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求未知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2、初步体会数的分与合和求未知加数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
3、发展数学理解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讲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指挥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两格。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维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想不想把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板书:8+()=10
揭题:这个()里为什么没有数?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里的数填上。
2、动手摆学具,独立思考,发现()里可填2。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里应填2?
三、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6+()=10
2、“想想做做”第1题--信鸽送信。
讲述: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愿不愿意?请用铅笔引路,把信和邮局用线连起来。
3、出示课件“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分两组进行拔萝卜比赛,初步体会□+□=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4、“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是怎么比的?把想法告诉大家。
四、总结点拨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教学后记:
第2篇:一年级求未知数教学设计
一年级求未知数教学设计
一年级求未知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2、初步体会数的分与合和求未知加数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
3、发展数学理解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讲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指挥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两格。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维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想不想把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板书:8+()=10
揭题:这个()里为什么没有数?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里的数填上。
2、动手摆学具,独立思考,发现()里可填2。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里应填2?
三、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6+()=10
2、“想想做做”第1题——信鸽送信。
讲述: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愿不愿意?请用铅笔引路,把信和邮局用线连起来。
3、出示课件“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分两组进行拔萝卜比赛,初步体会□+□=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4、“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是怎么比的?把想法告诉大家。
四、总结点拨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第3篇:课题:求未知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 知识探索
1、 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8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 知识应用
1、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 想想做做的
第4篇:求未知加数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课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 知识探索
1、 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8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 知识应用
1、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 想想
第5篇:比大小、轻重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 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 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 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
第6篇:认识符号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
内容 认识=、>、< 设计日期 9.12
设计者 胡为梅 年级 一年级 第4课时/总8课时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表示的意思及用法,学会比较5以内的数的大小。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喜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难点: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
准备 图片、卡片、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起来了,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
瞧,有那些小动物组队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对各有多少名队员吗?(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