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与生活《皮囊》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0-12 07:13: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赎罪与生活《皮囊》读后感

赎罪与生活《皮囊》读后感

说起这本书,我应该在很久之前就听某个同学提起过,不过当时忙于学业和高考并没有过多的在乎,也就跟这本书擦肩而过了。其实直到今天我所经历的也不见得能够把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感悟出来。在大学里偶然在一次书摊上看到了它就买下来,不过在书架上静静地放置了很久,直到最近我用两天看完了它。书的名字似乎很有趣,但却又有那么一些些省人。而我的这篇文章题目是《赎罪与生活》,那是因为我大概的将这本书分为了三部分:第一皮囊与肉体;第二本质相似的各色人;第三回忆生活和家。书里面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标题,每一章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连续性,但最终的内容上连续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看似小说却又很真实的故事,很难想象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的那种感受,心如刀割也不过分。我身为一个读者都能深切感受到那种悲凉,更何况写这本书的人呢。

看完之后,就先产生的就是赎罪的念头。我们生来就是要赎罪,直到肉体消散,灵魂到达极乐世界。我喜欢作者的阿太,虽然关于她的篇幅并不是很多,但那种处事态度真的值得人去学习。阿太在自己至亲之人离世的时候,都没有流泪也不难过,因为她舍得;如果在前些年或许我并不能理解,但现在我或多或少的能感悟出那种舍得了。人死之后是一种解放,终于不再受肉体的折磨和束缚了。不知不觉间透露了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你整天伺候这个肉体,是不会成为人才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要我说不惧怕死亡也是假的,现在的我的确是被肉体和欲望控制了,因为青春不会无欲无求,需要我们为之奋斗和疯狂。只不过皮囊终究是皮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灵魂的升华。

书中有一部分篇幅写的看起来有那么一些些虚幻,但是又总是那么真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作者的母亲的行为。她因为收到了作者父亲的托梦,梦的大概就是说:我死的太突然,我在人世间的罪过还没赎完,所以我的灵魂需要在神明那里接着赎罪。作者的母亲在当地找到了叫做“巫”,通过“巫”和作者的父亲对话,并按照他们的要求把父亲接回家了。之后作者的母亲就去各种有神明寺庙的地方,后来在家附近的一座寺庙里祈求,把作者的父亲的灵魂带过去,并且之后每一天都会去问寺庙的住持情况,直到赎罪期限的最后一天,母亲自己问神明情况,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母亲说,父亲终于释然了,他走了。我一直都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作者的一次次心里变化,对神明的相信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作用也是莫名的神奇的。如果你看过这段《我的神明朋友》你就会明白我所表达的。终究说到底,还是要求我们有一颗善良之心,多行善事。每个人生来带着罪过,这就要求着我们多做好事减轻自己的罪孽。人不免会犯错,不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金钱刺激,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好事,去减免自己的罪过吧。希望我和我的神明朋友们,可以友好相处;也希望身边的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美好的生活。

张美丽、阿大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些是作者书中一些叫的上名字的人或者是朋友吧。当我读完你要问我还能记得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我的回答肯定是:我不记得了。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才文展,作者写他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文展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总喜欢去规划自己,然后拼命给自己设限,如果达到了还好,但一旦没有达到就会特别崩溃,可能会重振旗鼓,也可能会毁了自己。文展这一类人应该就是那种自命不凡的人吧,不能说是好还是坏,毕竟看个人怎么处理。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作者写的这些人都代表着一类人,比如,张美丽:代表一类敢于尝试和创新的人;阿大和阿小:好高骛远,过分的追求“城市生活”;厚朴:人生没有规划,但却有一颗敢于追求的心。说到厚朴,他的故事我是能记住一些的,他看起来非常勇敢,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只不过那些都是些假象,他最终还是毁在自己手里。这些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并不少见,这就是需要涉及到交友的问题(我应该专门写一篇关于朋友的)我们当然是本着交好友了,这个“好”意义非凡吧。关于这个话题我就不过多阐述了,把他放在一篇额外的文章里。

有一个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快,我们对生活不免充满功利之心,并且用市侩的逻辑去面对。书看到这块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很多冲击的,我们这一生必须有要回答的问题,到底该如何生活,作者说“很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就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成长的路上去享受生活,或许这是一生的课题,不希望用过度膨胀的梦想去填充了整个生活,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呢。边成长边享受这场生活带给我们的洗礼吧,珍惜你所遇见的真正值得的东西,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当我看到作者的一段告白之后我的心中不免涌起层层涟漪。他因为工作和梦想而少有回家,因此很少陪伴中风的父亲,当父亲去世的时候,发现唯一留给父亲的照片已经被摸白了,看我这段话我的眼眶中泪水在打转,我们真正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到底会有多少呢。就在前一段时间,我的大姨还曾告诉我,加上如今看完这本书我产生了更大的心灵共鸣,我想回家,我想听他们的种种唠叨,我想陪在他们身边。生活的忙碌让我们快忘记去陪伴我们真正重要的人,我的大姨跟我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真的要抓紧时间去陪伴我们的父母和亲人吧。时间宝贵,我们真的都需要抓紧,需要抓紧,需要抓紧!这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要让自己将来后悔,更不要人生留下遗憾。

《皮囊》的最后一回是“火车伊要开往叨位"我想答案是——家。我很爱旅行,享受在路上的感觉,我想趁年轻和大学学生证能半价优惠的时候多走过一些地方,多用我心爱的相机留下一些美好的瞬间,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这趟旅行的终点始终是家。我们无论如何都将会回到家里,或许说我们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家里,我的根始终都在家。写到这里,虽然可能语言会很幼稚,会很苍白,但我想挽留这最珍贵的东西,同时我也希望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且行且珍惜。谢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让我看到的不同的风景。

第2篇:皮囊与灵魂—读后感

皮囊与灵魂—读《皮囊》有感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努力和坚持,都来源于当初我们那徘徊许久对生活的抉择。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不过是一具驱壳,一层皮囊。

在《皮囊》一书中,蔡崇达指出:人活着不过是一具皮囊,实际并没有多大作用。当这个观点出现在我视线时我不禁为之震惊,为什么这样说,这种说法岂不是否定生命,否定传统?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用各种形式来叙述他的观点,这种对于传统独具挑战性的观点的产生源自于他那看似无文化,但偶尔说话却文绉绉令众人喑然的阿太。阿太是一个神婆,但她却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让作者为其折服,让所有读者为其折服。阿太面对女儿的死亡没有一滴眼泪一声叹息,只一句“因为我舍得”,她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阿太临走前告诉蔡先生:“死不就是一脚蹬的事情,要是诚信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了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个老人啊,把肉体和灵魂的关系划分得如此清楚,尽管现实,但我们却接受了。阿太让作者感到安然,也让我们感到安然。

作者在其阿太对皮囊与灵魂的理解上加深了剖析。以前的我们,崇尚灵魂,不停地尝试过挖掘生命与灵魂的关系,得到的却总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概念,最终还是以“爱护生命,让生命得以长存”的结论告终。然是啊,人活着又怎样,不过是一具驱壳,里面除了有着流动的血液,跳跃的思想,还有什么呢,也就是一层血液,思想都是附在皮囊上的,若不好好利用这流动的血液与跳跃的思维,与死人又有何分别,不过也行尸走肉一具罢了。而真正陪伴我们恒久不变的,是我们的灵魂,肉体是灵魂的累赘,灵魂是肉体的依附,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伺候的。没有了肉体,也许灵魂会变得更纯洁,更加没有负担,来去自如。我们的肉体不过是一具驱壳,而灵魂才是长久不变陪伴于我们的东西,人活着,就是要把这副皮囊给用好,别像行尸走肉一般活于世界。

对于生命和灵魂,蔡崇达通过对他阿太的生活以及父亲的病痛刻画来诠释,其中父亲的病痛在此书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从作者高中时期开始,围绕全书,不管是从母亲的房子,还是细节刻画的残疾一章,都没有离开过刻画父亲的病。父亲是皮囊与灵魂斗争的一个典型,在病痛中,他那顽固不服输的灵魂与难以支撑的躯体进行了一场战役,胜负难定。

父亲在作者心中,一直都是一个目标。他生病后,脾气会时常很臭,但偶尔又是一个孩子。关于父亲的描写,有几个画面对我印象很深,第一个是父亲生病之后,其不能接受自己即将终生半身瘫痪的事实,不停地尝试锻炼来恢复自己以前健壮的身体,最后却总是摔倒后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当一个人失去自己原有的能力,离开自己原有的归属,却原来是如此地无助,而本性,即对生命凋亡,对即将挥别原有的自己的一种恐惧便又这样毫不留情面地被人给揭露了出来;第二个画面是作者母亲一次晚饭做得不合父亲胃口,父亲大吵大闹搞得全家鸡飞狗跳,他这一比孩子还任性的行为让人不得不为这个可怜却又幸福的家庭感到心疼;第三个画面也是让我无比感动的一个画面,父亲病重后越来越不清醒,却时常坐在街边像个小孩子一样坐在家门口炫耀他家黑狗达,这种父爱啊,虽然表现得如此任性,尽管可能让人不忍失笑,但更多的却是任性又可爱的行为带给人的难以表述的感动;最后一个画面是父亲过世后,作者在一个夜晚思念起父亲,不自觉地走到父亲生前的房间里,看到床头的一张相片,一张不知何时贴在那里已经被摸来泛白的照片,那是一张黑狗达的相片,父亲可爱的儿子的照片,自此,我泪崩。

这个些画面,都一一抨击着我的心灵。因为不管是作者的父亲还是我的父亲,不管活着还是死去,不管在我心中还是黑狗达心中,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伫立在那里,永不凋亡。他是一个目标,是我们这种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努力学习、在社会里面不断拼搏的动力,是蔡崇达将躯体将皮囊利用得有意义的缘由。或许父亲最后败给了自己不争气地身体,但因其父亲,作者的生活开始有了目标有了力量,所以,父亲这场皮囊与灵魂的战役难分胜负。

对于生活,蔡崇达从来都是以有目标有规划的进行着,然他的内心或许存在着一种渴望,对于他的几个朋友:阿小和阿小,崇达以及厚朴,他们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或对生活没有追求,或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或被生活打磨得棱角磨平一无所获。对于他们,也许有隐晦的批判,然在作者内心深处,也许更加的是一种赞扬,一种矛盾,甚至于一种追求,一种对朋友们拥有而自己没有或者不敢去拥有的精神的追求。就像刘德华先生对《皮囊》一书的书评一样: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些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每一个对你有所启发的人,都造就了他作者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因而作者将他们的故事写下,以示感谢,以示尊敬,以示对曾经未坚持完的梦的悼念。

作者没有放弃过向前行走,也许偶尔歪了方向,但他从歪的方向寻求另一条正确的路,因为,海是藏不住的。作者作为一个海边的孩子却在六岁才真正看见海,因作者的父母因为自己曾经的伤痛和自以为对作者的爱护,掩饰了海,但作者认为他总会发现的,而且反而因为曾经的掩饰,更加在意,更加狂热。尽管掩耳盗铃的被藏住,它却始终在那躁动。作者最终看到了海并且找到一个与海和睦的相处方式。生活也许百变多端,也许曲折离奇,但是不管怎么掩饰它却始终在那,不得不去找到一个和睦的方式与它相处。只要心中有一个信念,梦想与目标只会离我们更近,不会更远。

也许我们可以在复杂的生活中活得很简单,也可以在简单的生活中活得复杂,不管简单复杂,我们都是一具驱壳,一层皮囊。将这副皮囊好好利用,让这具驱壳里的血液流得沸腾,我们的生命便才能以“不凋亡”来诠释,我们的灵魂亦会相伴永恒。

第3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一)对生活的再思考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浮云骑士

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在这个读物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皮囊》读后感

书,越读,越觉得享受。而我每次读书都会在脑子里幻想,似乎我在看尽他们的一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皮囊》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皮囊》读后感一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感触最深的大约就是《厚朴》这篇了吧!整个故事围绕着厚朴的梦想和热血青春展开,其中又夹杂了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残酷。作者说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很活得很现实的人,那么厚朴就是那个活在梦想里虚妄里的人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皮囊》读后感

员召军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甚至各种网络软件上也到处流传,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赎罪与生活《皮囊》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赎罪与生活《皮囊》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