯 .....
B.胜任胜负引人入胜胜绩骄人稳操胜券 .....
C.提防提成提水工程提纲挈领ATM提款 .....
D.参与参校古木参天参差不齐兄弟参商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拍品聆听恰如其分见识浅薄
B、零担恪守篇篇起舞锲而不舍
C、供给魄力孜孜以求迫不急待
D、崔巍暗然踯躅不前丰姿桌约
4、依
第4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定稿)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谄媚(chǎn)彳亍(chù)着陆(zhuó)
B、弄堂(lòng)河畔(pàn)开辟(bì)
C、戮力(lù)菲薄(fēi)飨士卒(xiǎng)
D、惩创(chuàng)颓圮(pǐ)彷徨(hu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忸怩 气慨 震慑 直接了当
B、箕踞 屠戮 扼腕 头晕目眩
C、恶耗 浮藻 窒息 陨身不恤
D、牌匾 瞋目 凄惋 天伦之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②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③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
第5篇: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定稿)
高 一(上)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C 《论语》全书共20篇,前后篇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有的采用问答形式,也有的是交谈形式,还有少量夹叙夹议性的。D 密考伯坐牢前告诫大卫,“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刚说完这番话,就向大卫借一先令买酒喝。他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称做“密考伯主义”。(《大卫·科波菲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活儿,那么工资减少而被带工老板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
第6篇:永修一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永修一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
王玉霞
俞静
第Ι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
第7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第一大题是论述类文本,共9分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的表述和概括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的内容较难,答
第8篇:高一哈三中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作文
高一哈三中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作文(精选24篇)由网友 “咖喱鱼蛋”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一哈三中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高一哈三中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作文
我爱你那承载着千百年是非对错的点点墨迹。
是你,让我见识了始皇的丰功伟业与秦朝的倒塌,明白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是你让我见识了盛世唐朝的开放,后唐的衰落,明白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真理。
你真实地展现了每一个朝代的繁盛衰落,没有一丝偏心,一毫同情,你将千百年的是非对错烙在你身上展现给我们,功过是非留与我们评说。
我爱你那蕴含文人骚客内心情感的博大情怀。
是你,让我一起与陶渊明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与太白先生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豪放而去;与杜
第9篇: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高三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
第10篇:—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21分)
1.D(A.残羹冷炙 B.泾.jīng 销声匿迹 C.鬈.quán)
2.B(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自轻自贱。妄自尊大: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一是一,二是二:形容说话老老实实。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做事认真,毫不含糊。)
3.A(四句话整体上呈“总-分-总”结构,中间两句根据前后文脉和文意,应先说“简”,后说“繁”。)
4.B(A语序不当。应为“运动、变化、发展”。C搭配不当。两面和一面不能呼应。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发挥……的作用)
5.B(是因写此序之前,已经写过自序,故称此序为“指南录后序”。)6.D(A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