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2 07:13: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清闲的人,其中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赏月闲人的自我排遣,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考虑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的地面上,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夜游原因:月色入户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宽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喜,悠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滋味尽在其中。

五、层意与中心: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写: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四字概括:庭下月色)

第三部分:抒情: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清明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见月排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4.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