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岑参的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3 07:13: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人岑参的故事

诗人岑参的故事

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写的豪迈壮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对于这位诗人,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

岑参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边塞诗人岑参墓中的帐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这里埋葬的是从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让人想不到的是,绝大部分死者竟是内地汉人的后裔,其墓制形式也与当时内地大致相同。

神秘的阿斯塔那让我们领略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温情,从古墓中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时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

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也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 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

“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经查史料,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

看着这行墨迹青青的原始记录,一千多年前这位著名的诗人戎马倥偬、转战大漠时的形象,跃然浮现在眼前。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他们首先是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战士,然后才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

大诗人“特例”作品:岑参亦作《春梦》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大诗人更是风格显著。但在他们一生的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一首或几首诗作,与寻常风格大异,简直判若两人。岑参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如此单纯的儿女情长,如此缠绵的一往情深,真不敢相信,这是岑参——以奇峭豪放的边塞诗、以金戈铁马、宏大气魄令人震撼的岑参。只有两点略需留意:“洞房”指深邃的寝室,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美人”是离别中的伊人或故人,并非“美女”之意,也不一定是女子,有专家就认为这里是指丈夫,而第二句一作“故人尚隔湘江水”,亦可作旁证——所思者确乎是男子。除此之外,整首诗很好理解: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走完数千里路程去到江南了。这是写梦境,也是写思念之深切迫切,以梦境的恍惚写感情的真切。

同样让人惊讶的是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本来《冬至夜怀湘灵》那样直露浅近的诗才“像”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而《花非花》何其朦胧飘忽,何其含蓄不尽!此诗专家认为诗意大致是悼亡或追念、惋惜。也许可以再宽泛一些,理解成由爱情引起的心灵颤动,而且唯其很不“白居易”的含蓄、空灵,更足以让人生发出自己的想象,唤起许多对曾经体验或者错过的美好之人、美好之事的追忆。那朦胧飘忽的未被命名的,令人怀恋,又难以挽留;徒增伤感,又不能也不愿忘怀。

李贺诗风和白居易正相反,最喜弃熟就生,弃常就异,因此冷僻奇诡,凄艳阴冷,沉郁晦涩。但也有例外,比如《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是李贺少有的直抒胸臆和行云流水。沉沦中的抑郁情绪和受激励后再次燃起的凌云之志,表露无遗。李贺因其父名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居然以犯讳为由被剥夺了应试资格,英才不展,忧愤哀伤,“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二十七岁便去世,没有子女,只留下二百余首诗。作此诗时他沦落长安,又体弱多病,友人置酒宴请,席上主人举酒祝李贺健康长寿,三到六句是主人以汉代的主父偃、唐初的马周经历困苦而终获大用的例子来劝勉李贺,希望他不要因眼前困顿而忧伤失望。李贺听了友人的劝慰有所开悟,也暂扫彷徨无依之愁云,表示要振作精神有所进取。读此诗,觉得李贺是在一种薄醉之中,难得地摆脱了纠缠着他的痛苦,也忘却了要“奇”要“涩”,就是天地间赤裸裸的一个人,痛痛快快地抒发属于此生此世的情怀。

而幽深飘忽如珠泪玉烟的李商隐,能写出酷肖杜甫风格的作品吗?答案是:能。且看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沉郁顿挫,苍劲厚重,精严工稳而错落有致,俨然老杜!题中的“杜工部”点出了此诗与杜甫大有关系,因为当时李商隐正要离开的四川局势和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相似——都是内乱外侵,还因为“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当时之事和席上之感,但它不仅风格上模拟杜甫,而且口吻也像杜甫,就好像是代杜甫所作一样”(王思宇语,《唐诗鉴赏辞典》)。李商隐一直立意学习杜甫,前期的《重有感》等诗从题目、取材、风格、用典、炼字等方面,都追摹杜甫,也颇得神韵;到了后期,《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等仿杜之作就在严整之外,更从容自若,富有变化,也更炉火纯青了,因此敢于“代”老杜作诗。天纵之才,一至于此。这些“特例”,如一树繁花之外,独出一枝,花色迥异,令人惊喜之外,珍惜不尽。

第2篇:边塞诗人岑参

边塞诗人岑参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华盛世。唐朝不仅物质富庶繁荣,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大批优秀诗人,而诗歌更是发展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塞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发从戎慷慨激昂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怀,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便有了边塞诗派。

岑参(751--770),南阳人,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两次出塞五次入僚,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他幼年丧父,虽然祖上都出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全靠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后弃文从戎,奔赴边塞。岑参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诗人里成为作品存留最多的'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疆将士的爱国热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也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诗人采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写出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他用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漠中这种飞沙走石这种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看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他们创造了笔下慷慨奇伟的美景,带我们走进祖国边塞壮丽的风光。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岑参:音cén涔shēn申。公元约714~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郡治所为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太宗李世民时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进士。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中任掌书记,随高仙芝将军到过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唐代为凉州治所)等地。后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中任判官,奔走于西域北庭(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的护堡子,俗称破城子)、轮台(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之间。唐代宗李豫时,官至嘉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吏,世称“岑嘉州”。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客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岑参工诗,尤擅七言歌行。由于有多年从军的经历,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体验深刻,其诗作善于描写塞上大漠风光及惨烈的战争场景,气势磅礴恢宏,情辞慷慨豪迈。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其诗才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现存诗三百六十首,有《岑嘉州诗集》传世。

第3篇:诗人岑参简介

诗人岑参简介

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唐代诗人,擅长写边塞诗,对于岑参,你知道多少关于这位诗人的信息呢?他的诗词有哪些特色?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人物生平】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人岑参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人岑参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